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安市桐浦鎮中心小學)
隨著社會經濟日益的發展,更多的農民工到城市去發展,外來務工人員首要的選擇也是城市,導致農村小學本地學生外地學生逐漸減少。因此,農村小學開展了“小班化”教育。小班化教育與大班不同,首先人數比較少,一個班大約只有二十幾個學生,而大班一個班有四十幾個學生,大班很難覆蓋到每一位學生,而小班由于人數較少,可以關注到每一位學生。基于讓每一位孩子成長,小組合作的班級管理模式是必要的。讓每一位孩子參與到班級管理,積極投身于班級建設中。
基于小班化教育的模式,已經將班級里的學生分為小組,每組的人數為4~5人。課堂上,老師也已經改變教學模式,側重于小組合作學習,讓小組成員形成學習共同體,互幫互助。那么小組合作管理,也是這樣,要讓學生更多的關注小組,形成更強烈的小組歸屬感。在小組中,讓每一位孩子都擔負起一項職務,都需要管理自己的小組,激發他們的責任心。每一組的學生只有4~5位,讓小組里的成員分管學習,紀律,衛生等。每人分管小組內的一塊內容,一起合作將自己的小組管理好。
1.分配小組成員
全班學生參差不齊,有成績優秀習慣好的學生,也有習慣差的學生。有個性強烈,不服管理的學生,也有乖巧聽話的學生。因此在分配小組時,要做到均衡。
(1)男女搭配。小組內成員要有男孩子,也要有女孩子,這樣做不僅僅是淡化性別界限,更是進行互補,女孩子在管理上可能更細心,而男孩子可能更大膽。
(2)優劣搭配。小組內成員,要有習慣好的學生,再搭配習慣差的學生。如果這個組內都是優秀學生,那么在之后的競賽中,就能很輕松的比過其他小組,而小組成員間,差不多層次的話,就沒有可比性,就會造成小組成員不積極,松懈。如果都是成績不好的學生,也會自認為比不過其他組,并且組員都差不多差,會失去前進的動力。因此,要讓習慣好的學生在小組里起引領作用。
2.初建小組模式
(1)設計小組的組名、口號。做任何一項事情都需要有儀式感。經歷一些儀式程序,才會真正的像一個小組,才會去競爭,才能去競爭。分完小組后,給每小組一張白紙,一起合作設計自己的組名,口號,并作一些小設計,但是有一個部分是固定不變的。
(2)小組成員合作分工管理。根據各組的情況,指定人員分管小組里學習、紀律、衛生其中一塊的內容,剩下1~2個學生能力較差的再安排其他的職務,讓小組內每個成員都有事做,都擔任班干部。
1.小組之間競賽
小組內競賽分三個方面,紀律情況,學習情況,衛生情況。
紀律情況就是小組上課的紀律,小組內有成員被任課老師點名批評,這個小組扣一分,沒有成員被批評加一分,有成員被老師表揚加兩分。這個加減分由每個小組的組長負責,一位組長負責一天,輪流加減分。學習情況就是小組是否有完成前一天的作業。每天早上晨讀完,由每一組負責學習情況的學習長去檢查別組的作業情況,如有成員沒有完成該小組扣一分,全部完成加一分。衛生情況由每組的衛生長負責,每一節下課檢查本組周圍的衛生情況,桌椅擺放,抽屜書本擺放整潔情況。提醒并督促本組組員做好衛生。
2.組員之間競爭
在每組成員有優有劣的情況下,組員內競爭比的不是誰的成績更優秀,比的是誰更努力。經過一個星期的時間,每周五下午抽出幾分鐘讓小組討論,自評,哪位成員在各方面最努力,最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情。選出的組員被評為優秀組員,在全班的見證下,獎勵一張紅色努力卡。集齊七張努力卡,可以去大隊部換取藍卡,得到紅卡是每位學生都認為非常光榮的事情,學生們都很想得到紅卡。
1.優等生的改變
班級中的優等生往往能主動認真學習,但是可能并不太熱心于幫助別人,自己好就好了。可是經過這樣的管理模式,不僅在學習上依舊做的好,并且在班級工作上更熱心,其他行為上也更努力。
2.中等生的改變
當他走神時,小組長就碰一碰他的手提醒他。只要這些孩子上課認真了,那么他肯定在學習上會有進步的。在努力卡、進步卡這些刺激下,會更認真對待每一件事情。
3.后進生的改變
后進生往往是班主任最頭痛的問題。這類學生就是很懶惰,不喜歡寫作業。在這種競爭模式下,組內有一人沒有完成作業,這一組就會被扣分。學習長會管理他,組長甚至組員都會主動提醒他,比班主任說一句要把作業不起來有效的多。
在這樣“競爭式”小組合作班級管理的模式下,配合農村小學班級人數的減少,呼應了“小班化”教育。班主任在最省心的情況下,最大激發班級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發揮主動性,班主任只用及時點撥,提點,學生們就會努力向上,進步。當然,在試行這個管理模式時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如組員間也會不和諧,出現爭吵,優秀的學生會抱怨組內后進生太難管理,班級學生出現疲態。探究的路上難免有挫折,但是相信磨合后,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全面、個性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