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梅山中心小學)
從生活中來且又高于生活,是小學數學的一個較為顯著的特征。比如,在圓柱體的表面積一章節的教學過程中,由于很多學生對圓柱缺少細致的觀察和直觀化的感受,而且可能內心深處還會有一定畏難和抵觸情緒,覺得自己入不了門、很可能難以理解和掌握。如果在教學中摒棄傳統的、從概念上進行教學切入的思維模式,轉而通過相關的教學情境的創設來實現圓柱體表面積知識內容的有效導入。如在教學活動開始之前,筆者并沒有基于對圓柱體表面積應當包含的內容以及具體的求解公式等方面進行講解闡釋,而是給學生們創設了一個“為圓柱體穿上外衣”的情景,由于前面的教學中學生們對于圓的面積以及長方形的面積求解相關公式及方法等已經有了較為深刻的認知,筆者引導學生們在這個基礎上為圓柱體“量身定制”出外衣材料,并且對制作外衣所用材料的面積進行求解。在制作外衣的過程中,學生們經歷了彷徨、迷茫以及必要的思考和探索,實現了制作材料從復雜到簡單的過程,最后通過構思學生們發現了制作外衣最簡單、最精確的材料,那就是用一個長方形外加兩個圓形,在計算圓柱體的表面積時只需要將圓的面積乘2,再加上長方形的面積即可,由此就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了圓柱體表面積的求解公式和過程。通過這種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充分創設,實現小學生學習的興趣度和參與度的提升,也確保了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小學數學中一些在理解和思考起來難度較大的問題上,如果單純地講解公式,或者通過口頭地進行說教,往往會造成教師說不明白,學生們聽起來糊里糊涂、難以理解。對于這樣的容易讓學生認識模糊、搞不清楚的問題,筆者就帶領學生們深入實地進行觀察或者借助道具通過現場的演示等形式,實現學習和體驗情境的創設,這樣學生們就能夠充分認識其中的關鍵問題,在遇到類似問題的解決時就能夠運用正確的思路和方法。比例尺的運用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難點內容,在課堂教學開始前,筆者先讓小學生們對于學校大門的平面圖進行構思和繪制,雖然很多學生都充分發揮了自身的想象力,相互之間也進行了很多的交流與探討,但結果卻并不盡如人意。筆者通過對學生們學情以及教學知識內容的反思發現其中存在兩個主要的問題:即學生們搞不清應當如何在平面圖上確定學校大門口的方向以及弄不明白大門口各個部門的長度應當如何在實際的平面圖中進行展現,造成學生們難以將頭腦中的思維準確地呈現出來。于是,筆者創設情境讓小學生們將測量出校門口各部分實際的長度通過比例尺進行縮小,然后在平面圖紙上進行呈現,這樣小學生們就發現了自己在數學問題思考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有效的解決方法,讓他們主動地去發現和探究其中的關鍵環節,由此小學生們充分認識到比例尺的作用和功能,在課后還主動地對學校的教學樓、宿舍樓的平面圖以比例尺的形式進行繪制。
通過這樣的教學引導,小學生們在問題的觀察能力和問題探究解決的核心素養就能夠得到有效的培養與提升。
數學的產生源于生活實際,數學的發展也是伴隨著實際問題的不斷出現而推進的,數學學習的目標和最終的效果應當是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筆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經常結合教學的內容,列舉一些日常生活中實際問題的典型事例對知識進行闡釋。植樹問題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見問題,由于這類題目往往是靈活的、變化的,有時要求需要在某一端進行植樹而另一端不植、有時要求兩端都需要植樹或者都不需要植樹等,造成小學生們思維混亂、理不清頭緒、找不到辦法。比如,需要在一個長度為20米的距離上進行植樹,要求每隔2米植一顆樹,要求在20米的長度距離兩端同時也要植上樹,讓學生們計算應當栽植多少棵樹?筆者就組織學生們到生活中進行實地的觀察和分析,即引導學生們來到操場,讓學生們親自動手進行操作,首先用皮尺測量出20米的長度距離,然后從某一端開始作為起點,讓學生們每隔2米做出一個圓形的標記,每一個圓形的標記即代表需要栽植的一棵樹,一直持續到另一個端點為止,然后組織學生們對于做出的圓形標記的數目進行清點,學生們通過認真的數數得到了總共栽植11棵樹的結果,然后筆者順勢向學生們進行提問:如果要求一端植樹而另一端不植樹呢?如果要求兩端都不需要進行植樹呢?在此基礎上進行相關公式的講解,學生們就能夠實現深刻的理解和靈活的運用。
參考文獻:
[1]張菊仙.情境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探微[J].新課程,2016,(01).
[2]鄭麗娟.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