◆王曉艷
(威海市環翠區羊亭學校)
筆者認為,切實有效地將育人與學科教學整合,既需要針對文本理想的思考,又需要結合學生的需要進行感性的融入。根據《綱要》中給出的建議,語文德育也采取相應的具體措施。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際談幾點思考。
清華附小竇桂梅校長曾經說過“閱讀是一場妙不可言的奇遇”。《綱要》中也明確提到了“應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讓讀書真正進入學生的生活”。其實,倡導學生讀書不僅僅是進行閱讀技能方面的訓練,更重要的是閱讀書籍還具有育得、啟智、健體、修身、養性、冶美等方面的作用。閱讀,在無聲中浸潤德育。作為一所農村學校由于家庭和周圍環境的影響,學生閱讀的主動性比較低。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開學初我便制定的活動策略:以活動為基礎,以獎勵為手段,以學生自主閱讀為主,以老師幫扶為輔,開展系列閱讀活動。
1.有效的讀書引導,樹立正確人生導向
利用閱讀課時間帶領孩子們到閱覽室中閱讀。閱覽室群書薈萃,有各種各樣孩子喜歡的書,又有安靜寧謐的氛圍利于學生快速投入到閱讀中來。要想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有所收獲,老師需要進行必要的引導和調控。如在低年級閱讀的起始階段,可以從學生喜歡的傳統經典故事入手,調動學生閱讀的興趣。在學生認同閱讀這件事后,再推薦人文類、科學類的書籍,讓學生感受到書的魅力是無窮的。為什么選擇傳統文化故事呢?首先讀這些故事即積累了文學素材,豐富孩子的語言,孩子也喜歡讀,同時在閱讀的過程中容易被我們先賢古人的優秀品質所感染,如程門立雪、臥冰求鯉、鑿壁借光等在閱讀相關的作品時孩子的行為和思想在無形中接收到作品中傳遞出的正能量。孩子的頭腦中有了正能量的積淀,在以后閱讀的過程中,會在潛意識里形成自己的讀書選擇機制,分辨好壞真偽,從而真正達到內化德育的目的。
2.開展豐富的讀書活動,內化文化精髓
看了不一定會,但說了一定就是自己的。語文學科在更應利用這一學科特點充分利用和發揮讀書對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作用。讀書活動可以是故事交流會、好書推薦會讀書感受類的;也可以是朗讀者吟誦展示類的;還可以是詩詞大賽競技類的。在交流、分享、競賽的過程中把自己汲取到的精髓傳遞給周圍的人,而同時自己為了更好的展示出所讀內容就必須更加深入的閱讀、分析。而同學們所展示的是在老師引導下,當前主流文化的積極成分,這就是通過語文學科的滲透自覺的德育內化的過程。以詩詞大賽為例,同學們在積累詩詞時或感受到作者的憂國憂民如杜甫;或感受到作者豁達的胸襟如蘇軾;或感受到作者的恬靜淡泊如陶淵明。這些生活的態度成就了不同的人,也是當前缺少信仰的孩子需要有的人生指向。讓學生的精神世界有一個更高的追求,這也是農村學生在閱讀中需要關注的德育目標。除此以外,還通過不同的形式豐富學生的讀書生活,促進德育的滲透。如以寫促讀,寫一寫自己讀過的名詞佳句,寫一寫自己的收獲和體會,通過寫,把書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走進經典,倡導親子共讀,把讀書活動從課堂延伸到家庭,在家里也掀起讀書熱,孩子影響父母,父母激勵孩子,學生在這全方位的讀書活動中得到提高,并在此基礎上開展誦讀經典的活動。家庭教育是孩子德育的主陣地,家長能夠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進行有效的為人處世的引導,那么孩子可以輕快的走在人生給你的道路上。但是農村家庭教育情況極為不樂觀。通過對學校行為問題的學生的分析,其中97.4%的家庭都在教育方法或方式上,教育態度上有嚴重的問題。所以,通過學科教學帶動家長家庭教育水平的改變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1.理性分析,走進文化的背后,培植文化包容性
不論是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還是在不斷變革中的語文教學總是時刻關注著家國情懷、民族精神、中華美德的德育教育。在此方面無數的教育工作者為我們積累了寶貴的資料和經驗,值得我們不斷去學習。但在此次《綱要》中不僅提到此類內容,還提到了多元文化:“對不同文化應取的正確態度,或體現不同地域文化的多樣性?!睍r代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不僅僅是傳遞知識,更重要是在塑造人。而語文學科更在“塑人”的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相比以前,單純的注重中華文化的傳播,現在我們
還需要塑造一個具有文化包容性的更加全面的人。所以教學中,可通過閱讀感受、主題討論、表演等形式,使學生開拓視野,感受文化的多姿多彩,培養學生尊重多樣文化的情懷;還可以聯系品德與社會、外語、音樂、美術等學科的教學,比較中西文化的差異,潛移默化地進行尊重世界多樣文化的教育,豐富學生的道德情感體驗。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這樣做:理性分析,走進文化的背后。每一篇文章都有寫作的背景,只有走進去才有可能了解作者為什么這樣想,但同時也需要老師能夠引導孩子做一個理性的分析,求同存異,樹立國家意識。學習《夜鶯的歌聲》時查閱有關蘇聯反法西斯戰爭,了解世界其他國家的文化,此時我引導學生分析感受每一個民族都都有自己要維護的尊嚴,當民族危亡時,每一個成員都應承擔自己的責任,我們是,別人亦是。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尊重別人也是尊重自己,文化同樣需要被理解被尊重,文化的包容性這是我們在學科教育中應該滲透的。
2.客觀評價,走進文字背后,滋養“大寫”的人
唐太宗曾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是非?!蹦暧讓W生對歷史也是一無所知,但是現如今自媒體時代出現多元價值觀,學生很容易就被一些錯誤思想所牽引。一些錯誤的思想、浮夸的價值觀很容易占據孩子稚嫩的心靈。我們語文老師需要做的就是,帶領孩子走進文字背后,用文字來滋養孩子,而利用文章線索,講述歷史故事,是對學生進行的滋養的良好契機。如在學習《小英雄雨來時》在分析文章的同時為同學們講述了十二歲的抗日英雄海娃的故事,同學自己分享了小兵張嘎和王二小的故事,體會孩子也應有責任和擔當;在學習《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時,同學分享周恩來總理的故事,并說出了自己的體會,鼓勵同學搜集并分享了開國十大元帥的故事,增強學生光榮感與和對使命的傳承的責任感。樹德,并不是存在于概念的形式就行了,更重要的是能夠根據自己所處的時代踐行道德。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這看似不經意的引導、分析實則是引導學生能夠在不同的情境下辯證的看待一件事,選擇正確的做法來完成一件事。
以德育人,浸潤無聲。作為一名語文教育工作者更應鐵肩擔道,在教學中修葺、完善自我,以豐厚的文化底蘊,扎實的教育功底,將育德育人作為一項事業不斷探究、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