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州市龍門縣龍城第三小學)
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推薦,小學數學教學的內容、方法得到不斷優化,教學質量逐步得以提升。而隨著數學課堂教學的創新開展,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思維教育,讓學生能夠獨立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逐漸成為數學課堂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重點研究和探索的課題。對于數學教師來說,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除了要從教學內容方面著手以外,還要側重于從教學方法中尋求有效路徑,讓學生以更科學、合理的方式具備問題思維,并將其應用到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
雖然教學主體對“解決問題”課堂教學的重要性的認識越來越深刻,但目前的教學效果與學生知識、能力和思維培養的要求之間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造成這種結果產生的原因有很多種,而其中其關鍵性的是來自教學主體尤其是教師和學生對于課堂教學目標及其實現路徑的理解、實踐存在偏差。具體來說,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1.課堂教學過于重視學習結果
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過程中,更加側重于學生是否做對題,是否得到了正確答案,而對于學生得出答案的過程缺少細致的觀察和了解,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學生解決問題思維的過程培養。以北師大版四年級數學上冊中的近似數教學為例,在進行近似數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關注的是學生是否能夠判斷“56個方隊和梯隊”中的“56”是精確數,而“約20萬人”中的“20萬”是近似數,而對于為什么這兩個數字是精確數或者近似數缺乏深入的講解,使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僅僅停留在簡單的數字層面,沒有掌握相應的規律。
2.課堂教學內容過于單一
小學課堂教學內容更多地是以教材內容為主,教師根據教材的章節布局來開展有序化的教學,這樣雖然能夠保證學生對知識的系統化獲取,確保掌握基礎知識。但教材內容更多地是基礎性的標準來編制的,其中的語言描述、教學案例并不適合每一位學生,這就使得教學內容可能出現不符合學生數學學習實際的情況,進而導致學生對教學內容掌握不全面、不透徹。例如,認識更大的數中所列舉的人大約有12萬根頭發、月球到地球的平均距離大約是384000千米和據2010年人口統計世界人口總數約69億,雖然這些數字在“更大的數”的范疇,但學生對于頭發、月球到地球的距離、世界人口總數等概念缺乏直觀的感受,這就直接導致學生所看到的僅僅是三個比較大的數字,而可能不是自己生活中所認識或者理解的大數,使得學生對知識和問題的思考過于單一。
3.課堂教學方法缺乏創新
當前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雖然采用多媒體課件的形式,為學生提供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等生動形象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動態化地感受數學學習的快樂。但這種教材內容在電子課件上簡單展示和講解的方式并不完全適合好奇心和求知欲強烈的學生的學習要求,使得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難以得到有效解決,久而久之,約束了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培養效果。例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過于注重自身的教學演示,而忽視學生的學習模仿,使得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掌握缺乏深入性,抑制了學生問題發散思維的培養。
通過對當前制約小學數學解決問題課堂教學有效性提升因素的分析可以發現,目前抑制學生問題思維培養的主要問題在于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兩個層面,這就明確了課堂教學優化探索中的方向和目標,即學校和教師要從學生解決問題思維和能力培養的實際出發來整合課堂教學內容和方法,讓學生以個性化的方式進行學習和提升。
1.明確解決問題課堂教學的目標
教師在設計、組織和開展課堂教學之前,首先要準確把握本節課需要學生重點學習和掌握的知識、能力,以此來指導課堂教學活動。同時,要多通過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來進行分析思考,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設問題式學習環境。例如在教授“相交與垂直”這組概念時,教師要對這一知識點所涉及的問題內容有一個準確的把握,將其劃分為什么是相交、什么是垂直、相交和垂直有什么區別這三個方面的問題,然后以這些問題以基礎來設計相關的教學案例,使學生能夠通過課堂學習掌握相交與垂直相關的系列問題。
2.注重課堂教學內容的生活化
所謂的課堂教學內容生活化是指教師在解決問題課堂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要以學生經常接觸到的現象為情景來設計教學內容,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解決問題的現實性和實用性。例如在開展“旋轉與角”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采取設問的方式來引導學生進行問題思維,借助同學們能否說出自己在生活中見到的銳角、鈍角、直角、平角和周角等一系列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來深化學生對角的概念的理念,使其掌握一系列的知識,并懂得如何將這些知識與自己的生活相聯系。同時,在解決問題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地借助一些操作類教學內容來讓學生深入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價值,例如讓學生用紙折出一組垂線,然后讓其借助相應的工具來驗證其是否是垂線,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也檢驗了其對垂線判斷方法的掌握情況。
3.豐富數學課堂教學方法
在當前新課改深入推進的情況下,數學課堂教學的方法也變得更加豐富多樣,諸如微課教學法、小組合作法、興趣學習法等方法逐漸在數學課堂教學活動得以應用。對于教師來說,要盡可能豐富課堂教學的方法,為學生解決問題思維和能力的培養創造良好的環境。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學方法豐富的主要目標是為了強化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因此,方法選擇的最主要標準就是其是否能夠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例如,在講解“精確數與近似數”的概念時,教師可以通過一段含有多段材料的信息的引入來讓學生挖掘案例中所涉及的精確數和近似數,并解釋判斷的依據,以此來強化學生對于這組概念的理解。
在進行教學方法的選擇和使用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學生學習特點的差異,盡可能為不同特點的學生提供不同的學習方法,以深化學生問題思維的個性化塑造。例如,對于一些抽象思維能力比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通過一些語言性的描述來讓學生進行思考和分析,而對于那些抽象思維能力比較差的學生,在講授時要多切入一些實際生活中的案例,讓學生能夠有一個具體的感受,然后再進行思考。
解決問題課堂教學是小學階段數學教學中的重點內容,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問題思維的關鍵環節。針對目前小學數學解決問題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制約有效性提高的問題,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來靈活地進行教學目標的確定和教學內容與方法的選擇,使學生能夠通過科學、合理、有效的方式掌握知識,并具備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