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昌明
小學語文的教育不僅僅只是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更注重的是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學生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將傳統的文化思想納入到自身的思想理念中。小學教師應當充分重視優秀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積極作用,充分將傳統優秀文化和語文教學相結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以來發展的智慧結晶,是一筆寶貴的財富。語文是學生學習的重要科目之一,在小學教育中,把傳統文化和課本內容有機結合,讓學生在掌握內容之余,還能感受傳統文化底蘊的熏陶,塑造其民族精神,為當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奠定良好的基礎。
就目前發展而言,我國小學教育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保持著十分重視的態度,當前小學生的知識水平有限,導致其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比較薄弱,因此,對小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是當務之急。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加入傳統文化的教育,不僅開拓了學生的語文知識水平,還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講究素質教育的今天,要打破傳統“以文講文”的授課模式,創新新的教學方式,融入傳統的優秀文化,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己任,讓學生健康全面的發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優秀文化的精華,培養學生對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秀成果的好奇和責任感,不僅能提高課堂效率,還能拓展學生的課外知識。
在現如今精神文明高度發展的社會,傳統文化是炎黃子孫源源不斷的精神食糧,是世世代代中華兒女健康成長的養料。眾觀當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捧外來文化,對傳統文化的認知逐漸淡薄,要重振傳統文化,讓學生接受傳統文化的精神引領,小學語文教師任重而道遠。采用恰當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是語文教師現階段的重要任務。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創造教學情景,充分巧妙的把傳統文化滲透到教學活動中。小學語文教師應當轉變其原有的教學模式,找到優秀文化和教材內容的契合點,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還能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經過千挑萬選才納入到小學課本中,其中不乏有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寓意豐富的知識,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課本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認識,提高對傳統文化學習的能力。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課文內容營造不同的教學情景,利用情景的作用幫助學生學習詞語,加深學生對課文的解讀,不僅使學生能更好的體會情感,還能讓學生掌握一種新的學習方法,并學習到優秀的傳統文化。
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產生來源于生活中的實踐活動,將傳統文化融入到生活化的教學過程中,不僅能提升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還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將傳統文化滲透到語文教學中,能活躍課堂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充分了解和學習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在教學初期,教師可以設定情景教學,模擬實際生活中會出現的問題,將生活化的元素引入到學習交流中,將傳統文化充分融入到教學活動中。例如,在講到節日方面的課程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參加現實生活中的節日現象,領略節日氣氛,觀察現實生活中的節日景象,同時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以及人物語言溝通技巧和行為方式,這種生活化的教學方式下的課堂效果會遠遠大于枯燥的說教教學模式下的教學效果。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傳統的文化,也要在課外融入文化,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僅依靠課堂教學成為教育培養學生知識水平為任務是遠遠不夠,課堂外的延續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例如,在講一些傳統的民族節日時,融入傳統優秀文化的同時,還可以向學生布置課外活動任務,如讓學生收集一些關于節日的由來和民間習俗,以便學生能夠更充分的了解我國的傳統節日。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讓學生利用網絡的力量,查閱書籍來收集關于節日的講解和詮釋,之后再在課堂上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課堂討論和互動,學生通過相互交流相互探討,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并最終達到讓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學習,有利于教學任務的開展,讓學生學習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有利于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小學語文教師應當重視教學方式,采用科學、合理化的教學模式有效的將傳統文化滲透到教學中,讓學生在課堂上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在成長過程中得到傳統文化的滋養,從而滿足新時代發展對學生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