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暖英
(江蘇省江陰中等專業學校,江蘇 江陰 214433)
梅奧(George Elton Meyao,1880—1949)是美國行為科學家,人際關系理論的創始人。他在霍桑實驗的基礎上指出,人是“社會人”,并非單純追求物質和金錢,人還有友情、安全感和歸屬感等方面的社會心理需求。他基于實踐提出了以人與人、人與組織的關系為指向,培養人們理解、傾聽、交往和合作方面的技能,從而達到集體團結和組織和諧為管理目的的人際關系理論。
可見,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人類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內容,特別是高質量的人際關系是幸福感和成就感的主要源泉之一。作為倡導積極德育的職業學校,指導職校生建立親密的親子關系、和諧的導師關系、平等的同伴關系,有助于幫助學生在復雜的社會生活中培養友誼、覓得良師益友、收獲愛情,增強幸福體驗,經營幸福生活。
所謂積極關系就是指用正向、感恩的態度對待他人,構建積極、穩定、互相支持的人際關系。積極關系的構成要素主要是社交意識和社交技能。
人際關系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而建立的可察覺到的直接而穩定的心理上的關系。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際關系越來越成為人類社會生活中的重要關系之一。許多調查結果表明人類的很多心理病態主要是人際關系的失調引起的。了解積極關系的基本功能,對于指導職校生建立積極關系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職校生正處于青春期,由于心理活動狀態不穩定、認知能力不理性、不全面,這個時期更易產生心理障礙。良好的人際關系對職校生的心理健康能產生深刻而持久的影響,讓他們產生安全感和舒適感,能從溫暖的家人、尊敬的導師和親密的同伴之間得到支持。從而在積極的人際交往中,積累社會經驗,學習知識和技能,參與公平競爭,學會適應社會,養成遵紀守法、文明禮貌的習慣,獲得友誼,增強人際交往的能力。
人際關系是影響特定情境中人們采用不同決策思維方式的一個重要因素,影響著社會穩定發展問題。積極的人際關系,有利于社會的穩定發展。職校生正處在道德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人際關系對他們道德決策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因為道德決策這個過程是一個審慎的認知推理過程,主要取決于特定情境中人際關系的結構及其相應的道德動機,受到個體道德決策視角變化的影響,具有情境的特異性而非普遍性。職校生學會了構建積極的人際關系,才能更好地融入社會。
職校生正處于青少年期,又稱為“心理斷乳期”,這個年齡階段生理和心理的迅速發展,會讓他們遇到種種困難和困惑,其中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這三大社會關系,是影響他們身心健康成長的主要因素。
親子關系是個人建立的第一個人際關系。良好的親子關系有利于職校生培養價值觀、了解生活常識、學會交流溝通所必須的社會交往技能。親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情感關系會影響到子女對以后社會關系的期望和反應。
3.1.1 親子關系靠親子雙方共建
親子關系是一種互動的關系,良好的親子關系是雙方相互溝通、理解、諒解的結果,也是親子雙方溝通能力的體現。大部分職校生想不到跟家長主動溝通,大部分人跟父母講了一些事情或一些想法,常常會被壓制或是否定。這種情況就造成父母與孩子雙方溝通的路徑被切斷了,給雙方的溝通造成了困難。
一方面職校生父母要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尊重孩子的自尊和人格,充分認識到孩子的競爭壓力和學業壓力,正視子女的合理需求,學習親子溝通的方式方法,主動引導孩子跟家長溝通,搭建與孩子溝通的橋梁,建立起民主平等的親子關系。另一方面職校生要主動與父母溝通,學會換位思考,理解父母的工作壓力和社會壓力,正確面對家庭的實際困難,學會為父母分擔憂慮,主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逐步規劃個人的職業生涯,勇于承擔家庭的責任。
3.1.2 親子關系的學校使命
要指導家長系統學習教育理念,唯一的辦法就是由社會或學校承擔起家長、學校的責任。很多職業學校已經通過一學期一次的家長會進行家校溝通、指導家長教育子女,這還遠遠不夠。職校生正處于叛逆的青春期,特殊家庭也較多,再加上職校生家長普遍不重視孩子的教育,缺乏教育方法。職業學校辦好家長學校、助力職校生健康成長,顯得尤為必要。職業學校可以通過搭建家長學校育人平臺,為職校生家長提供行業企業發展介紹、家庭教育情景劇等形式多樣的學習內容,形成家校合作育人的合力。
職業教育的目的不僅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更為重要的是對學生進行心靈的啟迪、潛能的開發、人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塑造。教育目的能否有效實現,取決于多種因素的相互作用,其中師生之間的人際關系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心理變化,左右著教育過程中其他各因素的作用發揮,從而影響著教育工作成效。如果在教育過程中,能夠建立起一種“融洽型”的人際關系,即雙方在心理上十分融洽、無拘無束,在情感上表現出積極肯定的心理傾向,那么教師和學生的交往在時間上頻率增加、在空間上距離縮短,從教師那里獲得的知識,就特別容易為學生所接收,也容易使學生模仿教師的思想行為和接受教師的暗示。師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共同建構積極的關系:
3.2.1 教師傾聽學生心聲,學生理解教師用心
傾聽是師生之間交往的第一步,只有傾聽才能與學生接近,了解對方的內心世界,并可能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職業學校教師首先要學習傾聽,耐心傾聽學生的闡釋,給予學生充分的解釋機會,不隨意打斷學生的說話。而職校生也要學習耐心傾聽教師的意見,理解教師的良苦用心,達到師生之間的心靈互通。
3.2.2 教師真誠對待學生,學生真心感恩教師
真誠是打開師生溝通的大門,師生之間建立在真心實意基礎上的交往才是積極和諧的師生關系。職業學校教師要充分理解青春期的學生心理,放下自居清高的架子,真誠地給予學生積極的鼓勵,寬嚴結合,用真心感動學生,用包容對待學生,讓隔代監護、父母疏于管教的職校生感受到來自班級大家庭的溫暖,使他們發自內心的感恩教師。
3.2.3 師生相互尊重信任,構建積極師生關系
青春期的職校生,有顆脆弱的自尊心,反感教師的權威和說教,特別需要得到老師的理解、尊重和信任,也渴望得到教師的關愛。職業學校教師要客觀、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學生,看到學生身上的優點,積極引導職校生參加各類團隊活動,充分發揮個人潛力,立足崗位成長成才。同時在指導職校生共建積極師生關系的同時,榜樣示范學生學會構建積極的社會關系。
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其中同伴關系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同伴關系是同齡人間或心理發展水平相當的個體間在交往過程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種人際關系。良好的同伴關系既可以促進個體社會認知和社會技能的發展,也有利于增進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提升其主觀幸福感。當職校生離開父母進入住校生活、進入新的學校適應新的環境、學習知識技能準備步入社會的時候,都需要一群坦誠相待的朋友。
3.3.1 父母要對同伴交往給予指導
父母在孩子心理中具有一定的榜樣示范性和權威性。英國教育家洛克曾說過,“沒有什么事情能像榜樣那樣溫柔而又深刻地融入人們的心中”。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與子女的交往理念、態度和方式,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子女與同伴交往的方式方法。父母應該鼓勵并指導孩子與同伴積極交往,為孩子的同伴交往提供平臺,在孩子同伴交往過程中出現問題的時候給予合理的建議,指導他們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同時幫助孩子客觀評價同伴交往。
3.3.2 教師要對同伴交往給予引導
教師要指導職校生建立積極的同伴關系。教師首先要意識到同伴群體是客觀存在的,通過平時的談話、觀察、討論等形式與群體中的成員進行溝通,了解同伴群體的核心人物、交友活動,以便于更好地把握同伴關系的狀況和動向。教師要根據團體特征,選擇有效防范對其進行積極地引導,讓同伴交往健康發展。對于同伴群體中的孤立者給予即時的幫助。注重啟發引導他們參與群體活動,即時鼓勵和肯定他們的行為,使其及早地被同伴接納。
人際關系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最為重要的任務之一,特別是高質量的人際關系是幸福感和成就感的主要源泉之一。對于職校生來說,學會認識積極關系,建立積極的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尤為重要。作為倡導積極教育的職業學校,通過指導職校生與父母、老師和同伴的溝通相處方式、建立親密的親子關系、和諧的導師關系和平等的同伴關系,能夠幫助職校生增強幸福體驗,提升他們的幸福感。
參考文獻:
[1]梅奧[美]. 工業文明的社會問題[M] . 費孝通譯.商務印書館,1963.
[2]魏彬. 中學生人際關系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及教育引導[D]. 山東師范大學,2005.
[3]李澤志,袁妮. 論父親在親子關系中的作用[J]. 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06(2):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