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杰
(青島華夏職業學校)
體育核心素養是指學生通過體育學習或體育鍛煉活動所應具備的符合終身體育鍛煉和社會發展要求的體育特殊品格和關鍵能力,具體內容包括運動能力、體育品德、健康行為等。
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是學生核心素養在體育學科中的具體化,同時也是學校體育教育教學活動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可以理解為,通過學校體育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了解并掌握體育與健康方面的理論知識,具備一定的體育與健康知識素養;掌握一定的體育運動技能和方法,具備一定的體育運動素養;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
2014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指出“根據學生的成長規律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把對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總體要求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關內容細化,從而研究制定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2016年9月,教育部正式頒布了“中國學生核心素養體系”。這對學生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加強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研究顯得至關重要。由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和學科教學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具體到體育學科,如何把握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特點、如何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從而深化體育教學改革,培養適應社會、全面發展的人才,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然而,當前的體育教學現狀卻不容樂觀。傳統的體育教學觀念依然盛行,教學內容、方法的選擇在一定程度上也缺乏合理性。教學更多的偏重于技術授受,對意識教育、習慣和能力的培養重視不夠,而且教學中采用的方法較為單一、枯燥,很難照顧到學生的學習情緒,往往將學生置于非學習主體的地位,忽視了其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更不用說在教學中滲透德育、美育等教育。這樣的教學現狀,很難滿足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要求,更難以實現體育教學改革的目的。因而,為全面推進體育教學改革,我們需要從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出發,積極轉變觀念、改進教學內容與方法,以推進教學改革的進程。
體育教學比較重要的一個方面是對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目的和意義教育,加強學生對體育的認識,培養他們對體育鍛煉的興趣和堅持鍛煉的意志品質,讓學生掌握進行鍛煉的方法以及形成終身體育的習慣。由于教師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往往使教學陷入困境,因此,應積極轉變教學觀念、提高認識。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對體育學習和鍛煉活動的興趣,才能激發參與體育教學的熱情。因此,教師要從學生個體出發,借助各種手段加強不同學生對體育的認識,激發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的教學參與。其次,要重視學生的個性與特長,不僅注重其運動技術目標的達成,還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積極情感和堅強意志。最重要的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觀念的樹立,使學生在體育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得到提升。通過終身體育思想的形成,學生能夠自覺自動地參與體育學習與鍛煉,不斷形成良好的體育習慣,在體育興趣、動機、情操、品質等方面獲得發展。
培養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內容的合理選擇。首先,針對身體素質的提高,可以選擇學生喜愛的,并且兼具鍛煉價值的、有利于終身體育的內容,如運動營養、安全保健、運動處方、體質評定等相關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授受,在運動技能與活動能力提升的練習中,實現學生體質的增強。其次,為有效提升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生本化”的教學內容也要合理安排。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學生的個人發展出發,選擇一些個性化的教學內容,以迎合學生的心理需求,促進個體發展。同時,也要以構建全民運動、終身運動體系為思考點,選擇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內容,并結合實際進行教學,以逐步提升學生的體育意識,激發體育興趣,促進體育學習與鍛煉的參與。
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要求體育要變革教學方法。隨著體育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很多新的教學方法逐步被應用到體育學科當中。鑒于當前的教學形勢,教師可充分利用多種教學方法來推進體育教學。例如,針對傳統教學中教學方式的單一與乏味,教師可充分利用情境式和趣味式教學法,借助多媒體或真實的實踐場景,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習參與。或者,為充分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創新性,教師可引入探究式教學,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培養探究與創新精神。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模塊教學”的方式,為學生提供不同的選項課,讓學生能夠根據個人興趣與能力積極學習。當然,作為處于集體中的學生,合作學習必不可少,通過合作學習的引入,師生間可互幫互助,取長補短,形成合作互助的氛圍,加強彼此間的感情。
在實際的體育教學過程中,要抓住一切可利用的因素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滲透。例如,在常規的課堂教學中,可通過體育課特有的列隊等形式加強紀律教育,增強集體性。在具體項目的教授中,可充分挖掘體育項目的文化內涵,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還可以通過體育項目的個人與集體的艱苦訓練培養學生的堅強意志與合作精神等。另外,一些課堂偶發事件的有效處理,也能讓教師通過學生的真情流露與表現來發現其品質缺陷,及早糾正,從而加強其品質教育。當然,除了基本的技術教學,教師也可以通過組織一些課堂游戲來加強學生間的競爭與合作,使他們充分在集體中展示自我,通過互幫互助,在提升學生個體品質的同時,也能促進彼此間感情的升溫。
體育教學的目的不僅在于學生當前技術的掌握,還在于通過體育學習與鍛煉達到的效果對學生未來生活的影響。畢竟學校體育只是學生邁向社會的一個過渡階段,最終學生還是要步入并適應社會,在社會中積極發展的。因此,當前的體育教學要注重學生個人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具體表現在學校教學中就是教師要從學生的身心發展出發,不僅要加強技術教學,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強身健體,還要注重心理健康的發展,注意觀察學生,并積極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心理保持一個穩定的健康狀態,這樣,才能有助于學生步入社會的進一步發展。
體育核心素養從運動能力、體育品德、健康行為等方面對學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當前的體育教學現狀,觀念的陳舊、教學內容與方法的不當、德育的滲透不足以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缺乏等問題,都嚴重阻礙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因此,從體育教學改革入手,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式,以學生為根本,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廖勇娟,曹慶榮.如何在教學中落實體育核心素養[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7,(12).
[2]劉金鵬,謝麗華.試析如何培養學生的體育學科核心素養[J].當代體育科技,2017,(13).
[3]潘勤,紀晶.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視角下的體育教學探析[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05).
[4]鄒皓,閆飛.現代教育體系下高校體育“核心素養”的培育[J].黑河學院學報,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