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太平鎮第二中心小學)
面對動態的不斷發展變化的課堂和學生,我們的教學目標不僅在預設中生成,更多時候在動態中生成,所以課堂上經常出現“無法預約的美麗”也是很正常的。例如,我在上“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開課時,一個學生迫不及待地說:“老師,我知道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樣計算,直接用“底×高”就行了。”學生直接掀底牌的做法,打亂了我之前預設好的教學思路,怎么辦呢?我課前做了預設準備,于是不慌不忙地問:“請你說說你是怎么知道的?”學生說:“我昨晚在書本上看到的。”我又問:“那你知道為什么可以用底×高來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嗎?”學生答:“不知道?”我及時肯定了這位學生的方法和提前預習的態度,然后說:“可能有很多同學也和他一樣,只知道計算公式,而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算。今天老師不教,請你來當一回老師,你能用手中的學具通過剪拼來證明為什么平行四邊形面積=底×高嗎?”話音剛落,同學們的積極性就給調動了起來,大家興趣盎然,馬上動手進行操作,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的探索中,并且爭先恐后地上臺來展示證明方法,從而逐步概括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我們在課堂教學中經常會發現學生的回答往往會不經意地出現一些亮點。而這些亮點其實就是學生學習的頓悟、靈感的萌發、瞬間的創造,稍縱即逝。因此,我們首先要做到用心傾聽、及時捕捉和充分肯定,善于在亮點處、冷場處、迷茫處和錯誤處引領,提升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然后我們通過對生成資源進行選擇、整合、提煉等方法,讓課堂能再產生新的思維碰撞和交鋒,從而再有所發現,有所創新,有所拓展,把知識探索引向縱深。這樣既促進了教學的不斷生成和發展,更讓學生智慧閃耀光芒。
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年齡、性格、興趣等特點決定了上課的注意力集中程度,而對于“節外生枝”的課堂同樣也需要教師多姿多彩的處理方式,將“節外生枝”變成“節外生姿”,彰顯不同課堂的魅力。我平時上課時對于課堂中出現的“小插曲”,都能以一顆寬容的心對待,傾聽不同的聲音,發現學生關注的焦點、理解的偏差、觀點的創意、批評的價值等,然后再因勢利導進行教學,這樣才能讓意外生成精彩。
記得有一次我在教學“乘法應用題”時,設計了這樣一道題:同學們春游,想坐船到猴島游玩,已知一條小船最多可以坐4個人,老師租了5條這樣的船,那么去猴島的同學共有多少人?同學們思考后,列出了這樣的算式:4×5=20(人),也有學生列出:5×4=20(人)。我隨機問了幾個同學說想法,都能說出去猴島游玩的同學有多少人就是求5個4是多少。我滿意地點了點頭,準備下一個環節。突然一個聲音傳來:“老師,我覺得去猴島的同學也可能是19個人?”我聽了也愣了一下,腦子里急速地考慮答案的可能性,然后機靈地把球踢給了學生說:“能說說你的想法嗎?”“我只是想那條船為什么一定要坐夠4個人呢?我是把4條船各坐4人,第5條船坐3人,就是:4×4+3=19(人)”。大家一聽豁然開朗。我連忙抓住這個契機說:“大家可以討論一下,生活中遇到這樣的情況,會有多少種可能性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學習熱情一下子高漲起來,有的說:“4×4+1=17(人),第5條船只坐1人。”有的說:“4×4+2=18(人),第5條船坐2人。”還有的說:“每條船只坐3個人,就是3×5=15(人)。”同學們聽他這么一說更議論紛紛:“如果也考慮不坐滿的情況,答案就更多了……”我很認真地聽著同學們的想法,雖然有部分同學的想法有些偏離題意,但我為這樣的學習氛圍而感動,同時對學生的答案我也作了恰當的評價引導。
富蘭克林說過: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寶貝。學生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難免會有認識上的偏差,從而出現各種不同的錯誤。作為教師應站在新的角度對錯誤進行新的探索,合理善待錯誤,把它作為一種資源、一種學習途徑,讓學生不斷發現錯誤、分析錯誤、改正錯誤,并經歷從錯誤認識走向正確認識的過程,促進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和諧發展。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當有價值的動態資源閃現時,教師要善于用銳眼捕捉契機,及時生成,隨時做出有創意的教學調整,讓學生的思維空間得以拓展,使課堂呈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精彩畫面。
參考文獻:
[1]余爾真.關注生成資源,演繹精彩課堂.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