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之磊 張 洋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課程基本理念中要求“加強實踐性,促進學生語文學習方式的轉變”,并強調“語文課程作為一門實踐性課程,應著力在語文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構建開放、多樣、有序的語文課程”。讓學生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需要我們要構建“開放”的語文課程,作為語文教學重要組成部分的作業布置就需要做出一定的調整。作業命題權需要一定程度的“下放”,命題作業不應是教師的“專利”,也可以是學生參與語文活動一個試驗區。教師引導學生根據教學內容集體命題作業,更能突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
我們要在預習和復習時,應該鼓勵學生參與“集體命題”,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反思自己的優勢和短板。學生集體命題的作業更貼近自身的認知,完成自己命題的作業使學生更具有興趣和信心,從“要我完成”到“我來命題”,學生會更加注重反饋和交流,實現作業效用的最大化。
預習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細讀文本,通過思考,學生發現預習中遇到的疑難之處,然后設計問題。課前同學之間相互交換命題、解答。同學之間實在解決不了的可以提交給老師。這樣,不僅學生了解到了自己的未知之處,老師的教學也將更有針對性,課堂效率也會因此提高。課前預習的命題過程中,學生能夠利用“已知”的知識和內容對文本進行初步的理解,對“未知”的內容質疑設題,得到解答后,進而順利地過渡到對文本深入的探究性學習。
學生在“集體命題作業”的過程中,會明確自己的“已知”“未知”,這個學生的“已知”可能是那個學生的“未知”,經過這樣的“集體命題”,學生之間可以互通“有無”,對自己的學習效果做到了然于胸。然后針對自己“未知”的知識,進行復習強化訓練。解決“未知”后,有余力的同學則可以去完成更具挑戰性的作業。這樣,學生的學習個性會更加突出,優秀的學生會更優秀,中等的學生會優秀起來,后進的學生則會逐漸進步。
“集體命題”的過程,也是一個和同伴、老師進行交流的過程。與同伴而言,是互通有無,于老師而言,方便教師及時準確地掌握學情。
學生在“集體命題作業”的過程中,不僅能準確地“知己”,還可以更好地“知彼”。命題作業的過程,有助于學生答題時的審題、作答能力的提高。學生命題時肯定有自己的命題思路,據此可以在課堂思考回答問題或應試時揣度試卷命題人設置問題的意圖,從而更準確地理解題意并作出準確的回答。
學生在“集體命題作業”的過程,還會反映出他們在學習上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這樣有利于教師對學生學情的了解,對于學生已經掌握了的內容,教師便不需要再多用時間去反復訓練,而是針對學生還未掌握的內容,進行強化練習,進而更好地組織以后的課堂教學和課后復習,能更有針對性地突出教學的重點,突破難點。
學生“集體命題作業”是促進學生實踐能力提高,轉變學生語文學習方式,構建“開放”的語文課程的一種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知識和經驗的限制,學生命題作業畢竟不能“得心應手”,所以,學生“集體命題作業”,要在教師的指引下商討并確定命題范圍和題型,然后通過教師指導、小組合作、反復打磨、總結提升等一系列活動,來完成命題作業的實踐。
對于命題作業,學生的知識和經驗無疑是不足的。所以,集體作業命題前,教師與學生要有一定的合作。教師與學生的合作,主要是指集體命題作業活動前期教師要從題干表述、內容考查、答案設置等方面對學生加以指導。集體命題作業前期,教師還應該幫助學生整理素材,確定范圍和題型,并適當給出命題作業的樣例。這樣做,是為了確保重點,讓學生有法可循。
即使有了教師的指引和幫助,學生靠“單打獨斗”的方式命題作業還是很難實現的。所以,還要講求學生之間的合作性。學生之間的合作,即讓學生以小組或小團隊的形式,互相幫助,相互溝通,來完成作業命題。這樣,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依據一定的目標任務進行命題,從而開展既獨立又協作互助的學習活動。通過這樣的合作,學生可以使作業內化為他們的情感和智力,從而提升語文素養。
這種合作性的命題作業活動,既能充分發揮學生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又可以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協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從而有效地避免傳統作業的單一性的缺點。
為了保證學生集體命題的作業質量,不流于形式,交換做題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需要開展交流評價活動。
命題的同學要“打磨”命題的作業。首先,命題的同學要熟悉之前確定的命題范圍和題型,擬題時,要從題干表述、內容考查、答案設置等方面細致考慮,注意題干表述的準確性,題意指向的明確性,內容考查的適宜性,答案設置的恰當性。交流評價活動時,命題的同學需要解說自己命題的思路與理念,并談談自己如此命題和設置答案的理由。
交換做題后,交流評價時,其他同學要“打磨”命題的作業。做題的同學,結合自己做題時的感受,對命題作業的題干表述是否準確,問題指向是否明確;考查內容是否合適,有沒有超出范圍;答案設置是否恰當等問題作出闡述,并對命題提出具體可行的修改建議或意見。通過這樣深入的探討,學生對原先的命題進行反復的“打磨”,直至雙方滿意。
教師指導、小組合作、反復打磨等活動的結束,并不意味著整個集體命題作業活動的結束。因為,在這一系列的活動中,學生會對命題作業、所學知識產生一些感悟和體會,甚至可能對學考、高考試題有自己的看法或想法,這對學生來說可是一筆書本上學不到的“財富”。因此,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對集體命題作業的過程進行深入思考分析,總結出經驗和感悟,然后分享交流,從而提升學生集體命題作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