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農資》評論員 趙光輝
世界各國農業不論先進落后,都不可能擺脫“看天吃飯”。從天氣預報發展的歷史看,它走過了從經驗積累到實證數據兩個階段,越來越成為農業與人類離不開的助手。
早期,最接近天氣預報的就是“天氣諺語”。世界各國人民在對大自然天氣的變化觀測中,逐漸發現一些規律,并以短語或歌謠的形式總結、傳播這些天氣變化的經驗。我國30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文中就有許多關于氣象的記述。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也記述有天氣諺語,如“天氣新晴,是夜必霜”等。世界上有很多天氣諺語,由于是對相同天氣規律的總結,出現了高度的一致。比如中國有句“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的諺語,在日本也廣為流傳。而美國則以另一種韻味的“傍晚天空紅,水手樂無窮”諺語,表達了相同的意思。這些各國先民總結積累的觀天識云的經驗,可以說是今天天氣預報的雛形。其中不少至今仍在使用,并在天氣預報中作為文化佐證出現。但畢竟古人對天氣的認識有空間和認知的局限,因此,經驗積累不能解決農業對天氣的全部需求。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1854年11月14日。這一天發生了什么事件?
這一天,位于歐洲東南部的黑海,夜幕低垂,烏云密布。海面上巨浪滔天,緊接著一場可怕的暴風雨洶涌而至。當時卷入俄土克里米亞戰爭的英法聯合艦隊,剛好行駛到這兒,立刻遭到了這場暴風雨的襲擊。主旗艦“阿恩力-4”號翻沉,艦載水兵幾乎全軍覆沒。這場暴風雨給聯軍造成了極大的損失,也給當時法國的執政者拿破侖三世極大震動。他命令當時著名的天文學家、海王星的發現者、巴黎天文臺臺長勒維耶全力調查這次風暴事件,看能不能尋找到有關風暴的規律。
勒維耶立即從歐洲各地搜集來11月12日到16日的風向、氣壓和溫度等數據資料,然后把這些結果標在一張空白地圖上。經過認真研究,勒維耶驚訝地發現:那次襲擊英法聯軍的黑海風暴是從歐洲西北部移過來的,而且以一定速度向東南方向運動。仔細研究使勒維耶認定:如果事先就有一張這樣的“天氣圖”,那次風暴帶來的襲擊是完全可以躲開的。拿破侖三世聞訊,命令勒維耶成立了氣象局。第二年法國建成世界上第一個天氣預報系統。1860年,法國又推出強風暴預警。1863年,法國的報紙上開始刊登天氣預報。從此,天氣預報開始在世界各國普及。現在有了衛星云圖,人們對天氣的觀測和預報更加精細準確。
回顧天氣預報數千年來的發展演進歷史,不難看出人類對自然規律的認識越來越深入、透徹。但我們必須銘記:天氣可以預報,但自然不可改良,更不可破壞。否則天天是狂風暴雨山洪泥石流,這樣的預報又有何意義呢?尤其是深度依賴大自然的農業,保持自然生態環境的完整和優良,是無比重要的。沒有了優良的自然生態,農業何以存在?而失去了農業,人類將會怎樣?當鴿子銜回橄欖枝時,諾亞方舟上無人不落淚。但愿人類永遠不要再落下這樣的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