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山市豐潤區望華寺小學)
小學數學知識的學習,其基本目的是為了學生在解決數學應用題的過程中能夠得心應手,而數學來源于現實生活,應用題的解決更是為了生活服務,所以在對小學生進行解決問題教學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提高小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鍛煉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自主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促進小學生加深對解決數學問題過程中應用的數學知識進的理解,從而提高小學生的數學水平。
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在教師進行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雖然注重對學生的問題提問,但是提問過于頻繁,學生若是無法回答問題,教師就會為學生進行相應知識的講解。為了加快課堂分效率,教師盲目進行問題講解,忽略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嚴重影響了學生解題能力的提高。
隨著教育制度的不斷完善,教師更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但是在培養學生的解題問題能力時,由于學生只要掌握一種解題方法就可以將其套用在多種同類的題型中,就導致教師對培養學生練習多種解題方式并不重視,所以在學生進行應用題的解答過程中,僅僅追求對其列出正確的算式,并進行準確的計算,而忽略了探究解題方式的多元化,阻礙了學生的數學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大大降低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問題教學的過程中,要豐富教學手段,因為數學來源于生活,所以教師可以把數學解決問題教學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結合,增加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將復雜的數學問題簡單化,便于學生理解和解決。例如:教師在進行加減法教學的時候,就可以將數學問題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教師可以舉例:一天,小紅和媽媽去商店買文具,文具盒10元一個,鉛筆一元一支,橡皮一元一塊,練習本兩元一本,問題是小紅要是買一個文具盒和兩個練習本需要花費多少錢?通過情境教學的手段,提高了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所學習的數學知識簡單化、現實化,集中學生聽課注意力,也有利于學生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從而找到正確的解決方法,讓學生掌握相應的生活技巧,促進小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教材內容的不斷更新,對教師在進行解決問題教學的過程中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師要培養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思維。學生的思維是解決數學問題的基礎,只有學生能夠正確了解問題的意思,熟悉各種數學知識并能夠熟練運用,再在解題過程中將解題思路清晰的展現出來,才能增加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在解決雞兔同籠問題時,首先,學生要掌握雞和兔的特征;其次,要掌握相應數學知識的解決辦法,進而進行完整的列式計算,保證過程和答案的準確性,從而促進小學生解決此類問題能力的提高,鍛煉學生用多種方法進行問題的解決,提高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尋求最簡便的解決方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讓學生接受數學解決問題教學,并且讓學生更好的掌握相應解決問題的技巧,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自主的進行思考和學習。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只是將例題的解題思路講述給學生,在讓學生根據例題的思路進行其他習題的解決,不僅不利于學生自主思考能力的提升,還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厭惡情緒,降低課堂效率。所以活躍的課堂氛圍是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關鍵,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解決問題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能夠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增加數學問題的趣味性,如教師在進行四則運算教學時,為了提高學生的解決能力,教師可以把相應的數學問題設置成動漫形式的PPT,讓學生通過多媒體集中注意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教師需要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與學生共同面對不同的數學問題,增加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例如:教師在進行一道數學應用題的解答過程中,可以裝作不懂,讓學生幫助自己解決,從而增加學生的興致,加快問題的解決。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現狀不容樂觀,但是對學生進行解決問題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小學生獨立思考能力,還能養成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數學教學效率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冷少華,劉久成.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的目標、內容和策略[J].教學與管理,2016,(8):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