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期夢
高中階段的語文課程,文學作品閱讀占了整個閱讀內容的三分之二以上,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長期以來,由于文學作品閱讀教學的目標和內容都不甚明了,造成了文學作品閱讀教學的效率較低,已經嚴重影響到了高中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
當前,文學作品閱讀教學未能考慮到文學作品教學和閱讀教學、語文教學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如語文閱讀教學目標與語文教育目的、課程目標混為一談,大而不當,沒有針對一篇課文的一個課時來實實在在地找準一個具體的目標,從而導致語文課熱熱鬧鬧地上了那么多,可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并未相應地得到增長和提高。看似有目標,實則無目標。
文學作品教學內容的不確定性,導致是一篇課文,有20位語文教師來教,可能有30種不同的教學方法。不但每個語文教師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不同,就連同一個語文老師,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該怎么去教這篇文學作品。
文學作品閱讀教學,從屬于閱讀教學,再從屬于語文教學。在這樣的關系中去考量,可以得知,文學作品教學,既有閱讀教學和語文教學的普遍性,更有其特殊性。如果說,文學作品閱讀教學是整個語文教學工作的一部分,其承擔的特定功能,就是提升學生文學作品閱讀的能力。所以,文學作品閱讀教學,必須依據文學作品文本的特征、功能等。進一步說,具體到每一篇文學作品,還要考慮到這一文學作品屬于哪一類型,每一類型下的哪一種,只有這樣,才能把握文學作品文本具體的特征,生成合適的教學內容。
梳理文學作品閱讀教學內容確定的相關研究,我們發現,對文學作品閱讀教學內容的確定,仍然處在一個比較零亂的階段,要么是就事論事,就一篇文章或一個點去討論,要么是從理論到理論的泛泛而談。這樣的討論,貌似有理,但對指導實踐,沒有多大的效果。
我們認為,文學作品閱讀教學內容確定應該努力做到系統梳理、整體規劃、不斷完善,力求構建序列化、系統化、結構化的教學內容體系。
許多人認為,語文學科的知識是零散的,前后沒有什么聯系的。一個最顯著的例子就是,語文工作者很難說清楚不同階段的閱讀教學有什么不同,如高中階段的閱讀教學和初中階段的閱讀教學不同之處,就是當前討論的一個熱點話題,當然有一些成果,但仍然沒有一個成熟的解決方案。
文學作品閱讀教學內容的序列性,表現在學段之間的前后承接上。高中文學作品閱讀教學內容,應該是初中文學作品閱讀教學內容基礎上的加深、擴展。比如,四言古詩(以《詩經》為代表)的教學,初中的教學內容可以定位于感受四言古詩的語言魅力,理解詩中抒發的質樸情懷,領悟詩歌中的意蘊美。而高中四言古詩(以《詩經》為代表)的教學內容,可以定位于感受語言(四言詩句)的語言表現力,評價詩歌中表現出的先秦古人情感,探索詩歌的審美意蘊。
系統化的要求,首先是要從文學作品的審美功能(屬性)上整體觀照。
(1)文學作品的審美功能決定了文學作品閱讀的價值
審美功能是文學作品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功能。文學作品有其他的功能,但最根本的功能是審美功能。文學作品的其他功能,如認識功能、教育功能,都是通過審美功能實現的。這源于文學作品的基本特征,即文學作品的審美價值。
(2)文學作品閱讀教學目的的審美合法性
文學作品的教學目的是由語文課程的性質和目的決定的。從課程論的角度來說,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其中理解就有對書面語言的理解。文學作品作為書面語言的一種,對文學作品的“理解”,也是理解祖國語言文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事物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對沒文本的閱讀,有其普遍性的規律。閱讀理解不同的文本,既有文本閱讀的普遍性規律,也有因文本的不同而成的特殊性。文本不同,其語言理解的形式、內容、特征也就不同。所以文學作品閱讀的教學,應該是提升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審美能力,即理解文學作品的能力,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審美的熏陶。
文學作品品類繁多,每一品類又有不同的形式和風格。每一個具體的文學文本,又是作者對生活的個性化表達。每一個文學文本就是一個特殊的具體。當然,我們可以把這些特殊的文本放在一個大致的文學作品體裁(形式)或內容(主題或情感類型)的框架之中去尋找文本與文本之間的 “普遍性特征和個體 (特殊)特征”,以一些典型性的作品為例子,在審美性理解這些典型性文本的過程中,學會理解(審美)這類文本,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對于審美能力,我們可以做三個方面的分解。一是將能力作用的對象個體化,比如文學作品閱讀能力,可以按照對象具體化為閱讀詩歌的能力、閱讀散文的能力、閱讀小說的能力、閱讀戲劇的能力……再細分下去,可以分為閱讀古代詩歌的能力、閱讀現代詩歌的能力……再分,就可以分為閱讀以《詩經》為代表的四言古詩的能力、以《離騷》為代表的楚辭的能力、以《古詩十九首》為代表的五言古詩的能力、以《孔雀東南飛》為代表的五言敘事詩的能力……
當然,我們也可以從文學作品表現的內容(主題或情感類型)來細分閱讀能力的類型。比如按照審美范圍來分,我們可以把閱讀能力分為閱讀崇高主題作品的能力、閱讀悲劇主題作品的能力、閱讀喜劇主題作品的能力……
再者,如果按照審美活動的結構來分,可以分為文學形象的感受能力、文學情感的體驗能力、文學價值的判斷能力、文學意蘊的發掘能力……再細分,則可以分為文學朗讀能力、畫面想象能力、節奏知覺能力……
按照這樣交叉分類,就如一個多維度的分類結構,在多個維度的夾面交錯,就構成了一個個具體的閱讀能力點。這些閱讀能力點的總和,就構成了總體意義上的閱讀能力。也就是說,無論從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文學作品閱讀能力,還是對學生進行美的熏陶、思想的啟迪,都要有結構化的要求,方能達到訓練、提升學生文學審美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