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麗
從韓愈等古文運動家提出的“文以貫道”到宋代理學家周敦頤“文以載道”,中國文學一直都肩負著社會弘揚民族精神的歷史使命。高中語文課本作為中國文學精華的集萃地,自然也繼承了這一責任。語文學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特點,因此既要“教書”也要兼顧“育人”?!墩Z文課程標準》就提出教學設(shè)計應(yīng)注重“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目標。課程總目標第1條中也指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zhì),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苯虒W建議第3條中也強調(diào):“重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正確導(dǎo)向。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不應(yīng)把它們當做外在的附加任務(wù)。應(yīng)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nèi)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庇纱丝梢?,德育教育,以愛國教育為例,應(yīng)該是教師教學中“潤物細無聲”的過程。它不該只是教學過程的收尾,而應(yīng)是貫穿整個教學的靈魂。教師可以以合適的教材內(nèi)容為依據(jù),結(jié)合學生的特點,適時、適當?shù)貙W生進行愛國教育,為他們的人生奠定下堅實的基礎(chǔ)。
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愛國主義教材內(nèi)容俯拾皆是,但不管是小學、初中還是高中語文教材,愛國情懷是辛棄疾詩歌里始終如一的主題。與其說他是詞人,不如說他是武將,更是政治犧牲品?!霸~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睹狼凼摗?,漫卷兵書寫盡壯志;《稼軒長短句》,滿紙詩詞書盡憂憤。他的人生理想,既不是如季鷹般灑脫歸去,也不是許汜般求田問舍,而是“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這個理想從他少年時“登高望遠,指畫河山”便已萌發(fā),直至人生將竟,猶是“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他生于戰(zhàn)爭,卻陷于政治。曾經(jīng)率軍千人,馳騁疆域的熱血男兒卻在大好年華,最豪情肆意的年華被迫抽身旁觀。所以,哪怕,身在滄州,身在信州,身在江湖間,他的心也始終在天山。“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取東家種樹書”,號為稼軒,可是心卻不在田園山水。理想的激情與現(xiàn)實的無情總是交織纏繞于他的心間。因此他的詩作中往往充滿壯志未酬的悲憤之氣。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就是這樣一篇滄桑武將在現(xiàn)實碰壁后仍然執(zhí)著的赤子之心的寫照。
一千多年前,辛棄疾用手中的羊毫軟筆代替鋼刀利劍,書盡心中血淚。今天,戰(zhàn)爭已遠,和平日久。對于從不知硝煙為何物的學生來說,如何走進辛棄疾,深刻感悟愛國情懷,是一大問題。史為鑒,照出今人樣貌。
馮友蘭先生曾在《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紀念碑碑文》?中寫道:“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稱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晉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風景不殊,晉人之深悲;還我河山,宋人之虛愿。吾人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間,收恢復(fù)之全功,庚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薊北,此其可紀念者四也?!敝袊鴼v史上從來不曾少過磨難。前有周人“黍離之悲”,亦有“宋人虛愿”,后也有八年抗戰(zhàn)。1205年,一位花甲老人,登上北固亭,卻仍如初出茅廬的少年般神往“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孫權(quán)和氣吞萬里如虎的劉裕。他在沙場上風塵滾過,政壇上風云穿梭。時隔40多年,登臨北固亭,北望遠眺揚州,當年烽火籠罩的模樣還歷歷在目,曾經(jīng)意氣風發(fā)、豪情萬丈的少年已變成了滿鬢染秋、貂裘塵暗的老者了。他將自己的一生都揮灑在這片土地上,當這樣一位從戰(zhàn)爭走過來的老者,面對曾經(jīng)這片努力過的土地,他或許遺憾,更或者初心壯志猶在。但,他最不曾想到的是他人的遺忘。“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狈鹭傡簟鳛閾P州人屈辱的象征,現(xiàn)在卻無人記得它的來歷。曾經(jīng)烽火蹂躪過的土地,記載著人們與異族統(tǒng)治者進行過不屈不撓的斗爭,鮮血曾經(jīng)染紅過的土地,到如今已是風平浪靜。而那些曾恨不能啖胡肉,飲胡血的人們竟然已經(jīng)安于異族的統(tǒng)治,對異族君主頂禮膜拜,在這祈禱祭祀。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此情此景,敵未滅、身已老、才棄置的辛棄疾心中又是怎樣的百感交集?
南渡之悲,是宋人的屈辱。為此,辛棄疾四處奔走呼號,“男兒到死心如鐵”一生不忘,眼見那些耽于安逸的人們開始漸漸忘記故土淪喪之辱,他開始著急,他想披掛上陣,重回故土。廉頗雖老,壯志猶在,可又有誰來問我一聲:“尚能飯否?”江山依舊,英雄猶在,可是世人已忘,這才是最大的傷害。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近代中國南渡之悲,我們雖不曾目見,卻也耳聞過。而今天,在經(jīng)歷過八年浴血奮戰(zhàn)的中國,又有多少人還清楚記得那段無數(shù)先人為國家拼搏犧牲的歷史?“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平靜的生活,和平的年代,歷史在有意無意間被遺忘。時光易老,但不忘來路,才能更好前行。2014年12月13日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上,習近平總書記發(fā)表了重要講話。“只有人人都珍愛和平、維護和平,只有人人都記取戰(zhàn)爭的慘痛教訓,和平才是有希望的。”“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人們?nèi)魏螘r候都不應(yīng)忘記侵略者所犯下的嚴重罪行?!彪娪啊抖芬苍谝砸环N新媒體的方式向我們傳達關(guān)于銘記的故事。記錄片中的老人從開始拍攝時的32人到拍攝結(jié)束時剩22,到上映時更是只剩8人。這些親歷者在逐漸消失,這些被戰(zhàn)爭碾壓過的人是整個民族曾經(jīng)的傷疤,她們不該被遺忘。而這些記憶也不該是個體的,應(yīng)是每個愛國者共同的。辛棄疾的心痛豈能再次上演?
以詞為媒,讓愛國主義精神從紙端躍入心間,讓千年前的稼軒點燃今日師生愛國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