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建華
(山東省棗莊高新區街道辦事處龍潭小學)
1.嚴重規范幼兒的行為。學前教育法中指出幼兒的行為是活潑好動的,幼兒的表現力只有這么短的時間,如果強行灌輸知識,效果是差強人意的。在每一所幼兒園中都有強調幼兒的行為規范。例如,小手放在小腿上,小嘴巴不講話,小腳踩直線等等的口令,幼兒園中適當的要求幼兒的行為規范是好的,可以讓幼兒感知的社會性,了解一定的常識,知道吃飯的時候不能說話不然會噎著,喝水的時候不要說話不然會嗆著。但是過度地要求,就違背幼兒的發展規律,上課時要做的端端正正,手放好,不許動不許笑,不許說話,老師在提問問題時幼兒要舉手回答,舉手的姿勢應該是一只手放在另一只手的下面,有著嚴格的姿勢要求,這些行為都嚴格地約束的幼兒的行為,不利于幼兒的心理發展。
2.教師的教育方法。教師還是以小學生的教育方式來教授幼兒,幼兒對世界的認知都是靠自己的所見所聞摸索出來的,他們只知道汽車的樣子但是卻畫不來,知道飯前洗手卻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教師教授的是應該以幼兒為核心,以幼兒的視角來看待問題思考問題。教師對幼兒小學化的教育方法是行不通的。
3.幼兒園的課程開設。從新課程改革開始,幼兒園的課程,環境,硬件設施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幼兒園在家長,社會的雙重壓力之下,開設了多種多樣的特色班,興趣班,如畫畫班、舞蹈班、鋼琴班、音樂班,等等,幼兒園會制定時間,周二下午是舞蹈課,周三下午是音樂課,周四下午是鋼琴課,每個班會抽上三至五名幼兒學習這些課程,有時會讓家長來參觀指導。規定的這些時間通常會占幼兒的一大半,還不算放學回家里還要學習算術,英語這些,使幼兒完全沒有時間玩,超出了幼兒的接受范圍。
1.加強教育監管。在幼兒園活動中,希望廣大家長能夠養成好的習慣,爭取每一次都能夠有時間參加幼兒園組織的活動,要形成一種觀念,家庭是幼兒的第一所學校,家長的教育遠比教師的教育影響要深遠,定期和教師溝通,了解幼兒這段時期的表現,有沒有什么不開心的,是因為什么造成的,要反思幼兒在家時家長的表現。在幼兒園中可以時不時請家長來幼兒園參觀,傳授家長育兒經驗,或者是預防疾病的常識,如冬天時幼兒經常性的感冒發燒,幼兒園可以召開家長會議有關預防冬季感冒發燒的策略,或者如何預防手足口病的發生,或者是水痘的預防,讓家長掌握一些預防疾病的常識。在家里出現意外狀況時,家長應該怎么做。
2.完善教師的專業素質。研究表明幼兒教師是所有的教師行業流動性最大的,原因有許多,沒有時間休息,待遇不好,地位低下,工作太累,與家長交流溝通不好,由于這些原因流動性較大,所以造成幼兒園教師師資力量不齊,有的是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的,有的是小學教育畢業的,還有的是輪崗調過來的。專業教師很少,小學教師沒有學習過專業理論,沒有真正實習過,也沒有了解3至6歲幼兒指南,所以一定要加大教師的專業素質,專業的教師與非專業的教師有很大的區別,專業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身心狀況制定一系列的計劃,天計劃周計劃月計劃,對幼兒的健康,社會,科學等領域有著很強的規定,制定的成長計劃很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狀況。而非專業的教師沒有詳細的計劃,給幼兒只會制定符合小學生的標準。在幼兒教師中應該加強教師的專業培訓,請專家時不時給幼兒教師上理論課程,可以提高教師的薪水和地位。要打造教師的專業性,使幼兒教師能歌善舞,跳舞畫畫鋼琴書法全能型的人才。
3.轉變家長的觀念。當今家長的望子成鳳的觀念越來越強,讓幼兒不能從一出生就輸在起跑線上,家長通常不會詢問幼兒的意愿,直接報自己認為的好的特長,鋼琴舞蹈繪畫象棋,等等,幼兒只要表現出不想學的狀態,要么采用強制性的措施,要么開始教育幼兒。其實,這樣的方式方法是不對的,嚴重束縛幼兒的自由的時間,造成幼兒對這些興趣班的厭惡。在大班的時候家長會時不時詢問教師,有沒有教幼兒算數,會讓教師盡快教授數,學或者語文拼英。想要家長轉變這種思想,幼兒園和教師必須雙管齊下,幼兒園時不時請家長來幼兒園觀看,教師時不時與家長溝通,可以讓家長和幼兒共同完成一幅作品,多和幼兒溝通,轉變家長的教育理念。
幼兒時期使幼兒這一生最開心的最好玩的時期,我們應該使幼兒健康快樂的成長,改變幼兒園的小學化傾向,不僅僅需要家長和教師的共同作用,還需要幼兒園和社會的共同支持,使幼兒能夠享受這一時期,給幼兒留下深刻的印象,共同促進幼兒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譚杰.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表現及策略.科教導刊,2016,(6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