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士強
(山東省郯城縣美澳學校)
科學精神是實現人類科學活動的基本思維模式與精神狀態的總稱,其貫穿于科學知識探究的各個環節,包括思想、理念與信仰,是人類科學教育的精髓與靈魂。但是由于我國長期處于傳統應試教育的模式下,學生和老師都將過多的精力放在考試成績以及做題能力方面,往往忽視了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為了進一步闡述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方法,本文主要分為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別闡述其實現途徑。
要想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實現科學精神的培養與滲透,就必須首先重視課前課程設計環節,以此來做好充足的教學準備工作。教學目標方面,應該充分考慮知識與技能兩大框架,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學習體驗來明確科學的學習方法,認識到科學素養的重要性,其具體實現途徑分析如下:
科學精神要求學生具有堅韌不拔的毅力以及敢于擔當的責任心,在科學發展過程中有許許多多的科學家為了人類科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中也不乏貢獻出生命的案例。如果學生在科學精神的培養過程中意識不到科學帶給人類的重大利好,認識不到科學對于人類的價值,那么恐怕也就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自信心,更無法提升其對于科學的尊敬程度。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教師應該通過開放式的教學模式來幫助學生充分掌握課堂學習的主動權,并能夠根據科學、技術以及社會的發展現狀發表出屬于自己的見解,從而逐步形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精神。
物理學發展歷史就是一部科學發展的歷史,其中不但包括人類改變自然,提升生產力的大量的歷史事件,同時也包含著各種物理學家治學嚴謹的科研學習態度。比如我國著名的物理學家錢三強、鄧稼先、錢學森等人,他們通過對中國科學做出的卓越的貢獻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與發展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同時也為實現國家的富強打下了堅實可靠的基礎。通過對這些著名的物理學家進行學習,學生不但能夠意識到科學精神背后的偉大事業,更會增加投身其中的堅定信念,這對于進一步提升課堂科學精神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也具有重要的價值與幫助。
科學來源于實踐,而實驗則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物理實驗教學中,一些教師為了提升教學效率,往往會提升理論教學的比重,忽視了學生動手操作環節的重要性。一些教師盡管會讓學生動手操縱各種設備,但是也是在其要求的流程框架內進行,導致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缺乏自己的理解與創新性,這樣一來也不利于其實驗技能的全面提升。筆者的辦法是,通過設計實驗的方式讓學生自己根據需要進行實驗設計,包括實驗的流程設計,目標設計以及各種細節設計,并通過組內學生互評的方式進行不斷完善與擴充,最終提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其綜合科學精神的培養奠定基礎與保障。
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過較長時間的教學指導實現循循善誘的教學效果,最終幫助學生養成科學思維邏輯推導能力,其主要的實現途徑如下:
對于大多數高中階段的學生而言,由于受到應試教學的影響較多,再加上大部分學生都是獨生子女,所以其在家中很少會主動關心各種事務,幾乎所有事務都被父母處理的結果就是學生本身沒有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這種習慣在科學精神的培養中十分重要,一方面具有獨立思考習慣的學生才敢于把自己的觀點表現出來;另一方面,則表現在一些缺乏獨立主張的學生在精神方面也會變的更加膽小、沒有自信心,這也不利于學生的自身發展。
小組活動的主要效果就是幫助學生樹立起相互幫助的團隊意識與團隊協作能力,特別是在小組活動探究過程中,由于學生自身的思維能力與邏輯思考水平相對有限,每個人的思考方向與特征也不盡相同,所以必須要通過小組內不同成員的共同交流與溝通來將一種思想變化成多種思想,以此來提升思維的多元化發展。另外,從科學探究的角度上來看,偉大的科學家往往都具備良好的獨立思考能力同時也兼顧一定的團隊協作意識,能夠認識到借助于他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夠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也是值得每一個學生學習的內容。
科學的思維意識與思維習慣是高中物理課堂教學培養的重要目標之一。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觀察習慣,通過正確觀察生活中各種物理現象、提出問題、自我求索與解答的方式來逐步養成科學的思維意識,遇到任何事物都可以提一個為什么,這樣的認真求是的科學態度往往對于學生未來的職業規劃與個人發展都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物理作為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其在工農業生產以及日常生活中都具有十分廣泛的應用。在學習、生活與生產過程中,人們通過物理知識解決各類復雜問題,提升生活舒適度以及生產力,同時也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建設與發展。通過幫助學生認識上述內容,學生才能夠真正認識到物理科學的魅力,并通過鼓勵學生通過各種常見的生活器具做家庭物理實驗的方式來提升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比如,在一些浮力相關理論的學習中,學生就可以像阿基米德一樣在家里用浴缸來做實驗,算一下是否符合物理定律。這樣的生活物理實驗看似簡單,但是其潛在的價值是幫助學生強化其理論實踐意識,有助于幫助學生形成更加完善的科學價值觀念,同時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另外,物理學的知識本身就來源于生活,理論聯系實踐的開展學習對于強化課內知識的記憶,提升物理成績也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通過鼓勵學生將物理學知識與資源、環境、人口、交通等內容進行連接,還能夠增加學生的社會意識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為社會的發展提供更大的貢獻。
綜上所述,科學精神的培養是高中物理課程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其不但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觸發,通過弘揚科學精神、重視學生的科學價值觀念與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同時還要求學生要通過科學來認識這個不斷變化的社會與自然界,通過自己的勇氣、毅力、興趣與雙手來改造自然,進而為人類社會的文明與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從教學的角度上來看,本文也分析了課程教學設計、學習方法指導以及創設課堂氛圍等多個方面的措施,也希望能夠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普通提供奠定良好的基礎,讓其從容面對未來社會的各種挑戰。
參考文獻:
[1]石磊.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J].學周刊,2016,(32) :70-71.
[2]齊幫峰.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路徑探究[J].中華少年,2016,(17) :110-111.
[3]葉俊山.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的初探[D].福建師范大學,2015.
[4]張春林,周靜,劉昊巖.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方法[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33)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