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慶
(大慶市蒙妮坦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黑龍江 大慶 163711)
2016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中職學校是培養技能人才的重要陣地,培養具有“專、嚴、精”精神的人才是中等職業教育的責任與使命。
目前,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高技能人才所占比重低。根據全國總工會公布的第八次全國職工隊伍狀況調查顯示,近五年來,我國職工隊伍總體規模不斷發展壯大,總數已達3.91億,比2012年的3.5億增長了11.8%。然而,這份職工隊伍調查報告中的另一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高技能人才總量達4791萬人,僅占職工總數的12.25%。其中,專業技術人員中具有職稱的占85%,普通職工中有技術職稱的占27%,而按照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的數據,我國就業人員為7.76億人,高技能人才占比只有6%。在日本,整個產業工人隊伍中的高級技工占比40%,德國則達到50%。由于產業工人整體素質和技能水平不高,我國勞動生產率水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相當于美國的7.4%,這也是我國工業制造“大而不強”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國職業教育培養出來的一線工人,競爭力較弱。目前,職業教育出現了偏離軌道的現象,過分關注傳授技能,并沒有關注學生對于技能和崗位的熱愛,以及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的培養,制約了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進一步鉆研技能,對于技能掌握的精度也不高。于是,“中國制造”片面地抄襲模仿,質量差,產量多,沒有競爭力。我們需要職業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能夠擁有 “匠魂”,能在崗位上發揮積極作用,而不是簡單的流水線工人。職業教育與社會經濟息息相關,而經濟要發展,職業教育也要發展。職業教育只有在“工匠精神”的引領下,注重對學生進行職業精神、職業道德、職業素養、創新鉆研、精益求精的態度的培養,學生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才能勤勤懇懇,任勞任怨,艱苦樸素,勇于改革和創新,職業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才能具備行業尖端、世界領先的能力,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2.1.1 家庭原因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有著重要的影響,中職學校的學生多來自農村家庭、婚姻失敗家庭或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家庭,父母職業素養的缺失,直接影響孩子對自身高標準的要求。
2.1.2 社會原因
在應試教育模式的背景下,衡量孩子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就是分數,受這種社會環境影響,學生的自理能力差、自律能力弱、責任意識淡薄,這些都限制了學生工匠精神意識水平的提升。
2.1.3 學校原因
急功近利的實用主義。由于中職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在擁有一定技術,保證就業的標準上,所以對學生技能培養的重視遠遠高于對學生職業素養的要求。很多職業學校教學內容仍沒有擺脫普通高中教育的影響,教學內容理論性強,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較少,更談不上與工匠精神教育相結合,導致學生缺乏學習興趣,輕視職業素養;同時灌輸式的教育方法也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
2.1.4 個人原因
中職學生本身文化理論水平不高,學習能力相對較弱,對自身要求標準較低,行為習慣、學習習慣較差,學生在“專、嚴、精”等方面的職業素質亟待改善。
目前,文化課在大部分中職學校課程體系中的地位不高。教育部《關于制定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計劃的原則》指出,中職學校文化課要占總學時的1/3,同時文化課又承擔著中職學生思想文化意識形態的教育職能,無論從課時量方面還是從教育職能方面,文化課在職業教育體系中都有著重要意義。工匠精神的培養不僅要靠專業課上技能的傳授,更需要依托文化課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滲透,文化課對培養“專、嚴、精”人才具有更加深遠的意義。
在中職學校的文化課中,教學理念的轉變,教學內容的選取,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方法的運用都可以作為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徑。
對于職業學校的學生來說,擁有一技之長,有過硬的專業技能是今后走向社會獲得良好生活的必備條件,但是面臨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環境,沒有“專、嚴、精”的工匠精神,終將行之不遠。因此,文化課已然成為學生文化意識形態培養的重要陣地,中職學校必須開設、開足、開好文化基礎課,發揮德育、職業生涯課程的主導作用,加強學生道德品質、敬業精神、團隊意識的培養,發揮語文、英語、數學等課程的輔助引導作用,使學生的文化知識、專業技能、職業素養有機融合,為培養具有“專、嚴、精”精神的新時期中職生奠定基礎。
3.2.1 更新內容
教材制定者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應適當結合古今中外大工匠的事例,尤其是那些從普通的工作崗位上經過不斷鉆研、勤學苦練,一步步成為在一定領域中享有盛名的工匠名家事例,使學生體會到技能人才只要勤奮鉆研、一絲不茍、精益求精也可以大有作為。
3.2.2 拓展講解
文化課教師可以結合古今中外工匠實例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向同學們講述中國是工匠精神的始祖,如灌溉了中華民族的都江堰,代表了一個時代的青銅器,薄如蟬翼的馬王堆絲綢,正是這種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造就了古代中國文明;現代工匠大師高鳳林、胡雙錢、周東紅,他們默默無聞,卻有著精湛的技藝,是專心致志、嚴謹求實、追求極致讓他們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成就了不平凡的業績;還有瑞士名表、德國汽車、日本刀具這些世界級的大工匠作品之所以享譽全球,靠的更是工匠們嚴謹求實、一絲不茍的敬業精神。
3.3.1 提煉教學內容
文化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除了講解知識、傳授技能外,還要將教學中與工匠精神、職業素養相符的內容進行提煉,與學生所學專業、未來職業崗位相融合,彰顯文化課為未來專業服務的功能。
3.3.2 滲透德育目標
在設定文化課的德育目標上,融入工匠精神的“專、嚴、精、敬”,具體為:“專”——專心做事、專心工作、專業提升、專一標準;“嚴”——認真、嚴謹、嚴格、嚴肅;“精”——精雕細琢、用心鉆研、持續改善、精益求精;“敬”——事業之敬、師徒之敬、術業之敬、自我之敬。
3.4.1 運用多種教法
教學目標實現的前提是學生投入課堂,然而中職學生大部分文化課基礎底子單薄,缺乏學習興趣,如果文化課教師照搬普通教育的授課方式,長篇大論加大量習題,學生勢必會覺得索然無味,缺乏興趣。教師要改變過去一成不變、單調枯燥的教學方式,結合教學內容、結合專業精心安排教學環節,充分運用情境教學法、角色扮演法、小組合作法以及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使學生積極投入課堂,同時注重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重燃學生的學習興趣。
3.4.2 采用學習陪伴的方式
目前,大多數中職學校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授課模式,不能適應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性格需求,學習陪伴是針對中職學生學習現狀的一種積極探索,它包括以下幾個重點方面:(1)商定確定目標。教師確定教學目標時必須結合學生的意見,教學目標不能脫離學生實際基礎,太深太難,也不能為了迎合學生,沒有提高;基本原則是要“跳一跳,夠得著”,讓學生能完成,樂完成。(2)以學生為中心。教學任務的設計要從學生角度出發,與專業學習相關聯,最好是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貼近,這樣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3)合適的分組配對。積極的學習氛圍和良好的條件是學生主動學習的保障條件,合作學習的前提是要有正確的分組配對,在小組學習中,需按照學生的知識基礎進行分配,應呈現出正三角形的結構,基本原則為1+2+3,1為學習能力強,2為中等,3為學習能力弱,這樣適應中職學校學生文化課的學習現狀,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團隊意識,實際操作中教師要靈活的把握。(4)提供學習幫助。在學習過程中,要給予學生恰當的幫助,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學習過程中的阻礙,正確看待困難,傳授學習技巧、方法,展示學習成果,并給予積極的反饋。
3.4.3 注重學法指導
將工匠精神的基本要求與文化課學習方法指導相融合,教育學生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純粹;少一些投機取巧,多一些腳踏實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專注持久;少一些粗枝大葉,多一些精益求精;教育學生要有不追求極致不罷休的氣度,反復磨練方成器的信仰;記憶英語單詞不能投機取巧,要腳踏實地,做出一道難解的數學題要有不達目的誓不休的氣魄,語文修辭上要有“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的信仰,學習尚且如此,工作更是如此。
工匠精神的培養靠的不僅僅是專業課上技能的培養,還需要所有文化課的積極配合。作為中職學校的教師,如何將“頑石”打造成“璞玉”,任重而道遠。教育學生懷揣信念,堅定目標,用“笨功夫”練就“真本事”,匠心筑夢,成就精彩人生。
參考文獻:
[1]陳蘇俊,袁愛蓮.探索基于大數據背景提高中職生學習效能的研究思路[J].電大理工,2016(04).
[2]楊子均,唐勇.淺析培育“工匠精神”的意義與途徑[J].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