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雯
統編本語文教材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有關作文教學這塊也作了很大的修改,但缺少了評改環節。作文教學是否有效,往往體現在作文評閱環節。經常會有這些問題:教師對學生作文的評閱意見不具體、沒有針對性;學生無法將評語與自己作文的具體問題聯系起來;扼殺了學生的寫作動力和興趣。這就要求教師評語要講人性,多褒揚少批評,且不要千篇一律地用術語作評。經過三年的課程改革嘗試,我覺得“三優一改”作文評改法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寫作熱情。
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有低級和高級之分,其中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教師要站在理解、尊重學生的角度,與學生進行平等的、耐心的心靈交流,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評價學生的文章,除了要求他們寫得具體、生動形象外,還要使他們喜歡老師、喜歡表達、喜歡寫作,體驗到一種快樂。下面以《與夢同行》片段為例。
《與夢同行》片段及點評:
這個小夢想非常普通,以至于每個人都可以完成它。我希望我自己能夠認真學習,認真做好每件小事。朝著這個夢想,我不斷地督促自己。這個夢想需要時間,更需要堅持。每次學習,每次考試我都把它當作一次有規有矩的游戲。漸漸地,這個夢想成為了現實。我又給自己定了一個大夢想,看著老師在講臺上幽默風趣講課的樣子,我就有了憧憬,夢想著自己有一天也能站在講臺上,面對著學生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童真的雙眼,我能抑揚頓挫地傳道授業。孩子們的雙手高高舉起,當我叫到他們的名字時,他總是與我會心一笑。“我以后要當老師。”這個夢想一旦觸發便給予了我無限的學習動力。
這段文字感情真摯。文字沒有裝腔作勢,沒有矯揉造作,寫的都是實事,抒的都是真情,我給的“三優一改”的評語1.優:文章讀來親切委婉,樸素真情,值得借鑒。2.優:敘述詳實,從字里行間能體會到小作者對老師職業的喜愛之情;3.優:主次分明,思路清晰。思想高尚,為了當老師有較強的進取心。建議修改:選材過于通俗,老題材、老思想,平淡無奇,不具新意,難于深刻地反映生活的時代性。
這“三優一改”側重于作文材料是否有新味。針對學生的心理,教師要用一種清新、親切的語句,充分調動學生寫作的自覺性和自信心,使每一位學生都清晰地認識到自己作文的優缺點,修改時做到有的放矢。
現代心理學告訴我們,人才的開發靠兩點:一是培養智力因素,二是開發非智力因素。作文教學中的智力因素包括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等;非智力因素包括動機、情感、興趣、性格、意志等。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發揮到極致,觸發情感、興趣、動機等心弦,讓孩子的情感從內心流入作文里,又從作文流向老師的心間。
《與夢同行》片段及點評:
蘇格拉底說過:“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于為理想而奮斗。”也就是說,快樂是以一個理想為目標勇往直前。我想成為一個作家,我會為我的理想去奮斗。看書時,看到文章的題目,我就會想:為什么作者要用這個為題而不換一個題目呢?我會帶著疑問把書本看一遍,直到找到答案。欣賞正文時,看到了好的詞語或句子我都會把劃出來,認真地品味;有的還會在旁邊寫上批注,然后,再把文章看幾遍,把每一小段概括一下,想出幾個小標題,看一看哪一個最好就用哪一個。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平時看書點點滴滴的好習慣,難道不就是為我的夢想奠基嗎?
作文取材于現實,語言質樸,文章基本上沒有刻意修飾。我給的“三優一改”的評語1.優:感情真摯,情意濃濃,你讀書的過程似品嘗香醇美酒,令人不飲而醉。2.優:文章層次清晰,可見讀書有法,讓人看到了“圈點勾畫批注思”過程,語句流暢。3.優:字里行間充滿了理想,你用實際行動表達了對當作家的渴望,行動高于一切。建議修改:內容多為線條式勾勒,缺乏點式的細描。如“擬小標題”部分,擬了哪些小標題,如何推敲擇選?當時的神態心理。
這種對作文語言微型專項的研究,視點小、角度細、開掘深、針對性強,進行得越精致越好,越有指導性越好,鼓勵學生對語言的表達要有工匠精神。
斯塔弗爾比姆曾經指出:“評價最重要的意圖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所以,對學生的評價不能泛化,針對學生個性化的作文,給出富有針對性的肯定或提出相應的改進意見,要從作文中讀出小作者心的方向,精神家園尋求的腳步,力避精神的茫然、頹廢。
雖然我也非常有幸的參加了統編本語文教材編寫的審讀,但要把這些“紙上功夫”落到實處,需要不斷地探究努力。特別是作文教學,它的彈性太大,似乎讓老師難以撩到抓手,關注評改的環節,抓住作文評改環節中的“干貨”,有針對性地指出學生作文中的不足,讓學生從老師文質兼美的語言中獲得了一種持續寫作的興趣和動力,這是教師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