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會
(雙遼市職業中專)
農業現代化不但包含了現代化的生產技術、生產條件以及生產組織管理,還包含了各方資源配置的合理優化,以及制定安排與其相應的規章制度。因此,在當前時代背景下,農業現代化的內涵歷經了狹義到廣義的演變過程,不但要注重農業生產技術與手段的現代化,還應當注重農業生產市場經營、組織管理以及國際競爭這些方面的現代化。要促使國內農民逐漸適應農業現代化的基本發展需求,繼續教育與相關培訓工作是關鍵所在。建立與之相應的農民職業教育體系,將針對農民的繼續教育與相關培訓工作落實到位,不僅是我國目前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所需,也是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得以完善的關鍵。
1.缺乏適應職業農民培訓與教育的體系
當前的農村職業教育通常都以“離農”需求為主,利用職業教育、升學教育以及轉移培訓,提供農民從業人員短期或臨時的培訓,教育與培訓的主要內容一般是第二與第三產業,主要培訓目的是怎樣實現農村人口在城市就業。近年間,由于社會觀念與國內就業實況等因素的綜合影響,農村職業教育出現了萎縮現象,其招生規模以及在校人員規模在不斷縮小,并且創辦農村職業教育的學校也在減少。所以,當前的農村職業教育不但缺少與農業相關的新科技與新品種等方面的培訓,也缺少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所需的農業管理能力、農業經營能力、現代農業意識等方面的培育。
2.當前農村職業教育無法適應職業農民培養的多元化要求
當前的農村職業教育采用的是傳統的辦學方式,較之全日制高級院校,它們的職業教育不夠正式,特別是針對農業現代化基本需求的相關培訓較少。而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首先,需要選擇部分實用性強的內容進行系統而正規的課程培養,讓新型職業農民對于理論性知識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如比較突出的是管理、經濟、經營類、素質類的一些課程;其次,由于農民本身的文化水平總體而言都處于較低水平,參與培訓之時,所教授的內容必須是易于學習、易于理解的,同時還需要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的教學方式??墒俏覈壳昂芏噢r村職業學校無論是理念與教學模式,還是學校設施與師資都無法適應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多元化要求。
3.農村職業教育最缺適應新型農民培養需求的師資力量
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與培訓需要從農業科技知識、農業技能以及相關的知識和素質等各方面開展,對師資的要求相應提高,但是從農村職業教育的現狀來看,一方面,農村職業教育師資在數量上存在總量不足與結構失衡的狀況;另一方面,新型農民培養是我國職業教育與培訓中的一項探索性工作,對教師在知識、技能和素質上都有新的要求,因此,農村職業學校教師只有進行全方位的提高,才能適應培養新型職業農民。
1.辦學機構多元化
以一些中等農村職業學校為基礎培養對象,吸引更多具有一定辦學能力的相關基層機構,積極參與到新型農民的培養工作,把一切可用的培養資源盡可能的送到農民手中,以便更多的農民參加相關的學習與培訓,讓更多農民群眾知道參與這樣的新型教育其實并不復雜與艱難。此外,改革的重要對策之一是基于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基本需求,建立一些專業的農民學院,也可以是城鎮社區學院,此類學院主要負責新型職業農民的專業化教育與有針對性的培訓。
2.辦學模式靈活化
通常大部分的農村職業學校的辦學能力都是極為有限的,鑒于此情況,對辦學模式進行改革是比較理想的做法。以相關的機構辦學為主,采取城鄉合作、中高職合作、普職合作等多種合作形式,對優質的外部資源進行充分利用,提高農村職業學校的培訓實力與教育質量。
3.教學模式多樣化
綜合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基本要求與我國農民的基本特征,不僅要對培養過程的規范性以及嚴謹性加以充分考慮,還要對農民的文化水平高低以及認知農業技能的基本能力給予考慮。因此,培訓單位要與當地相關機構展開合作對農民進行科學合理的培訓與教育,注意增強以現代農業技能為主的具體教學,理論的講授應當結合實踐操作一起進行,提高教學效率。教學模式方面,根據具體不同的教學內容,可以選擇全日制、脫產、送教下鄉、函授、境外學習交流等各種各樣的方式來滿足當前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多元化需求。
4.課程的特色化
新型職業農民的教育課程的開設,應當盡量展現當地農業的特色、符合當地農業產業發展的基本需求,建立適用的、特色的職業農民課程體系,實行按需選課、按需教學的基本理念。開設特色課程,要時刻注意應當以相關農業學校的專家團隊為基礎,聯合當地的有名農業企業、農村合作社、經驗豐富的種植大戶與一些特色家庭農場的專家,組建一支專業的課程開發團隊,圍繞當地的農業特色與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重點,協同合作全力開發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特色課程。
1.“農、科、教”協同
在農村職業教育發展進程中,利用“農、科、教”結合的方法推動各方協同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是重要的創新途徑之一?!稗r、科、教”結合重點是將農業、科技與教育資源進行整合,使資源綜合利用率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進而將農村職業教育的總體發展水平提高。
2.人才培養與特色產業扶持協同
從當前形勢看,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目標是為當地現代化農業的發展服務的,現代化農業人才的培養也不容忽視。農村職業教育學校開設與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相關的課程時,應當對區域內一些特色農業產業以及一些重點產業的基本發展需求給予充分考慮,科學合理的確定教育方向、開設課程與聘用所需專業教師。
3.公共財政支持與市場推動協同
從農村職業教育基本性質而言,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不但具有公共性,同時也具有個人性,是對農民的個人人力資本進行投資。所以,首先要確立政府在新型職業農民培養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和主要責任,出臺與其相關的一系列培養、培訓、認證、進修的相應制度,逐漸構建以農村職業教育為基礎的新型職業農民培養體系。其次,在保證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公共性基礎上,逐漸指引農村職業教育轉向市場化。
總之,我國經濟正在實行轉型發展,社會架構也處于逐步變遷的重要階段,工業化與城鎮化的建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進我國的經濟發展,社會正產生著深刻的全面變革。在此形勢下,我國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關系到我國城鎮化建設與經濟發展的全局性。從新型農村發展本質看,其根本就是實現優質的農業現代化。發展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在于人才,尤其是新型職業農民,因此農村職業教育的改革與創新是勢在必行的。
參考文獻:
[1]陳錫文.把握農村經濟結構、農業經營形式和農村社會形態變遷的脈搏[J].開放時代,2012,(03) :112-115.
[2]毛飛,孔祥智.中國農業現代化總體態勢和未來去向[J].改革,2012,(10) :9-21.
[3]李國祥,楊正周.美國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政策及啟示[J].農業經濟問題,2013,(5) :9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