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誠
不久前,筆者在南京聆聽了全國著名語文特級教師黃厚江的《葡萄月令》教學示范課,至今意猶未盡。整堂課完全踐行了其本色理論主張,值得一線教師學習深思的地方不勝枚舉。筆者試舉三例進行分析,以不負黃老師授課中的真情、真意、真境。
基于學生學情、基于學習起點、基于課堂反應進行授課,是語文人共同的認知,然而真正能做到的卻少之又少,黃厚江老師真正做到了,而且做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真的值得我們一線教師好好研究。
黃老師整節課的第一個流程是考驗學生文本讀得細不細,詢問大家通過預習覺得文章出現頻率最高的詞是什么?此招出乎學生之意料,低聲答“葡萄”,接著黃老師用幽默的語言調侃了學生一番,這是最自然也是最貼近文本的暖場。緊接著黃老師以第二段為例,示范誦讀了一遍,學生馬上發現出現頻率最高的詞是“了”,黃老師以此為突破口,層層設導、步步深入,學生與之對話,輕松自然、深入文本,師生緊貼文章,低空滑行,你一言我一語,在沒有任何預演的前提下,兩者配合天衣無縫、渾然一體。讓筆者感到好課的境界在于說不出的愜意、溫馨,看似輕松卻不輕松的發人深省。
到壓縮文段環節,黃老師預留了足夠的時間,既沒有催促學生,更沒有流于形式,因為學生的答案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而一切問題都是增長點。在黃老師與學生你一句我一句的對話中,漸漸廓清了學生的認識、指明了閱讀的方向,而后再將自己的壓縮文段亮出,與先前的指導合二為一。引發的課堂對話更加集中,正如散文一樣,由散而聚,足見老師的功力。因此這是一節授課過程十分鮮明的課,與眼下有結果無過程、有學習無思考、重學會輕會學、重繼承輕創新的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是本節課的一大價值。
黃老師努力追求和學生一起享受語文學習的樂趣,他和學生在語文世界里的交流和對話如此的順暢靈動,實在發人深思。
黃老師認為語文課應以語言為核心,以語文學習活動為主要形式,以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為根本目的。縱觀這節課,貫穿始終的便是貼合文本語言的探索與對話,一切的活動、課堂對話、預設與生成,全都以品悟母語、緊貼文本為主體,沒有旁逸與斜出,更沒有文本之外的任意擴展與延伸,師生完全沉浸在語言的體悟、訓練與習得中。
上課伊始,師生對“了”字的品悟由此引發了對汪曾祺先生口語化、兒童語言“真”品悟;既而以汪先生苦心經營的隨意,品悟其淡而有味、修飾少、不刻意的語言特質。接著通過不同段落語言的對比以及對短句的自然剖析,感悟汪先生語言背后的灑脫,隨后一陣見血指明散文的特質。讓學生將全文壓縮到最短,訓練學生的語言思維,拎出葡萄“生長周期”這一關鍵詞。讓學生對比“周期”與“月令”的不同,從美學角度使學生自然明白了文學的美,真是環環相扣,語言的訓練不著痕跡,卻滲透在這節課的方方面面。學生思維的認知也因而由淺入深、由困惑迷蒙到清爽明晰。這樣純粹的課的的確確值得我們研究,特別在一味求新探異的當下語文教學生態環境中,我們更有責任還原語文教學的本色,扎扎實實地進行言語訓練,將語文學科的“干貨”本本真真地傳遞給學生。
通過《葡萄月令》這一課的觀摩,筆者就黃老師深入多層地引領學生品味文本語言的做法尤為欽慕,特別是在具有示范性的大型公開課上,能有幾人懷著對語文的敬畏如此干凈純粹的上課?
放眼當下的公開課與評優課,泛人文化現象相當嚴重,教師憑借其言語的才思以及煽情的功夫,動輒使學生、聽課老師潸然淚下,數度哽噎,全課三分之二的時間用于人文教育,并且將時下感人的故事引入課堂,其動情的誦讀、精妙的分析、煽情的引導,的確具有語文的元素,卻惟獨少了所授課文這一篇的“體悟”。
黃厚江老師自成一體,無論時代如何變化,他都堅持真理、堅持自我。在《葡萄月令》這一課例中,黃老師堅持通過語言的賞析與品悟,展開課堂對話,既而在補充作者相關資料后,自然而然地引出汪曾祺與葡萄園里葡萄的關系,學生通過九月的果園及最后一段的品讀,很快感悟到汪先生歷人生之艱難困苦、種種打擊后的坦然與純真,感悟到一個真正的大寫的人背后的真諦,感悟到他的人格之美。而這一切不是通過教師的說教,僅僅是依托文本及因學定教順勢引入的教學藝術水到渠成,這不能不令聽者敬佩。
所有恰切的人文教育以“少就是多”的教學智慧淌入學生的心靈,下課后學生定會帶著對美的探索源源不斷地生成更多的人文感悟,而這一切在于教師保護了他們的思維與想象的空間。
追求語文的本色教學,黃老師的《葡萄月令》一課,清新自然、渾然天成,他對語言文字玩得如此爐火純青,他背后的苦心經營,基于學生學習的靈動對話,深入多層地品味文本語言,不著痕跡地進行人文教育,他所給予我們隨性但不隨便的精神滋養,其精彩、其豐厚、其深思、其大愛,確實值得我們一線教師學習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