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 淼 張歡歡
知情權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政治權利,從廣義上講,指的是公民有權知悉、獲得關于周圍環境變化的一切信息;狹義上則意味著公民有權知曉官方活動的具體信息內容。知情權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特別是對我們生活的具體環境信息的知曉已經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面。從廣義概念延伸出來,周圍環境變化的信息從本質上講,是為了滿足生存這個第一要求。但長久以來,在對知情權概念的研究中,無形中放大了其與政治公權力的聯系,反倒將其第一位的“生存”要求弱化。由此,關于自然環境信息、氣候災害信息的知情權應當得到重視。
氣候災害信息知情權較為特殊,兼具知情權廣義與狹義兩個層面。一方面,氣候災害信息關乎人民群眾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此類信息的發布掌握在公權力手中。因此,人民群眾對于關乎自身生存利益信息的迫切要求與現行信息發布的不充分之間存在著一定矛盾。特別是當這類災害信息的供給層面出現縫隙時,則有可能對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造成重大影響,其發布的及時與精準的價值更加突出。
氣候信息除了官方發布—群眾知曉外,還包含著預警這一層面的要求。預警(early wanning),最初起源于軍事領域,但隨著外部環境的日趨復雜,以及在現代社會中科學技術和信息分析方法的改進,人們對預警功能的肯定,已不再局限于軍事領域,而是拓展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如在氣象、地質、兒童走失、疫情蔓延等方面預警效用顯著。預警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類信息是受眾需求迫切,對日常生活影響直接且劇烈,特別是氣象災害類信息的知情權更是要求及時、準確、實時更新,并能實現與航海、鐵路、航空等交通出行信息平臺有效對接,以便于人民群眾做出相應判斷,避免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財力損耗。
氣候災害信息的發布和預警對人民群眾生產生活至關重要,為了推進和規范氣象部門政府信息公開工作,進一步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獲取氣象部門政府信息的權益,2008年5月《氣象部門政府信息公開辦法》正式頒布并實施,其中第11條對公開的方式渠道進行了規定,即“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將主動公開的政府信息,通過中國氣象局網站、各級政府網站、公報、新聞發布會以及報刊、廣播、電視等便于公眾知曉的方式公開。”①從傳統的紙媒、電視和廣播媒體再到互聯網時期的網站,公眾獲取信息的渠道漸漸趨向多元,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成熟與發展,目前的信息發布雖仍以官方為絕對權威主體,但也應注意到UGC在網絡內容生產中的壯大和成熟,受眾對于氣象災害類信息的需求也更加多樣,現有渠道需要朝著更加立體化與普及化的方向進行拓展。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②第二十二條規定:“國家對公眾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實行統一發布制度。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臺站應當按照職責向社會發布公眾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并根據天氣變化情況及時補充或者訂正。其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向社會發布公眾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币恢币詠?氣象信息源與發布主體都是官方掌握,是有限的。但在互聯網空間內,越來越多的個人參與到信息發布或傳播過程之中,這種來自于個人親身所見所感的氣象信息表現更為直接具體,而借助社交平臺,則可以在短時間內實現大規模的擴散,但同時也存在著模糊性、不確定性的問題。
主體有限的情況下,信息發布與獲取的渠道多元化發展,很有可能對信息的權威性造成一定的影響。近年來,關于地震、洪水的謠言時有發生,盡管基于氣象信息本身存在的不確定性的特點,相關方面的謠言波及還不甚明顯,但也應注意到網絡虛擬空間潛在的輿情威脅。因此,根據現有媒介生態環境的變化及具體發展情況進行及時調整,在保證主體合法權威的基礎上,拓展有效渠道應得到重視。
根據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下稱《報告》)③示,截至 2018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02億,手機網民規模達7.88億。而微信(WeChat)作為騰訊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個為智能終端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序,提供公眾平臺、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④,經過近7年的發展,微信已經從最初的社交通訊工具,成長為聯結人與人、人與服務、人與商業的平臺,一個以微信為核心載體的生態系統逐漸形成。
微信從工具發展為平臺進而形成矩陣,意味著其影響的已經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近距離范圍,而是將個體作為一個連接點,通過強弱關系形成不同距離的節點,并圍繞點擴散成為每個個體的社交網絡,朋友圈、微信公號以及推出不久的小程序無不表明起初微信的“隱秘”性特質外殼正逐漸剝離,轉變成一個兼容開放的平臺,其兼具私密性與半公開傳播的特點也為內、外部信息流通提供了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利用微信平臺開展政務等信息服務已經日益成熟。《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在線政務服務用戶規模達到4.85億,占總體網民的62.9%,通過支付寶或微信城市服務平臺獲得政務服務的使用率為44.0%。微信城市服務、政務微信公眾號、政務微博及政務頭條號等政務新媒體及服務平臺不斷擴張服務范圍,上線并完善包括交通違法、氣象、人社、生活繳費等在內的多類生活服務,并向縣域下沉。
在研究背景中,筆者從知情權切入,指出公眾對氣候災害類信息的迫切需求與現行的獲取渠道不充分之間存在的矛盾,同時通過相關數據體現出微信平臺在政務信息發布及傳播擴散中具備的優勢。基于這一背景,筆者提出了如下思考,即微信是否可以承擔氣候災害預警的主要渠道;微信有沒有可能取代傳統的氣候災害信息發布與預警平臺;微信中哪種渠道在氣候災害的預警信息方面效果最佳。這三個問題均是圍繞微信在氣候災害信息發布及預警過程中的效果來提出,三者層層遞進,從邏輯上看,微信作為一個具備通訊和社交等多樣化功能的平臺,首先要能夠成為發布相關信息的陣地,再通過框架構造與功能設計,逐步承擔起發布和預警的主要責任,并伴隨著我國互聯網的進程,逐漸取代傳統渠道。而通過分析微信平臺內部不同渠道傳播的效果,可以探究出微信功能設計思維與政務信息發布間的共同點,以此來保障公民知情權的落實。
為了更好地保證實證調查結果的可信性和參考性,結合上述三個問題,筆者提出了如下假設:
假設一:微信的公眾號和朋友圈轉發在氣候災害預警中是主要渠道。
假設二:在一定條件下,微信是有可能取代傳統的氣候災害信息預警平臺的。
本次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442份,其中男性166人,女性276人;年齡以中青年群體為主,其中40-60歲占比31.67%、25-40歲占比31.67%、25歲以下占比22.62%、60歲以上占比7.01%。通過與《報告》相對照,本次調查面向的人群符合現有實際,樣本具有可信度。在職業分布上,包括政府機關人員、學生、企業員工、自由職業者以及離退休人員,均有一定比例且分布較為均衡,因此本次調查的覆蓋面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研究價值。
1.微信在氣候災害預警中的重要作用
本次問卷設置了關于公眾對微信的信任度、基本使用情況、微信渠道選擇、分享路徑選擇等問題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的用戶使用微信時間較長,達3年以上,每日打開微信的次數在10次以上的最多,用戶使用微信的頻率高;同時,對于微信渠道中傳播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有63.35%的用戶選擇了比較相信,表明微信平臺具備傳播相關氣候信息、滿足人民群眾生活需要的功能設計和潛力;在了解氣候災害預警信息的渠道選擇中共有271人選擇了朋友圈轉發這一渠道,占比最高為61.37%,選擇微信群內信息的占比43.67%,選擇微信訂閱號的占比29.41%,而選擇公眾號的則有39.14%的比例。由于此題為多項選擇,表明在現實生活中,同時選擇微信朋友圈以及微信群的占有相當比例。因此,可以印證出假設一尚不能完全成立。而在對相關氣象災害信息的分享情況調查中,過半數的用戶選擇了“偶爾”向身邊人分享氣象信息,并且多數選擇了微信群和朋友圈兩大渠道,這與信息獲取渠道的結果相符。
2.微信取代傳統氣候災害信息預警平臺的可能性
微信取代傳統渠道的前提就在于,以往的渠道不能充分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在本次調查中,對于傳統氣象信息發布及預警的評價,過半數用戶選擇了較滿意,認為現有的預報預警基本及時準確,但也會造成一定的不便或損失。同時在了解氣候災害預警信息渠道選擇中,第一位的是手機報、手機短信,電視媒體居第二位,而綜合天氣網站、社交網絡數據來看,網絡占比較高。因此可以看出,傳統的氣象災害預警存在供給縫隙情況,不能較好滿足人民群眾的日常生產生活要求,面向網絡渠道獲取信息已經成為多數人的選擇。
在對微信內不同渠道氣候災害信息的可信度調查中,73.98%的用戶選擇了更相信氣象部門的微信公眾號,對照題“與官方的氣候災害預警相比,是否愿意相信微信這個渠道的預警信息”中,63.35%的用戶選擇了比較相信。因此,可以認為,公眾對于微信平臺的氣候災害信息預警具備較高的信任度,但在信源主體的選擇中,更側重于官方權威部門的發布。因此,微信尚不能取代傳統氣候災害預警信息的信源主體地位,但在信息傳播渠道方面具備較大潛力,對于傳統預警平臺而言,應重視微信平臺的渠道建設。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在傳播學領域中,基于使用與滿足理論,出于安全需求,人們接收獲取環境氣候信息,而通過分享這些信息則可以滿足社交等需求。
微信具有“熟人社會”的特點,發布并傳播那些不為人知的重要信息,可以給自己帶來更多的關注和認可,而分享涉及人身安全和利益的信息,則可以被視為是維持彼此親密關系的重要手段,基于人際關系的考量,塑造著自我形象,在信息的擴散中,個體也無形中充當了過濾器的角色,進行信任背書。
隨著Web2.0時代的到來,社交的關系屬性強弱特質進一步顯現?!翱死锼顾古c富勒的觀點是,強連接關系能將個體結合為群體引發行為,弱連接關系可以將不同的群體結合為更大的網絡社會來傳遞信息。這便是所謂強關系形成功能、形成價值,弱關系形成認知、形成聯系?!雹?/p>
微信是一個強關系為主導的生態,根據信源的可信性效果理論,人們對信息真實度的衡量一開始是以對信息源的判斷為標準,因此在微信的“熟人社會”中,關系就可以進行信任背書,對環境傳播中信息的可信性也就大大提高。但在此次調查問卷分析中卻存在一個特殊的情況,即強連接下的弱信任。本次調查中,絕大多數的用戶是通過微信群或朋友圈得知相關預警信息,但對信息的可信度上卻沒有達到完全信任的地步,但同時用戶卻依然傾向于進一步的轉發擴散。盡管信息源來自于與自己有著較為密切關系的用戶,但仍有一定數量的用戶對此類信息存在懷疑態度,這一點在絕大多數用戶更信任官方信源發出的信息中有所體現。究其原因,一定程度上是在于現有的轉發功能設計較為便利,對用戶來講耗時及其他成本較低,同時這種“分享”的行為有助于維持彼此間的社交關系,從這一角度上來講,信息質量由于關系鏈接的存在有所削弱。
微信承載了基本的通訊、社交和知識傳播等功能外,還具有基于其信息傳播特點的預警功能,這也是其在氣候災害傳播過程中的特殊性的體現。微信環境風險預警機制一般可以包括發布、接收、傳播和行動四個環節,這四個環節彼此緊密聯系,從橫向上構成一個暢通流程。
1.發布:個人與平臺
微信環境信息發布的主體可分為個人與平臺兩類,但存在著角色轉化的可能性。如個人通過聊天、微信群和朋友圈等方式進行發布,內容主要是來自自己的所見所聞,范圍較小,與自身利益關聯度高,較為具體和細節,信息量小,依據個人的權威性為內容進行真實性背書;平臺則是公眾號(訂閱號+服務號)進行推送,內容涉及面廣,信息量大,專業化程度高,一定程度上有公權力對內容可信度背書,如氣象局、地震局等預警類信息發布較為集中的平臺,可及時發布相關預警,發布的同時也是整個預警機制激活的開始,在這一階段,微信預警的多為來自外部的風險信息,起到的是傳輸器的功能。
2018年7月15日起,在華北地區特別是京津冀地區出現了持續強降雨現象,相關政府部門如中國氣象局、中央氣象臺均及時推出了相關預報信息,并隨著降雨范圍的進一步擴大,及時向公眾進行科普、預警工作。
2.接收:針對性與普遍性
信息發布后,用戶接收環節中體現了針對性與普遍性的特質。針對性指的是面向某一些與自身交往密切的群體,一般是通過一對一告知、個人朋友圈發布,或轉發至有限人數的群的情形,這些針對的群體身份信息清楚,多是在現實中也有著較多聯系的人;普遍性則一般是通過信息push+關鍵詞回復等形式接收到信息的形式,由于微信對公號每日推送次數的限制,關鍵詞回復這種形式,大大提升了接收的效率和信息量,使用更加簡單便捷。
3.傳播:點與面的交叉
傳播是信息發揮影響的重要環節,如果環境信息只是停留在接收者個人,并沒有實現外擴,則會使最終預警的范圍只局限在很小的空間內,達不到更大意義上的社會預警的效果。微信自身的社交平臺屬性則為規模化傳播提供了有利條件。微信使用人數高達8億,基礎面大,并且特有的朋友圈、微信群等功能為擴散的快速實現開辟了必要的空間。在傳播的過程中,點與面的融合特征凸出。如點對點(個體間的窗口聊天)、點對面(微信群、朋友圈、公眾號)的傳播形式非常常見。除此之外,朋友圈內的“刷屏”式傳播效果更加突顯,極易引發二次傳播,對預警信息起到再擴散作用。
如北京暴雨事件,在官方發布權威信息后,朋友圈、微信群內開始傳播來自市民一手實時的信息,以視頻、文字、圖片等形式傳遞降雨信息,并通過社交關系的渠道,進行人際間的傳遞和擴散。
4.行動:線上線下聯通
環境信息傳播的最終必須要落在具體的行為效果上,不能僅僅停留在認知和態度層面,還應體現在行動上,真正發揮提醒人們做好減災防災的各項準備和措施,避免或減少風險帶來的損失。在這一階段,微信起到了線上線下互動交流的橋梁作用,在減災防災的個體或群體準備過程中,一旦遇到不確定的問題可以及時通過微信進行反饋,準備好的措施也可以添加進入預警信息中再次傳播,更加真實可感,令人信服。
通過“官方+民間”多主體、多渠道的大規模傳播擴散后,針對暴雨災害的預警活動響應并迅速展開,如北京多個旅游景點、周邊山區鄉鎮均發出預警通知,采取臨時關閉景區、設置防護屏障、派遣專人巡查等舉措來應對暴雨災害。
盡管微信的預警功能可以實現在短時間內覆蓋到足夠多的受眾,但其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之處。
1.權威性難以保障
微信預警功能的一大挑戰就在于預警內容的真實可靠程度,如果捏造謠言,造成謊報誤報,將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引起公眾恐慌情緒蔓延,造成社會動蕩。因此在微信預警機制發揮作用的過程中,必須重視謠言和噪音的干擾破壞問題。
微信的生態系統具有相對封閉性的的特點,意見領袖的效用不突出,對謠言的監測反饋延遲,凈化能力不足,一些經年持久的謠言經常出現死灰復燃的跡象。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在信息發布環節,就必須切實落實好主體發布責任,開辟投訴反饋渠道;對傳播環節,則可以借助多種形式進行監測與辟謠,通過政務微信、專家微信平臺或者借助外界力量,實現對謠言的澄清;最后還應做好日常監測環節,可設置安全閥,當一些由個人等非權威部門發布的預警信息出現大規模擴散的情況時,必須及時核實和應對。
2.專業性參差不齊
根據法律規定,氣象信息發布權歷來掌握在相關職能部門,但在互聯網空間內,現實中有限且集中的政府部門的聲量有限,對用戶的黏著度有限,龐大的社交用戶以及層出不窮的自媒體無形中將政府部門的信息發布權“弱化”,眾聲喧嘩的虛擬空間內,人人都有麥克風,而根據傳播學理論中流言流通量公式可以看出,氣象信息本身的不確定性、公眾的高度關注性,使得涉及氣象信息的“流言”量較大,并且現行規定內也沒有針對新媒體生態環境內類似信息的監測和控制機制,這就有可能產生發布氣象災害信息的主體雖仍以職能部門為主,但在二次、多次傳播中,主體身份不斷模糊,信息質量參差不齊。
3.縱深度有待加強
盡管我國網民人數已經超過7億,但從縱向來看,微信向下級的沉淀仍然有待加強,特別是針對邊遠貧困地區、文化素質較低、年齡較高的群體而言,使用微信本身就存在一定軟件和硬件上的難度,而微信預警功能的發揮更是難上加難。對于這部分群體而言,傳統的廣播、電視仍然是主要的氣象信息播報和預警的渠道。但隨著我國“互聯網+戰略”的進一步發展,微信等新媒體的普及面和下沉力度將會加大。綜上所述,基于受眾對社交網絡軟件使用的時效性、信任度、權威性和轉發便捷性等需求不斷加大的前提下,傳統媒體在平臺的信息傳播和預警一定程度上沒有起到充分滿足的功能?;诰€上線下交互頻繁、官方與民間信息互滲的前提下,需要更加重視微信在氣候災害預警中的功能,同時對傳統媒體專業播報平臺而言,占領微信這一社交網絡平臺,憑借其權威性,做一手信源,與微信的半公開傳播、二次傳播與多次傳播相互配合,對整個社會發揮預警功能,避免因惡劣氣候和災害天氣導致的不必要的社會損耗。
注釋:
① 《氣象部門政府信息公開辦法》,http://www.cma.gov.cn/2011zwxx/zwgk_qt/zwgkbf/201611/t20161107_340656.html,2008年5月1日。
② 《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http://www.cma.gov.cn/root7/auto13139/201612/t20161213_349478.html,2016年11月17日。
③ 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http://www.cac.gov.cn/2018-08/20/c_1123296882.htm,2018年8月20日。
④ 《2017微信用戶&生態研究報告》,http://tech.qq.com/a/20170424/004233.htm#p=1,2017年4月24日。
⑤ 喻國明、程思琪:《從“連接”到“場景”:互聯網發展的重要進階》,《新聞大學》,201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