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梅 趙至國
(山東省青島第二衛生學校)
為深入探究病理學教學中應用動態思維方式的實際效果,最大程度提升病理學教學質量與效果,筆者針對本院2016級護理專業,從中選取了2個班級作為研究對象,兩班級分別采用動態思維方式與傳統教學方式開展病理學教學,教學后,對比兩班級的教學成果。結果發現,運用動態思維方式開展病理學教學,學生的操作技能與理論知識評分相比采用傳統教學方式的學生,要明顯偏高,現報道如下。
選取本校2016級護理專業2個班級的86名學生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性別均為女,將護理1班作為對照組,共計43名學生,年齡區間17~21歲,平均17.6歲;將護理2班作為觀察組,共計43名學生,均為女年齡區間17~20歲,平均17.5歲。兩組年齡、性別等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
對照組運用傳統教學模式開展病例教學,觀察組基于此,采用動態思維方式開展病例教學。
1.2.1在病理學教學中切實融入動態思維方式
在病理學教學中,教師應以一種合理、恰當的方式融入動態思維方式,如在講解大葉性肺炎時,需基于病程發展,將其劃分為4個時期,即充血水腫期、紅色肝樣變期、灰色肝樣變期與溶解消散期;然后向學生詳細講解大葉性肺炎每個時期對應的病因、發病機制以及病理變化情況,讓學生能夠正確、詳細了解此疾病的發生發展的整個過程,掌握大葉性肺炎各時期、各階段臨床聯系、生態學特點。比如,此病處于充血水腫期后,伴隨病情的持續進展,除了使出現水腫液吸收之外,還會加重肺間質血管的惡性充血擴張,增高毛細血管的通透性,許多纖維蛋白、紅細胞會進至患者肺泡腔,經肉眼觀察,類似肝臟,此期呈顯著紅色肝樣。通過開展此種動態思維,以炎灶血管的病理變化為軸心,使學生理解更加深入、認知更加全面,從原本的抽象逐步變為具體,進而理解因“紅色”加纖維蛋白滲出,而造成肺質地變實,呈現為“肝樣”;因肺泡腔深入大量的紅細胞,而呈現為“紅色”。將其當作大葉性肺炎病變第二期階段的肺質病變,勢必會激發學生深入思考,使其深入探究泡腔滲出物后續的變化與發展情況,如此便可進入第三期灰色肝樣變期的講解。
此外,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善于運用基于動態思維的問題策略,在教學過程中設置與教學重難點密切相連的問題,如教師在利用動態思維方式完成關于大葉性肺炎病程發展情況內容的講解后,便可提出類似于“腎盂腎炎的發展過程”這方面的問題,然后引導學生以動態思維方式,去更加深入、細致的認識問題;另外,教師還可將腎盂腎炎方面的知識教授給學生,提出諸如血尿患者病情發生原因,發展過程以及以后可能會出現哪些病變等問題,以此來更好的啟發學生,使其基于已掌握知識與信息,發散思維,找尋答案,如此一來便達到訓練其思維能力的目的。
1.2.2應用于病理學實驗教學中
在病理學實驗教學過程中,一般會讓學生仔細觀察病理標本切片的形態學病變特征,這些切片往往以“靜止”狀態而呈現。教師在講解時,容易忘記或直接忽視病變組織或器官在體內形態學整個發生、發展過程中國所具有的規律性,另外,對于學生而言,其在實際學習中,也存在固執、機械的情況,對于相關知識往往無法切實理解與掌握。所以,教師在病理學實驗教學中,應善于合理應用動態思維方式,如在教授大體標本纖維肉瘤時,除了要講清楚腫瘤的生長方式、發展過程及基本特征外,還需向學生講解惡性腫瘤在機體內的基本形成機制及變化過程,使學生對此能有一個概念化認識,進而幫助其更好理解與記憶。
1.2.3臨床觀摩
教師可根據實際教學需要,定期組織學生臨床觀摩,通過特定病例的長期觀察,幫助、引導學生熟悉活檢、病理切片、尸檢等。通過開展臨床管理活動,學生直觀面對真實病例,印象會更加深刻,思考會更為活躍;另外,患者病情的發展過程,也會幫助學生形成或構建一種動態化的思維方式。
觀察與對比兩組學生的操作技能評分與理論考試成績,另比較兩組對病理學教學的實際滿意度。
SPSS22.0處理各項數據,計量資料由均數±標準差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由百分比表示,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操作技能與理論考試成績較對照組,均優于后者(P<0.05)(見表1)。

觀察組對教學效果滿意42名(97.67%),教學滿意度41名(95.35%),師生互動41名(95.35%);對照組分別為34名(79.07%),35名(81.40%)、34名(79.07%);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
病理學是一種對解釋與闡明疾病本質特征的學科門類,是一種全面展示疾病變化與發展過程對應的形體學病變特征的一門學科。在實驗課教學中,除了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基礎實驗手段之外,還要求其了解各疾病的發生、發展機制與過程。而對于傳統教學方式而言,其多為固化、機械的教學方式,如板書、觀察、講授切片,此種方式不利于學生動態地位的產生,對于一些比較難懂、復雜的病變特征,僅能機械、死板去記憶,無法深入、透徹的去理解。伴隨當今教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更新,思維教學在教育界越發受到重視。為了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實用性思維,教師需深入、全面研究教材教法,圍繞教學內容,制定有針對性、目的性與計劃性的教學方案,持續更新與優化教學策略,恰當、合理地融入思維策略,不斷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與質量,提高教學質量與效果。由本次研究可知,觀察組操作技能評分、理論考核成績相比對照組,均高于后者;觀察組學生對教學的總體滿意度較對照組,明顯高于后者。表明在病理學教學中應用動態思維方式,能顯著提升學生的操作技能與理論知識水平,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高綜合能力,教學應用價值高。
參考文獻:
[1]龐海紅,宋志宇.整體觀念在中職學生病理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醫藥衛生,2014,(04) :618-619.
[2]黃小英.在病理診斷中使用非邏輯思維方法規避邏輯思維方法的局限性[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05,(04) :579-580.
[3]常曉賓,郭珺,李勇莉.課堂“提問式”教學模式在病理學實驗教學中的意義[J].現代醫藥衛生,2016,(02) :291-293.
[4]李永真,賀國洋,崔靜.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在病理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創新導報,2016,(74) :103.
[5]崔力,姚亞坤,常曉賓.動態演變的教學模式在病理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河南醫學研究,2017,(16) :25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