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日照山海天旅游度假區兩城中學)
歷史教學活動開展的目的不是讓學生積累大量的歷史事件,借助所學到的歷史知識來應付考試,而是讓學生自主地經歷一個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在理解的基礎上產生積極的情感。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過程需要大量的素材做積累。也就是說,學生需要對大量的歷史事件進行感知,在此基礎上逐步發展為理性認識。歷史故事則可以很好地為學生提供素材,并引導學生認識歷史、走進歷史、感知歷史。
眾所周知,歷史教學活動開展的初級目的實施學生能借助一個個歷史事件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在傳統的初中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中,不少教師會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運用語言描述的形式將教材中所涉及到的每一個歷史事件呈現在學生面前,忽視了歷史事件是過去發生的事情,學生在當下的生活環境中,結合其有限的生活經驗和認知能力是難以對這些歷史事件有深刻理解的。除此之外,由于教學的限制,歷史教材中所呈現的每一個歷史事件之間的關聯不大,即便有關聯,學生在有限的歷史經驗下也難以建構起系統的歷史體系。而故事作為一種文學體裁,其在內容上傾向于對事物的發展過程做整體性的描述。而且,無論是語言還是表達上,故事都十分有趣,對學生有著極大的吸引力。由此,在初中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中,我們不妨借助故事這一形式來將教材中所蘊含的素材內容生動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其在故事講述中對其產生直觀的感知,從而加深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在降低歷史抽象性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歷史探究興趣。并樹立起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真正實現教育育人的目的。
既然在初中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中引入歷史故事有諸多好處,那么,我們要如何有效地將其應用到歷史課堂教學之中呢?
縱觀臺灣歷史學者張元教授的教學實錄,我們可以發現,張教授的教學主要具備以下三個特點,一是真實;二是趣味;三是妙說。前兩個特點主要是指,教師在選擇歷史故事的時候,需要保證其故事是真實存在的,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而妙說則是指教師要在課堂教學適時的環節將所選擇的故事呈現在學生面前,以此有效實現歷史故事的價值。那么,要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中實現“妙說”呢?我一般從以下幾個環節入手:
1.課堂導入,歷史故事設懸念
在傳統的初中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中,我發現不少教師會直接將所要講述的歷史內容呈現在學生面前,往往是在課上到一半的時候,才發覺不少學生的注意力并不在課堂上,如此不僅浪費了課堂時間,還造成了教學的低效。課堂導入環節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好比是一部電視劇,引人入勝的序幕自然會吸引觀眾的吸引力,而且觀眾還會根據序幕的某一片段進行自主想象。對此,在初中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重視導入環節。我在初中歷史導入環節一般會利用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歷史故事來將學生的注意力從課下吸引到課堂中來,并向學生提出與故事內容有關的問題,借此設置懸念,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探求欲望。
我在組織《五四運動》這一內容教學的時候,在導入環節,我會先向學生講述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的盛況:“天安門廣場上人山人海,在毛主席喊出‘同胞們,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之后,54門禮炮齊鳴28響。”在該歷史故事講述下,我會向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要設置54門禮炮,為什么要齊鳴28響呢?在學生已有的歷史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下,會暢所欲言。根據學生的回答,我會向其揭示答案:54門禮炮是為了紀念五四運動,而齊鳴28響是為了紀念在在中國給共產黨成立之后,其領導人民所進行的28年奮戰,在28年的浴血奮戰之后才有了我們今年的新中國。此時,學生在注意力已經被有效地吸引到故事之中了,我會繼續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要在這樣一個偉大的日子里來紀念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呢?如此,在問題的引導下,不僅設置了懸念,還順其自然地將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呈現在了學生面前。
2.課堂教學,歷史故事穿插
要想使學生的注意力能完全地集中于課堂之中,教師需要使其課堂教學活動始終保持吸引力。但是,在傳統的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的照本宣科只會使學生在復雜的歷史事件中迷失方向,在歷史事件講解下昏昏欲睡。這也是當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低效甚至無效的原因之一。針對這一情況,我會在組織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將與該內容有關的歷史小故事呈現在學生面前,一方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一方面,補充教學內容,豐富學生的歷史儲備。
《青銅器與甲骨文》屬于知識介紹內容,純粹的知識講解只會使學生喪失聽課的興趣。由此,我在講到青銅器有關的時候,會將課前早已準備好的有關“司母戊鼎”的故事講述給學生:司母戊鼎在1939年出土于安陽吳培文的祖墳,當時為了避免這一國寶落入日本人的手中,吳培文想盡一切辦法來保護司母戊鼎,甚至打算將這個大鼎砸成一塊、一塊地分別運走。事實上,就算用鋼鋸來鋸,都只能使其表面呈現出一道道淺淺的痕跡,無法將這個大鼎割裂。而后,只能用大鐵錘來砸,卻只是砸掉了一只鼎耳,在使用了一切辦法之后,終不見成效。吳培文只能用一個贗品來躲避日本人的搜查。在抗日戰爭勝利之后,這個大鼎在南京進行了展覽。當時國共戰爭蔣介石想要將這個大鼎一起帶著逃往臺灣,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這個大鼎沒有被帶走。直到1959年,這個大鼎被放在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進行展覽。此時,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郭沫若先生在現場對這個大鼎進行考證,對該大鼎上所刻有的銘文進行了查閱、最后確定了“司母戊”這三個字,從此這個大鼎有了自己的名字。這一故事不僅包括了司母戊鼎的坎坷經歷,還將其特性包含其中,以此加深了學生對青銅器的印象。
3.課堂結束,歷史故事總結
倘若教師在歷史教學內容講解結束之后,直接草草地引導學生總結本節課所講授的內容,長此以往會使學生感到厭煩,將課堂總結置于尷尬的境地。此時,教師同樣可以借助歷史故事再次調動學生的歷史探究興趣,或者在故事講述中提出一個小問題,給學生營造出意猶未盡的氛圍,使其在課下能自主地對該所提出的問題進行探究。
我在講述《商鞅變法》這一內容之后,在總結環節會向學生講述《史記·商君列傳》這一故事,在這一故事中我引導學生客觀地評價商鞅變法。在故事中,學生從商鞅由于自己的變法內容被客棧拒收,被迫逃往魏的故事中可以知道,商鞅的變法無法拯救他自己,但是卻深入到了秦國的各個角落,商鞅因為變法而死,但秦國卻因變法而興盛。如此學生對其客觀的評價,加深了其對商鞅變法的理解,也為其如何評價歷史人物的功與過提供了方法。
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可以借助歷史故事導入新課,借此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貫穿歷史故事,豐富教學內容,在課堂總結環節,借助歷史故事升華學生的認知,以此在歷史故事的作用下提高學生的歷史認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