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從反映真實到象征架構:網絡環境的信息可信度評估*

2018-02-10 01:41:39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8年11期
關鍵詞:符號結構信息

■ 潘 霽

數字媒介使線上的象征符號逐漸掙脫了本來在線下物質現實中的所指,大量“自由漂浮”在網絡空間的信源符號,其原本對應的線下信息把關程序大多已經失去了效力。①符號與符號之間得以以更為自由甚至是“玩樂”的方式進行重新組合搭配,諸多新奇的交往和傳播場景就此在網上不斷涌現。與此相關,越來越多網絡信息的原創來源、轉發來源和網友個人再生產的內容同時混雜地呈現于同一交往空間中。傳統媒體組織、政府機構、個人信源和基于計算機算法的技術信源在網絡傳播過程中形成了大量復雜的并置或多層的嵌套結構。多樣化信源對信息可信度評估產生了影響也因此出現了多重的交互。具體考察某一特定信源對信息可信度評判的影響時,越來越難以脫離其所在的復雜信源結構來加以評估。最后,隨著網絡技術的使用深度融入人們日常生活,媒介使用對可信度評估的影響方式及其背后機制也發生了相應改變。媒介使用化作構成日常的多樣化生活實踐。作為后果,媒介本身在日常生活中正變得越來越不引人注目,而使用行為與特定地點的關聯也愈發無關緊要。忽視這種改變使如何理解現有的研究發現充滿了爭議。為了能在“任何人能就任何事和許多人說任何話”的網絡環境中生存,為了更有效度地考察對網絡信息可信度的評判,有必要對大眾媒介時代媒介可信度研究背后的假設做出根本性的拓展和修正。②

現有網絡可信度研究多以控制實驗法檢測特定的傳播內容某些特定屬性(語體、引用、語言等)或信源線索(媒體類別、個人權威等)對信息可信度評估產生的效果。③控制實驗的邏輯背后,線上象征符號被假設為彼此孤立地存在于“真空”環境中,并逐一對應指涉線下物質性的“現實”。可信度的評判依據作為反映的符號與被反映的“現實”之間彼此對應的嚴格程度。實際上,數字網絡技術的中介化過程已經使大量異質的象征符號不斷噴涌而出,同時自由地漂浮在同一網絡空間中。數字網絡空間中象征符號的“狂歡”恰恰“松綁”了符號與實體所指間原被普遍認定為理所當然的縱向關聯:象征符號與所指“現實”間的縱向關聯及其本質上的主觀任意性在網絡空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視覺化體現。這種本質性的縱向“松綁”使傳播實踐有可能更有創造性地以玩樂的形式重新設置符號與符號之間的橫向關聯,并挪用人們早已熟悉的象征符號積淀生產出諸多“既熟悉又陌生”的“詭異”的新社會交往場景。原有信息或交往被置于新的數字化場景后往往能生成新的意義。網絡環境中同一交往時空由符號與符號間橫向關系構成的象征結構,作為信息傳播的社會場景對于信息的可信度評估正起到越來越舉足輕重的作用。

目前雖已有文獻討論了網上不同性質的信源符號間復雜的交互關系④,但鮮有學者從更長時段著眼考察由數字技術生成的網絡文化中穩定且重復出現的符號結構本身——更遑論這樣的符號結構如何作為交往傳播場景對信息可信度評估可能產生的影響。此外,現有可信度研究的文獻也多將媒介可信度、信息內容可信度和信源可信度分而析之。⑤分析假設信息內容、信息來源和媒介渠道可以清晰地加以區分并彼此獨立發揮作用。但在數字網絡技術條件下,媒介技術渠道本身既可成為信源也有能力按算法生產信息內容,信息內容脫離了技術中介和信源根本無法理解,而媒介組織、網民個人和平臺算法之間也越來越難分彼此。不只是技術渠道、信息來源和信息內容緊密地融合,連信息生產者、發布者和消費者角色間原本的“楚河漢界”也正迅速地瓦解。三分法的假設對理解網絡信息可信度評估而言越來越得不償失。最后,目前關于媒介使用如何影響可信度評判的文獻大多認為,更多的媒介使用可以提高用戶對媒體的參與度(involvement)或媒體粘性(affinity)并由此影響可信度的評估。⑥該解釋假設媒體使用構成了與其他生活實踐并列的特殊形式,對媒介全面融入日常生活的新技術條件缺乏充分的解釋力。此外,媒介使用與媒介參與度的關聯及媒介參與度與可信度評判的關系都亟需更為扎實的理論解釋。

鑒于此,本文提出將特定社交網絡文化中由網絡文化原生的信源符號構成的穩定象征結構概念化為“媒介框架”。通過借鑒戈夫曼脈絡下的框架理論,本研究旨在修正現有可信度研究中的“反映論”假設及研究對內容、媒介和信源的三分法,厘清網絡信息可信度評估中特定信源符號與社交媒體符號環境整體間復雜的交互規律,并根據框架與其所屬文化積淀的內在關聯就媒介使用行為對信息可信度評估的影響方式提出更符合網絡條件的理論解釋。

一、可信度概念及其解釋力危機

一般說來,信息可信度被學界定義為“(信息)值得信任的程度”⑦。實證研究在對“可信度”概念進行操作化時,研究者常將“可信度”與“值得信任的程度”“真實準確”“誠實有信”“權威嚴格”“完整全面”“公正平衡”等具體指標關聯起來。⑧詳加考量指標含義,可以發現文獻中可信度的指標大都指向了信息符號與物質“真實”之間彼此對應關系的不同側面:這種對應關系的精確程度、涉及范圍的廣度或保證對應關系能長期穩定存在的體制化程序。作為可信度概念背后的基本假設,這種對應關系循柏拉圖的脈絡預設了“物質真實”的首要性及符號呈現“依附”于物質真實的次要地位。信息可信度被設定為對象征符號與物質真實之間不對稱關系的評估。

但數字網絡技術尤其是經由社交媒體實現的傳播條件從諸多方面刺激學者去反思質疑上述“反映論”視角。首先,數字技術從空間維度凸顯并進而“解綁”了象征符號與物質真實間原本被人們在現代生活中“視而不見”擱置起來的對應關聯。數字技術使信源符號更易篡改和模擬——數字化的篡改也更加難以察覺。⑨這使符號本身的“游戲”在網絡空間中層出不窮。不少學者開始擔憂隨著網上符號與其線下能指間的對應不斷松動,線下生活中各種傳統的信息把關機制在網絡環境中難以維系,網上信息可信度正面臨大幅度下滑⑩——或者說這意味著對可信度的概念界定本身需在新的技術條件下做出根本的修正。其次,數字化傳播辯證地融合了異時和即時性的時間特征。網絡化時間使物質真實與符號呈現之間彼此更為緊密地“無縫對接”。數字網絡環境中,象征符號與物質現實間實時發生不間斷的雙向轉換,符號的物質意義和物質的象征性都不斷增強。象征符號與物質現實的糾纏聯動,不斷生成涌現出與之前斷裂的離散時刻和新奇場景。與網絡時代新的時空設置相應,研究需以特定時刻由同時在場的象征符號形成的符號結構替代物質真實與符號呈現之間原本非均衡的對立關系,作為可信度研究提問的基點。

與“反映論”關照下對“可信度”概念的定義一脈相承,現有文獻對可信度概念的解析常將信源可信度、媒介渠道的可信度和信息內容的可信度區分對待。其中,媒介可信度涉及技術渠道和特定信息傳播組織是否值得信賴。信源可信度常牽涉作為信息來源的個人特點(年齡、性別、教育、種族和信用記錄等)。而信息可信度研究更多聚焦于特定信息內容本身的特征,例如信息的質量、準確度、及時性甚至內容表達的語言風格等。概念的劃分為提高實證分析的精細程度帶來諸多便利,但同時也無形中假設了信源、媒介和信息內容彼此獨立——不少實證研究甚至證明媒體記者個人作為信源的可信度與媒介整體的可信度之間彼此獨立,存在根本性質上的不同。

數字環境中媒介渠道、信息和信源的界線日漸模糊,上述三分法引發了難解的爭議。首先,不同研究就三者之間的劃分標準越來越難以統一。例如,Kiousis在研究中將可信度分解為媒介組織可信度、技術渠道可信度、個人信源可信度和信息內容的可信度。相比之下Flanagin和Metzger研究中涉及的媒介可信度僅指媒體機構或媒介組織品牌的可信程度,Metzger等人的研究則表明媒介機構的品牌或者媒體平臺在獲得知名度后,受眾對其可信度的評判過程和結果類似于對個人信源的評估。其次,社交媒體平臺信源的數量和種類都更為龐雜,不同信源間形成的關系結構犬牙交錯。原創信源和轉發信源都可以是個人、組織或技術平臺的算法規則。現有研究發現用戶在微信等社交媒體平臺上分享信息時,信息的原創作者與多層轉發信源時常同時同地呈現,共同構成了信息的有機組成部分。媒介信息的可信度評估最終常取決于由傳遞信息的各類信源與信息表現形式共同支持的整體體驗。各類信源、多種媒體和信息的可信度彼此影響,大大增加了數碼空間可信度評判的復雜程度。針對網絡空間信源結構的復雜性,Hu和Sundar舍棄了原來的三分法,并提出按照信源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來區分原創信源和轉發信源。他們研究發現網絡信息本身的特點及原創信源和轉發信源的交互作用共同影響了用戶對信息可信度的評判。與此相似,Johnson 和Wiedenbeck 在網絡可信度研究中區分了“內部”和“外部”信源即內部信源原創信息和外部信源傳遞信息。

然而即便原創信源、轉發信源和信息消費者之間的區分在網絡時代也不再理所當然。社交媒體上信息發布的成本極低,信息消費者和轉發者都能隨時輕易地轉變為信息消費-生產者(prosumer)。信息自身在社交媒體平臺傳播的過程中,傳播過程本身會生產出作為信息構成的元數據(如瀏覽量、轉發量和點贊等),進而影響使用者的可信度評判。當信息的消費者們被數字技術深度地整合到信息的生產過程中去,當生產和流通過程再也無法截然分開時,要清晰地辨認出信息原初的生產者、傳遞者和信息的消費者幾乎成了不可完成的任務。所以,用信息原創信源和流通信源來替代可信度研究現有三分法的方案也面臨挑戰。

筆者針對上述狀況試圖突破可信度研究中“反映論”和三分法路徑帶來的局限。本文結合框架理論的視角提出數字技術的中介化過程和由此形成的網絡文化積淀,將特定的符號類型以獨特方式彼此關聯,形成了相對穩定且反復在同一交往時空呈現的符號結構。社交網絡空間中由同時在場的信源符號共同構成的象征結構,作為整體影響了特定可信度線索身處其中時產生的效果。就此,現有實證研究的發現已凸顯信源符號形成的穩定結構對可信度評判可能產生的影響,一定程度上為本文觀點提供了經驗數據的支持。

二、復雜信源結構的效果

社交媒體海量信息環境中,為了對線上信息的可信程度迅速高效地作出判斷,使用者常需借助可信度判斷相關的認知線索(credibility heuristics)來幫助完成認知任務。相關實驗發現不同的可信度線索可以通過征用和激活網民記憶中已有的認知結構,作為認知捷徑有效地幫助人們判斷網絡信息的可信程度。社交媒體平臺上,類似認知捷徑包括社會推介線索(如朋友數、評論數、點贊和轉發數等)、時間線索(如更新頻率、發表時間和最新評論等)、聲譽線索(業績歷史、第三方認證和誠信記錄等)和數字媒體系統自身在傳播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數字軌跡等。

更進一步,實證研究發現不同類型的符號線索在社交網絡空間中關聯形成的穩定象征結構能改變對信息可信度的評判。其中,Melican 和Dixon等人的探索發現取決于媒介技術的中介化過程,不同的可信度符號線索會以不同方式構成獨特、可辨識、重復出現且形態相對一貫穩定的符號結構。這種符號結構影響了用戶對置于其中各類信息的可信度評判。一脈相承,Sundar的研究突出了這種象征符號結構作為元傳播訊息(meta-communicative)的屬性。Sundar強調存在一系列復雜的因素“在特定的故事情節敘述之外”作為整體塑造了用戶對網上新聞故事的可信度評判。換而言之,形成復雜符號結構的這些復雜“因素”是在信息傳播的具體內容之外,以元傳播訊息的方式在整體上發揮作用并影響可信度的判斷。隨后,Xu的研究進一步強調了象征符號結構不斷累積組合的特征。通過實證研究,Xu發現社交媒體的社會推介線索和及時性線索對于信息可信度評判有“組合或累積效果”(combinatory or cumulative effect)。具體而言,Xu指出信源符號對于信息可信度評判所產生的影響取決于其他符號線索在同一平臺上的組合結構以及這些符號結構長期獲得的歷史積累。“組合”的說法強調了各種符號時空并置的結構形態,而“積累”則提示了符號結構(或其構成要素)的歷時性積淀對于當下可信度評判的重要意義。從更微觀角度,Bucy考察了特定網絡可信度線索在具體的象征環境中發揮效果的機制。Bucy揭示出特定信源對信息可信度的影響程度取決于其當下所處的媒體符號環境是否與信源本身具有的文化特點一致。相比那些明顯是被“嫁接移植”到網絡空間中的“外生信源”,原生于賽博文化的“本地”信源在網絡平臺上對用戶信息可信度評判能產生更大的影響。針對元傳播符號結構的來源,Choi和Kim通過對網絡新聞門戶網站的分析將符號線索形成的結構與特定媒介技術的中介化過程關聯。他們發現各種媒介技術中介化過程所特有的時間與空間設置塑造了用戶對可信度的觀念和評估。

通過回顧現有可信度研究文獻,筆者發現不同學者已各自揭示出數字網絡環境中的象征符號結構產生于傳播技術獨特的中介化過程,具有元傳播、組合性和文化積累性等屬性:符號結構與特定信源符號在文化根源上的一致程度決定了后者對可信度評估的效果。然而,這些實證發現目前還星羅散布在可信度研究文獻中,并未被學者從統一基點入手將其聚合并催生出新的理論建構或分析框架。針對上述不足,本文基于概念反思和對已有研究的整合,將社交媒體平臺上由信源符號線索構成的獨特的象征符號結構概念化為傳播內容背后的元傳播“框架”。新媒體平臺上的個別信源符號被視為置于框架中的認知線索。從戈夫曼脈絡的框架理論出發,筆者提出了一組相應的研究命題以求開辟可信度研究新的路徑。

三、框架塑造可信度評判

為了在可信度研究文獻中對符號結構產生的效果進行理論化,筆者借鑒了戈夫曼脈絡下的框架理論。循此脈絡,框架被定義為“起中心組織作用的觀念或能生產意義的故事主線”。究其作用,框架不僅提示人們對傳播的內容應如何詮釋理解,更可以幫助人們“尋找、觀察、標簽并辨認”日常空間和生活世界中的社會場景。根據具體社會場景或媒介文本,不同的“框架符號”(例如隱喻、關鍵詞、信源線索和圖片等)作為構成框架的顯性表征標志了框架在社會情境或媒介信息傳播中的存在。框架本身作為中心組織原則或主題則隱于文本背后以特定結構將這些顯性的表征符號組織起來,形成內部邏輯一致的意義敘事。

由框架理論出發,符號結構形成的框架能影響人們如何界定和理解在框架統攝范圍內發生的各種信息傳播過程或社會交往。現實生活大多數傳播過程都發生在各種框架中,框架產生于實踐者與廣義技術各種形態的耦合,其效力愈強則對于框架中人的可見度就越弱。隱于交往和信息傳播背后的框架提示人們應按什么規則理解框架內發生的顯性的信息傳播或社會互動。據此,同樣的信息或交流行為若置于由不同象征結構形成的框架中自會產生不同的意義。將此理論命題用于分析對網絡信息可信度的評判,可以推論社交媒體技術獨特的中介化過程產生了特定的網絡化交流實踐和網絡空間文化,源于網絡文化積淀的符號結構形成了相對穩定的解釋框架,框架影響了人們對特定可信度線索及線上交往活動的意義生產,而這種意義的生產轉而改變了特定可信度線索對信息可信度評判可能產生的效果。

以上系列命題強調了符號與符號間橫向的關系結構對信息可信度判斷可能產生的影響。通過提出上述命題,本文將更為復雜的“框架動態”(framing dynamics)作為重要的變量引入了信息可信度的研究,開拓出新的洞見和研究問題。“框架動態”包含了來源與不同文化積淀的框架結構之間從相互競爭對抗到彼此融合的各種可能。同一時刻處在同一網絡空間中,異質象征結構之間的框架競爭(frame contestation)、框架橋接(frame bridging)、框架融合(frame merging)等更為復雜的框架動態關系都可能對框架中信息的可信度評判產生影響。引入關于框架動態的一系列理論概念(及概念各自相關的分析架構)為探索網絡環境中原屬異質框架的象征符號之間如何混雜共處,及多樣符號混雜共處的復雜結構如何對網上信息的可信度評估產生效果提供了有力的概念工具。此外,從框架理論入手提出的命題也將學者注意力聚焦到源于賽博文化積淀的各類象征符號本身在數碼時空中的創造性關聯。這一面向打開了可信度研究在“反映論”之外的新視野,將更多純粹為象征符號層面具有實驗性質甚至“玩樂戲謔”式的符號關聯實踐納入了可信度研究的考慮范圍。同時,這種象征符號間關聯的語法規則又與數字技術獨特的中介化過程密不可分。 最后,通過將不同符號間相對穩定的結構與傳播技術的中介化過程聯系起來,上述研究議題也將數字網絡技術本身在架構傳播方面的“語法”以及技術語法在符號層面的可視化呈現突顯出來。

四、框架的文化根源與媒介使用

框架理論還提出作為框架的象征符號結構及其構成元素皆來源于特定文化中既有的符號積淀。戈夫曼認為“框架是特定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并以各種方式不斷地被整合到(現有的)文化體制中”。作為框架來源的文化包含了有組織的符碼、信仰、迷思、成見和特定群體成員共享的規范準則。構成框架顯性部分的架構符號(framing devices)多來源于框架所屬的既有文化積淀和符號資源。而作為框架本身的隱性組織原則和統領性主題則更多與特定文化社區既有的社會規范、價值體系和價值意義直接相關。

依據框架與文化的關聯,本文推導與框架所屬同一文化的“原生性”符號更可能構成框架自身的符號結構,成為顯性的架構符號標示出其背后框架的存在。相比之下,一眼看去明顯非原生于特定框架所屬文化的“外來”符號則更可能受符號結構框架效果的影響。落實到網絡信息可信度研究,本文提出特定網絡空間具有獨特的賽博文化。賽博文化中包含該網絡空間交流中長期積累的共享符碼、信仰、迷思和社會規范等象征積淀。當特定的符號線索被視為原生于該賽博文化時,更可能構成框架自身的象征符號結構(包括顯性架構符號或隱形主題)。反之,當可信度符號線索明顯自其他媒介文化“引入”而非原生于社交媒體特有賽博文化時,可信度線索對信息可信度評估的作用則更傾向于受到社交媒體框架整體效果的影響。這一系列研究命題強調可信度研究有必要將信源符號與其所處網絡本地文化間呈現出來的關系作為新的解釋變量引入。理論上,這個維度將信息可信度評估的實證研究與針對各類賽博文化更為宏觀的文化和歷史分析關聯起來;將網絡中大量信源符號按其對可信度評估產生作用的機制細分為原生和外生性符號;并為信源符號與可信度評估間的關系在現有“認知捷徑”激活假設(heuristic activation)外,提供了基于框架理論的另類解釋。

更關鍵的是由于文化積淀本身具有相對穩定性,作為文化積淀組成部分的框架自然也外在于任何個人而具有一定的穩定一貫性。個人為了迅速調用特定的框架來生產意義以完成認知任務,就需對框架所涉及的文化過程和符號資源積累有一定的熟悉度。唯當個人對特定文化中某一框架所涉及的符號結構較為熟悉時,該框架才可能在個人需獲得意義解釋時被迅速激活并轉換為可供應用的認知基模(schema)。由于個人常會下意識地調用記憶中早已熟知的文化符號資源對環境信息和互動交往作解釋和理解,框架實際激活和應用的過程通常不動聲色。

根據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媒介使用通過改變人與技術生成的文化符號環境之間的熟悉度來影響其對可信度的評判。現已有不少研究證實了媒介使用與網絡信息可信度間存在相關關系。有學者解釋認為媒介使用可提高用戶的媒介參與度或增加用戶與媒介之間的粘性并進而影響用戶對媒介信息可信度的評估。相比基于媒介粘性或媒介參與度的解釋,筆者認為媒介使用和符號環境熟悉度間的關聯更為直接,也牽扯更少干擾因素。現有研究發現對媒介技術(及其中介化過程形成的文化符號環境)更為熟悉的用戶更能理解媒介技術的可信度和局限性;對信息和信源的選擇更有把握;表現出更高水平的媒介素養,且對用戶與媒介互動的規則了解得更為透徹。與此呼應,網絡信息可信度研究發現對媒介符號環境的熟悉程度能影響用戶如何解釋網絡平臺上出現的可信度線索。對媒介符號環境更為熟悉的用戶會更多調用系統自身產生的符號線索(system generated cues)形成可信度評估:而原生于特定媒介系統的線索常構成了媒介框架自身的組成部分。故此,本文提出媒介使用與用戶對媒介符號環境的熟悉度正向相關,用戶對符號環境熟悉度越高則媒介框架的效果越強,而框架效果直接影響了用戶對框架中信息可信度的評判。基于象征文化環境熟悉度的解釋針對網絡媒體與生活實踐全面深度的融合滲入,避免了將“媒介”視為特定的對象,轉而以更符合現象學的視角直接關注通過技術中介化產生的象征符號情境本身。

本文拓展了框架理論的應用范圍。在數字網絡越來越深入全面地融入日常交往的技術條件下,媒介框架研究的視野需從單純的內容框架回復到Goffman描述的交往場景概念。本文通過提出將“框架-符號線索”作為網絡信息可信度研究的路徑,避免了現有文獻中對媒介、信源、信息的三分法在網絡時代帶來的諸多爭議困擾。本研究提出區分構成框架的原生性信源符號與其他明顯被移植到框架所屬文化環境的異質文化符號,并基于框架理論解釋了不同類型的信源符號對可信度評估產生效果的不同機制。基于框架理論中關于符號框架與文化積淀的關聯,本文為媒介使用變量在可信度評估研究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理論解釋。

注釋:

① Metzger,M.J.,Flanagin,A.J.,& Medders,R.(2010).SocialandHeuristicApproachestoCredibilityEvaluationOnline.Journal of Communication,p.60,pp.413-439.

② Callister,T.A.,Jr.(2000).Medialiteracy:On-ramptotheLiteracyofthe21stCenturyorCul-de-sacontheInformationSuperhighway? In A.W.Pailliotet & P.Mosenthal (Eds.),Re-conceptualizing Literacy in the Media Age (pp.403-420).Stamford,CT:JAI Press.

③ Sundar,S.S.,& Hastall,M.R.(2006).NewsCues:InformationScentandCognitiveHeuristic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8 (3),pp.366-78.

④ Sundar,S.S.,Bellur,S.,Oh,J.,Jia,H.,& Kim,H.(2014).TheoreticalImportanceofContingencyinHuman-ComputerInteraction:EffectsofMessageInteractivityonUserEngagement.Communication Research,32(1),pp.1-31.Xu,Q.(2013).SocialRecommendation,SourceCredibility,andRecency:EffectsofNewsCuesinASocialBookmarkingWebsite.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90(4),pp.757-775.

⑤ Johnson,T.J.,& Kaye,B.K.(2004).WagtheBlog:HowRelianceonTraditionalMediaandtheInternetInfluenceCredibilityPerceptionsofWeblogsAmongBlogUsers.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81(3),pp.622-642.Johnson,T.J.,& Kaye,B.K.(2014).CredibilityofSocialNetworkSitesforPoliticalInformationAmongPoliticallyInterestedInternetUsers.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19,pp.957-974.Tseng,S.,& Fogg,B.(1999).CredibilityandComputingTechnology.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42(5),pp.39-44.

⑦ Tseng,S.,& Fogg,B.(1999).CredibilityandComputingTechnology.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42(5),pp.39-44.

⑧ Flanagin,A.J.,& Metzger,M.J.(2003).ThePerceivedCredibilityofPersonalWebpageInformationasInfluencedbytheSexoftheSource,ComputersinHumanBehavior,19,pp.683-701.Johnson,T.J.,& Kaye,B.K.(2000).UsingisBelieving:TheInfluenceofRelianceontheCredibilityofOnlinePoliticalInformation.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77(4),pp.865-879.

⑨ Carr,D.J.,Barnidge,M.,Lee,B.G.,& Tsang,S.J.(2014).CynicsandSkeptics:EvaluatingtheCredibilityofMainstreamandCitizenJournalism.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91(3),pp.452-470.

⑩ Flanagin,A.J.,& Metzger,M.J.(2000).PerceptionsofInternetInformationCredibility.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77(3),pp.515-540.Flanagin,A.J.,& Metzger,M.J.(2007).TheRoleofSiteFeatures,UserAttributes,andInformationVerificationBehaviorsonthePerceivedCredibilityofWeb-basedInformation.New Media & Society,9,pp.319-342.

猜你喜歡
符號結構信息
《形而上學》△卷的結構和位置
哲學評論(2021年2期)2021-08-22 01:53:34
學符號,比多少
幼兒園(2021年6期)2021-07-28 07:42:14
“+”“-”符號的由來
論結構
中華詩詞(2019年7期)2019-11-25 01:43:04
變符號
訂閱信息
中華手工(2017年2期)2017-06-06 23:00:31
論《日出》的結構
圖的有效符號邊控制數
創新治理結構促進中小企業持續成長
現代企業(2015年9期)2015-02-28 18:56:50
展會信息
中外會展(2014年4期)2014-11-27 07:46:46
主站蜘蛛池模板: 狠狠色香婷婷久久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视频猛进猛出| 中文字幕色站| 国内精品视频区在线2021| 亚洲全网成人资源在线观看| 嫩草国产在线| 一级全黄毛片|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伊一| 欧美人人干| 欧美在线一二区| 国产流白浆视频|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成人综合久久综合| jijzzizz老师出水喷水喷出| 2020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 亚洲制服丝袜第一页| 国产丝袜精品| 亚洲va在线∨a天堂va欧美va| 制服丝袜一区|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hdav| 欧美有码在线| a级毛片网| 亚洲成网777777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免费入口视频| 亚洲天堂网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黄色精品| 欧美专区日韩专区| 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狠狠色香婷婷久久亚洲精品| 亚洲天堂网站在线| 91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模极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无码高清视频不卡| 久久鸭综合久久国产|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 试看120秒男女啪啪免费| 中文字幕亚洲综久久2021| 18禁色诱爆乳网站| 毛片网站在线播放|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9九| 制服丝袜 91视频| 丰满人妻被猛烈进入无码| 97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 国产免费好大好硬视频| 国产aaaaa一级毛片| 日本手机在线视频| 亚洲AV成人一区国产精品| 青青草一区二区免费精品|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九九免费观看全部免费视频|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中文精品| 亚洲Av激情网五月天| 亚洲有无码中文网| 色综合狠狠操|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1|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第一页| 毛片免费高清免费| 热99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欧美重口| 免费人成又黄又爽的视频网站| 国产尤物在线播放| 亚洲娇小与黑人巨大交| 美女啪啪无遮挡| 亚洲AV一二三区无码AV蜜桃|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成年人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视频一区在线| 久久亚洲日本不卡一区二区| 国产第八页| 2021亚洲精品不卡a|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 久久一本日韩精品中文字幕屁孩| 欧美精品色视频| 毛片视频网| 91美女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av在线直播|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精品| 视频二区欧美| 欧美一级黄色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