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愛華
(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建平初級中學〈高新區〉)
“藝術源于生活”這句話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些文學著作也不是離我們千里之外的事物,而是真的與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小事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名著中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讓人潸然淚下或欣喜感動的經典片段,也都是從平凡人的平凡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初中作為我國基礎教育工作的關鍵時期,也是每個人的人生態度和道德修養成型的重要階段。我們的母語教學中,初中語文學科的名著導讀部分,能夠引領學生在作品中體味人生百態,領略文字的風采,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蘊和精神內涵。
這本教材從2012年開始編纂,歷時5年,由來自全國各地五六十名專家、學者、教研員、老師共同打造,是中國教育史上,基礎最雄厚、內容最全面,最受中央重視的教材。與其他版本原有的課程標準教材相比,“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中改變了對“名著選讀”的教學內容。
亮點一,在整冊教材中的位置提前。這就是在提醒我們,在教學中要對名著導讀部分更加重視。以前的教材版本,例如人教版教材中名著導讀部分一般處于整本書的后部,經常被咱們教師和學生忽視,往往一帶而過甚至連讀都不讀?!安烤幇妗敝邪堰@個板塊的位置移到了第三、第六單元之,不再是可有可無的教學內容,在備課時要更加認真。
亮點二,增設了“閱讀指導”的欄目。這個欄目結合所推薦的名著的體裁和背景等特點為學生提供適合的閱讀方式。對名著分析時,改變了以往那種“賞析體”的寫作手法,注重“一書一法”,在每個名著原文后,都會推薦一種適合本文的讀書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也可以利用對這個板塊的教學,來引導學生養成有側重性的閱讀方式,從而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
亮點三,制定了“專題探究”活動。我們在布置作業的時候,可以把這個板塊,作為留給學生的閱讀任務,來促進學生讀書的積極性,增加他們的閱讀量。
這次教材改革工作,從側面反映出,國家越來越重視對學生閱讀興趣和能力的培養,幫助孩子養成終身閱讀的習慣。
本次初中教材的“換血”,其本質是對初中語文任課教師們的一種考驗。要求我們在對名著講解之前做好備課,細心的研讀文章,欣賞名著的魅力所在,用心體會作者的內心世界,只有自己對文章有了深入理解,才能引領學生走進閱讀的世界。從遙遠的古代到文明的現代,從大洋彼岸到我們深愛的祖國,所有的文學著作都具有極其高深的文學造詣以及藝術價值。其中蘊含著深刻的哲理能讓人產生情感的共鳴,并且歷盡歲月的洗禮,卻依舊經久不衰。并且被收錄在語文教材中的每一部名著,都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后,選出的值得學生們誦讀的經典之作,每一篇都能帶給人靈魂上的震撼,心靈的碰撞以及對人生的啟迪。
課本內容的學習和課外閱讀的積累,二者應該相輔相成。但在教育改革初期,包括我在內的很多教師,都受到應試教育為主的思想的影響,一味的追求升學率。其中,更有甚者將學生閱讀課外讀物視作“不務正業”的行為,而嚴令禁止??扇缃?,新的課程改革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新的教材內容,也開始引導我們教師要重視學生閱讀意識的培養,逐漸把我國的母語教育事業引向正軌。
在平時的教學中,可以有目的的組織一些活動,幫助學生的閱讀范圍的拓展。不得不承認,我們的課本教材當中的信息量還是極為有限的,并不利于學生的創新思維的擴展,和眼界的開闊。因此,作為教師大可不必只拘泥于課本中涵蓋的內容閱讀,也要鼓勵學生去拓展課外閱讀范圍。當今的教育教學設備越來越完善,這也給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多便利,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一些國內外的名著翻拍的影視作品,以觀看電影的形式,帶給學生視覺上的沖擊,更有助于他們對名著的記憶。先利用電影等影視作品讓學生對名著的內容產生好奇心理,進而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主動去閱讀文學名著。與之前的傳統模式相比,以新穎有趣的教學方式,代替之前傳統的干巴巴的教學,的確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意識。
在學校的比賽中,知識競賽類一直是學生和老師關注的焦點。如果將名著閱讀和競賽活動融合在一起,那么在游戲的同時,也能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文學常識。
除此之外,我們在重視引導學生認真閱讀的同時,還應該培養其對文學作品深意進行獨立思考習慣及將文學與實際聯系起來的能力,注重開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以及對作品的重塑能力。學生對作品進行深入探究思考時,要鼓勵他們進行獨立思考,不要盲目聽從別人意見,幫助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和經驗總結的習慣。
一提到名著,就會給人以具體感,會讓學生覺得晦澀難懂。就如對一些文學名著進行閱讀時,可能由當時的文化背景或是政治因素影響,學生在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困難,甚至覺枯燥無味,極為難懂,進而會影響他們的閱讀積極性。如果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能夠講一些關于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那么作者形象立刻變得豐滿起來,在學生的腦海中浮現出活靈活現的人物形象,更能使學生增加對作者的關注度,進而激發他們對文章的閱讀興趣,同時也很好的幫助了學生理解文章的內涵。
大部分的名著都是社會環境影響的產物。在特殊的歷史時期和環境背景的共同作用下,激發了作者的寫作思路和創作靈感。因此,在閱讀文章之前,有必要引導學生去了解一些寫作背景知識。當我們講到魯迅先生的作品《朝花夕拾》的時候,首先要對當時的社會背景做個簡單的介紹。當時的中國正處于北洋軍閥和各種國外敵對勢力橫行霸道的時期,也是對人民進行嚴重迫害的動蕩時期。因此,閱讀這部作品,不可避免的要談到當時的歷史背景和魯迅的童年生活趣事和青年時期獨自求學的歷程。通過對那些難忘的人和事的追憶,既抒發了魯迅內心對昔日老友和恩師的懷念之情,同時也對守舊勢力和腐朽的道德與教育標準進行了嚴厲的抨擊。例如,在《五猖會》一文中,父親曾在年幼的魯迅興高采烈地要趕去看迎神賽會時,勒令他只能在家背《鑒略》。這讓魯迅很不理解,為什么父親如此不通情達理,掃人興致。學生在結合作者當時的寫作背景對這篇文章進行賞析時,就更容易明白,“父親”其實只是當時強制的封建教育制度的一個代表,本質上是這種教育制度壓制了兒童天性,對其幼小心靈造成了傷害。
《西游記》這部經典小說,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奇幻的神魔世界。孫悟空的形象也是深入人心。它身上體現的不屈不撓,不畏權威的斗爭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勇敢面對生活的挑戰。盡管取經路上所遇到的妖魔鬼怪,他們的殘暴、貪婪、陰險和冷酷,但也還是沒有能阻攔住孫悟空一行人的去路。書中的豬八戒,也是一個讓人們能一下子就記住的形象,作者通過對他肥頭大耳,豬頭人身的外貌描寫,給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還有他懶惰的性格,膽小怕事的樣子,更讓讀者哭笑不得。在課堂教學時,可以從人物形象的趣味性入手,可以讓學生對《西游記》產生閱讀興趣。
除了恰到好處的景色描寫以及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也是一部優秀小說的靈魂所在。正如施耐庵的作品《水滸傳》里的故事,每每讀起總是令人激情澎湃,振奮不已,不論是武松打虎、拳打鎮關西,還是三打祝家莊、真假李逵、亦或是風雪山神廟、倒拔垂楊柳等。這些情節都巧妙地捕獲了讀者的眼球,有血有肉有俠氣有剛骨的英雄形象,活靈活現的展現給學生們。因此,初中階段名著導讀部分的授課中,應充分發揮名著中的精彩篇章的作用,以此來勾起學生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再引導他們對選文進行細細品讀
初中學生由于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對原著的深層含義并不很容易理解,所以,作為老師的我們應該有計劃的改變教學模式,由淺入深的對其進行引導,先以泛讀的方法,總觀故事大意,知其文章所述事件,暫時不要刨根問底、深究其意。泛讀三步走:第一步,是泛讀書名,出自哪位作者之手、前言楔子等片段,來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和其行文的形式特征。第二步,通讀選文內容,了解選文在名著原著中所的章節,找出中心句。第三步,深入閱讀全文。在對文章的內容和脈絡有一定了解后,再有針對性的引導學生對重點段落或自己喜歡的部分進行細讀。當然也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名著的白話文版本,讓他們先自行閱讀,那些縮寫本和白話本相比原著來說更加通俗,更容易被學生理解接受。然后,再對原著進行講解,這樣由淺入深的引導式教學模式,能幫助學生符合作品的主題思想、人物設定、作品內涵理解的更加透徹。
名著作為人類文明史上的寶貴遺產,在幾千年的文化發展歷程中,起到了推動歷史文化的發展作用,也是人類了解歷史,借鑒經驗的重要依據。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把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素養作為工作重點,還要注重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文化底蘊。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認真研究“部編版”教材改革內容,注重激發學生對名著閱讀的興趣,塑造其完美人格,陶冶其高尚情操。
參考文獻:
[1]課程教材研究所.20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匯編·語文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柳士鎮,洪宗禮.中外母語課程標準匯編[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
[3]國家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劉國正.葉圣陶教育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5]張志公.張志公語文教育論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6]周植慈.初中語文名著導讀教學思考[J].語文天地,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