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潔
說起語文教學,世人多喜談閱讀,少談寫作。閱讀是基本功,怎么強調也不為過。但是筆者認為,寫作教學也不容忽視。寫作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一月一次的作文課是不夠的,應把寫作教學作為一個常態來抓,把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為此筆者在教學中做了一些嘗試。
以教材為抓手,設置隨堂練習,將寫作訓練滲透于日常教學中,教師示范,學生仿寫,師生競賽,調動學生寫作的熱情。例如,在上《荷塘月色》時,賞析“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這個句子,我告訴我的學生,有詩意的文字,會勾起讀者的詩心,在讀這段文字時,我做了幾句小詩,請大家用文中的意象也試著仿寫。我就用課件展示了我做的幾句詩作為示例,并且和學生當堂競賽,學生熱情很高,積極發言,也留下了很多雖然稚嫩但很有靈性的詩句。
教師寫作示例:
荷塘是舞場,荷葉是舞裙,微風是舞曲,啊,荷花在跳舞!
月光是畫家,樹影是顏料,荷葉是畫布,啊,大自然在作畫!
荷花是提琴,荷香是音符,微風是琴手,啊,大自然在演奏!
學生作品:
微風是香車,白花是美人,荷葉是君子,瞧,戀人在幽會!
荷葉是舞者,白花如舞伴,微風是伴奏,看,荷塘在起舞!
小路是宣紙,月光是墨跡,燈光是落款,啊,夜晚在揮墨!
月光是樂師,樹影是音符,荷葉是線譜,啊,大自然在譜曲!
在閱讀教學中,我經常設置一些隨堂小練習。這樣常常練、時時練,學生有表達的愿望,有明確的目標,師生一起錘煉語言,時時為一些亮點而驚喜,既活躍了課堂的氣氛,又激發了學生寫作的興趣。
平常的作文教學多為模仿教學,多教給學生結構技法,而事實上,一篇文章最能打動人心的,往往還是其深刻的思想。同一事件同一題材不同的人寫,其效果往往不同。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我特別注意挖掘熟悉題材的思想內涵,點燃思想的火花,渴望其成燎原之勢,埋下思想的種子,等待它們生根發芽。
例如,在讀《大堰河,我的保姆》這篇詩歌時我發現,學生手頭幾乎所有的資料在解讀這篇作品時,都把重點放在艾青對母愛的歌頌上,我與同學在品味詩歌選材及語言時發現,僅將本文理解為歌頌母愛的解讀是淺層次的。第六小節與第四小節的對比,突出大堰河雖身份低微,生活艱難,卻心存慈愛,我的父母雖生活富足,卻靈魂麻木冷酷,兩個階層的對比,贊美大堰河高貴的靈魂。又如寫大堰河勞動的第七節,寫她勞動的艱辛,反復強調“她含著笑”,突出中國勞動人民的堅韌和淳樸。通過這樣的解讀,我讓學生認識到,面對生活的重壓時,小人物身上所體現出來的人性的美好。
在后來一次題為《心靈底片》命題作文中,學生寫一對賣油條的夫婦,一開始他的結尾是這樣寫的:
我在迷迷糊糊中也懂了些什么,生活的苦難是由自己決定的,你覺得苦它便苦,你覺得甜,它便甜,那個陌生的店主,那張樂觀的笑臉,我愿將那美麗的畫面拍攝下來,永久的在心里珍藏。
應該說這個學生有很高的寫作水平,懂得在敘事之后點化材料,揭示主題,但也僅停留在說別人說過的話,沒有新意,不夠深刻。我講評作文時,強調后文議論點題的重要作用后,他交上來的重新修改的作文,結尾前加上了這樣一段文字:
考試失利后的悔恨,被批評時的憎恨……想到我在面對這些時,內心是怎樣的悲哀與傷感,往往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走出,可那位店主,即使身上有缺陷,即使經歷過再多的困苦與磨難,他依然能夠笑對一切,自信生活,依然能夠堅持自己的本心,做一個正直的商人,一個樂觀向上的人。
這樣的議論讓我欣喜,那顆在課堂上埋下的種子終于在這里發芽!
我在上課時談“女子本弱,為母則剛”,有個學生在修改她的《心靈底片》這篇文章時,推翻了原文極其普通的選材與構思,寫自己的母親在被擠上地鐵時,硬是徒手掰開即將關閉的車門,奔向被擠在車外未能上車的自己,在文章的結尾,這個學生也引用了那句話——女子本弱,為母則剛,文章寫得極其真摯動人。
歐陽修說:“不求好句,只求好意”。注意思想的啟迪,培養獨到的眼光,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這或許才是作文教學的根本。
學生被困校園課堂,周旋于大量的習題試卷,而筆者認為一個狹隘的人是寫不出高格局的文章的。為此筆者注意關注時事熱點,收集一些頗有價值,值得討論的材料;或是視頻播放,或打印文字材料,與學生在上課時觀賞閱讀,一起挖掘其思想價值,社會價值;讓學生在周記中盡情表達;然后印發一些名家非常有價值的評論供學生參考。如合肥女子扒高鐵事件,快遞小哥獲《第三屆中國詩詞大會》冠軍的報道等。
當然課堂能做的非常有限,希望能借這種形式,讓學生有關注現實的意識,拓展自己的視野,開闊心胸。
白居易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币龀龈吒窬值奈恼?,就必須傾聽時代的足音,呼吸時代的空氣,把握時代的脈搏,讓自己的心和著時代的節奏一起跳動,真正用心去感悟時代、體驗時代,為時代而唱。
每個老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有縱橫凌云之筆,寫出錦繡萬里之文,但都苦于批閱之累,教學無果,筆者認為化整為零,時時用功或許可行。當然以上只是一些嘗試,因為看到學生的一點進步,所以內心欣喜,想與大家一起分享交流。“論文期摘瑕,求友惟攻闕”,如能得到眾位同仁前輩的賜教,將是一大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