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昌邑濰水學校)
談到文言文教學,師生皆感枯燥無趣,認為沒有現實的價值意義。而文言文教學卻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高考語文試卷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可是和現代文教學相比,文言文教學卻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死角’”(錢夢龍語),并且我們的文言文教學長期以來都處于模式單一、枯燥乏味的狀態,大多數教師在教學時只注重對字詞句章的條分縷析,過多強調“字句落實,句句清楚”式的割裂分析,缺乏古今互動、師生互動,嚴重地扼殺了文言文自身的生命力,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
而新課標對文言文的教學要求是“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基于上述要求,筆者認為初中文言文教學可以采取如下教學策略。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特別強調“實踐運用”。又說“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強調“語文實踐能力”要著“重培養”。新課標這樣強調,意在避免有些老師過度跟學生講解語文知識。但新課標又不輕視知識的學習,它說,“隨文學習基本的詞匯、語法知識,用來幫助理解文中的語言難點。”我想,新課標已經說得很清楚了,語文知識不是不學習,也不是可以輕視,而是要“隨文學習”,不要系統地講解,更不要追求系統性和完整性。
課程改革以來,我們的語文教育有輕視甚至忽視知識學習的傾向。如講文言文,碰到虛詞,就不敢講用法。碰到特殊句式,也不敢講。可是學習虛詞,只講意義不講用法,講得清楚嗎?特殊句式如果不從語法角度講,學生又如何能理解?如“之”字。《狼》文中有一個句子,“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如果只講意義,這個“之”字就沒有意義,可以刪掉,但它在這個句子中,又的確有作用,它是音節助詞,常常用在時間詞語后面,起強調的作用,在本句中,還有舒緩語氣的作用。你看,不講用法行得通嗎?比如,“而”字,“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記》),這個句子實際上是互文見義,前后兩個部分內容可以并列理解;“登軾而望之”(《曹劌論戰》),前一個部分表修飾,修飾如何“望”;“出淤泥而不染”,前后兩個部分發生轉折關系了,用“而”字相連。這三個句子,都用連詞“而”連接前后兩個部分的內容,如果不講清楚區別,學生的理解肯定是不深入的。
特殊句式更是如此,如“何陋之有”(《陋室銘》),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用“之”字幫助提前;“馬之千里者”(《馬說》),定語后置,這些現象,都剛好和現代漢語相反,如果不講清楚,勢必也會影響理解。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或背誦一定數量的文言篇目,有助于加深對文言文的文意理解,培養語感。文言文的誦讀,最基本的要求是讀準字音,句讀正確。還要能讀出文言文的情昧,在讀中發現問題。要讀出情味,就要體會文章表達的情感,揣摩語言的運用;要在讀中發現問題,就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就要在讀中有自己的發現。因此文言文的誦讀,不僅是用口,更強調要用心。
讀的形式要多樣,在教學始,我堅持范讀,目的在于影響學生讀準字音、讀準句讀;教學中堅持指生讀,齊讀,評價讀,賽讀等誦讀形式,讀出感情,讀出意境,讀出個人感悟,讀得如從己出,產生共鳴,通過讀去享受古韻的凝香精華。誦讀是形成文言語感的最好方式,一旦語感強了,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自然就上來了。
我在教學《醉翁亭記》這篇散文時,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聲畫同步,讓學生伴隨著音樂節奏進行朗讀。當舒緩悠揚的音樂響起時,學生們一個個主動拿起課本:“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上課時學生精神振作,興趣濃厚,熱情高漲,看得出學生已完全沉浸于這種美的享受之中。
知識積累是提高能力的基礎,有計劃地進行積累,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古漢語的語言材料和知識,使之形成系統,而且也能轉化為能力,提高文言文閱讀水平。平時要求學生準備一個記錄本,建立“古文知識倉庫”,有計劃、有重點、有針對性地進行知識梳理。如要求掌握的實詞、虛詞、句式等。但對每課詞語的整理積累不能局限于該篇,要回顧、總結以前學過的意義和用法,并隨著新課的學習去豐富,即做到縱向積累和橫向積累相結合。此外,進行積累不能機械地照搬照抄,而是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聯系、歸類、比較。其中較常見的就是歸納一詞多義現象。
如學及《岳陽樓記》時,學到“連月不開”的“開”時,讓學生回憶在嘟些課文中也學到過這個詞,意義是否一樣。“《醉翁亭記》里‘日出而林霏開’!”“什么意思? ”“散開!”“《滿井游記》里‘如鏡之新開’,是‘打開’的意思。”學生通過自己的“溫故”,對這個“開”字有了進一步了解。通過比較歸類。學生提高了在文言文閱讀中的詞語辨析能力,真正起到了“舉一反三”的作用。體現了學會積累帶來的好處。
古代文人們用簡潔的語言就能描繪出一幅美麗的畫卷或是傳遞出一番人生哲理。諸如“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些經典的詩詞歌賦可以愉悅人的精神,豐富人的認知,有時候也能給予人鼓舞。中國的文言詩詞處處閃耀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我們要認真誦讀積累,積極享受古文中的精華,古為今用,學以致用。
文以載道。教師有必要幫助學生理解文章思想內容,受到感染、受到教育。東北師范大學馬云鵬教授主張語文教學應提取教材中的生活教育元素,在教學中滲透生活教育。在教學《送東陽馬生序》時,他建議可引導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認識生活、比較生活、珍惜生活和奮斗生活。如緊扣“勤”和“苦”兩個字組織板書,將全文內容有機組織和串聯起來,條理清晰、方便教師教,更方便學生學。程敏在《<送東陽馬生序>的教學札記——兼談文言文教學拓展的三個向度》有一個較精彩的案例:設計四個題目,由學生任選兩題完成:(1)品味:對我最有震撼的語句(找描寫的句子);對我最有啟發的語句(找議論的句子)。(2)積累:你還知道哪些古人勤學的故事?示例:鑿壁偷光(匡衡)。(3)創作:用一副對聯概括課文內容或表達學習感悟。(4)代言:收到這篇贈序后,馬生會對宋濂說什么呢?(有點文言味。)這幾個拓展題目尤其是第3、4個題目,注重聯系現實生活,激活了學生的潛能,給每位學生一個精彩展示的平臺,也體現“言”“文”并重的教學追求。如果不去聯系學生已有的學習和生活體會,一味地灌輸知識點,枯燥無味的講解肯定不會受學生歡迎。
除以上幾點外,在教學中還可以探索實踐其他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總之,只要消除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畏難心理,教會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就有利于學生輕松快樂的學習文言文,提高欣賞文言文的能力。今后,我還將在課改中去探索,讓文言文教學成為學生人生旅途中亮麗的一道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