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省正定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語言是人類思想交流的工具,是教學過程的主要媒體。在課堂教學中,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素質的提高,都要通過教師的語言來實現。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師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我國著名特級教師于漪也說:“教師要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打動學生的心,使他們胸中或泛起漣漪,或掀起波濤,激發他們愛憎分明的感情。”可見,教師課堂教學語言的表達方式和質量,直接影響著整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生物是一門科學性很強的學科,有著它自身的學科特點和魅力。一堂好的生物課,要讓學生獲得豐富的生物知識,提高教學質量,同時感受到生物學的魅力所在,生物教學語言所起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
生物教師應具有良好的語言修養并應掌握一定的語言藝術,這是上好生物學課的基本保證,教師在課堂上,要注意用好教學語言,切忌平鋪直敘,平淡無奇,而應使自己的語言盡量做到高低起伏,長短相間,快慢適宜,隨著教學內容和教學實際的需要時輕時重,時緩時急,抑揚頓挫,聲情并茂,和諧動聽。
如《開花與結果》一節視頻錄像,一位剛參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師,以充滿激情,真誠而富有磁性的語言導入:“冰雪消融,大地復蘇,桃花盛開的季節,當你踏青走過盛開的桃園時,就會情不自禁的駐足觀看,流連忘返。同學們,桃花美嗎?想不想了解一下桃花的結構?”正說著,一朵盛開的桃花在黑板上綻放了。學生為教師那嫻熟的簡筆畫所嘆服,更為教師那富有情感的語言所感染,學習的氛圍很快調動起來,為下一步學生分組觀察,充分討論,共同探究花的基本結構奠定了基礎。
教學實踐證明,教學語言充滿情感,抑揚頓挫,富有節奏,能調節學生的神經活動,激發學生的心智,從而使課堂氣氛有旋律,起伏跌宕,增強學生美的享受,把學生的學習情緒推向高潮,大大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五彩繽紛的世界、資源豐富的動植物,為生物教師課堂語言的生動性、形象性和趣味性創造了條件。生動讓人愛聽,形象易于理解,富有趣味則讓人回味無窮。因此,生物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根據教學的知識結構,從生活中、從課本中挖掘生動形象而富有趣味的教學語言,以幫助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那么,在生物課堂教學中,如何使教學語言既生動形象又富有趣味呢?
教學語言的生動性,要求教師表達時富有情趣,善于使用一些成語、典故、比喻和穿插一些風趣機敏的話,以增添語言的感染力和情感色彩。教學語言的形象性,要求教師表達時善于形容、比擬,繪聲繪色,充分發揮語言的直觀性和形象感以喚起學生的表象,使學生容易理解學習的內容。另外,語言的趣味性,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課堂充滿笑聲和快樂,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
例如,在學習植物的向光性時用“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朵朵葵花向太陽”給予形象的說明;在學習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一節時,引用“健康的體魄,來源于‘碘碘’滴滴”;“萬丈高樓平地起,層層都是‘鈣’起來”等幾則廣告語,可取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再如,在《流動的組織——血液》這一節中講到白細胞的生理功能時,一位教師的語言形象生動:“同學們,別小看了白細胞,它們可是人體內真正的‘鐵血衛士’。一旦發現入侵者—病菌或異物,他們就會緊急出動,從‘大街小巷’中沖殺出來(透過血管壁),與入侵者展開殊死的肉搏。激烈的戰斗,導致了人體局部組織也出現了紅腫。戰斗的結果,使許多白細胞因大量吞噬病菌而殉職,白細胞的尸體與入侵者的死軀一起化為了膿”。這種擬人化的語言,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強化了他們的求知欲。
可見,生動形象的語言,特別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加深學生的印象,達到化難為易,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學語言的科學性,主要是指教學語言準確、精煉。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教學語言不僅要生動形象有趣味,而且要有科學性。
科學性的語言是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知識的前提。生物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科學的知識必須用科學的語言來表述,這就要求生物教師應運用準確的概念,正確的判斷,措辭嚴密精當,言簡意賅,不能含糊不清或模棱兩可,更不能有錯誤。因此,教師要吃透教材,在課堂教學語言的科學性上下功夫。
比如,在講免疫中的抗體和抗原時,雖然這兩個概念只一字之差,但含義卻不同。前者是指人體在抗原物質的刺激下,所合成的一種能與抗原特異性結合的而且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而抗原則是引起人體產生抗體的物質;在學習種子植物時,注意玉米是果實而不是種子;講線粒體,強調線粒體是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時,“主要”兩個字不能丟。
中學生物學教學內容,很多是介紹科學事實,概括基本的生命活動規律,因此,在描述科學事實,講解原理規律時,語言要斟酌、準確。特別是講解一些名詞、術語和形成一個概念時,更要用精確的語言形成完整的科學概念,讓學生準確無誤地掌握生物知識,提高生物課堂的教學質量。
簡明扼要是指說話、寫文章簡單明了,能抓住要點。教學中無論是講什么話,都應簡明扼要、言簡意賅,既能講透問題,又要少而精練。不能反反復復,抓不住重點,這樣很容易使學生厭倦。尤其是形成一個概念時,更要做到簡明、透徹。簡明,就是要去掉可有可無的詞,不要惟恐不全面而蔓生枝節,因為概念是反映本質的東西,是精華。透徹,就是要讓學生逐字逐句弄懂,而又不遺留疑點,既清楚又明白。
用于組織教學的語言,也要明確。要求學生該做什么,怎么做,都要自然流暢。不要主次說不清,不停地說,使得講課斷斷續續,講講停停,影響教學效果。
對生物課堂有效性影響的教學語言,還體現在富有啟發性的語言、體態語言等諸多方面,不同的教學語言對教學有效性的影響是不同的。
對生物教學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既要關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關注學生在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力、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發展,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實踐證明,良好的自信心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前提,是實現教學相長的基礎。例如,在《只有一個細胞的生物—草履蟲》的教學過程中,我要求學生觀察草履蟲的結構圖,并歸納出草履蟲的形態結構特點。大多數的學生都按老師的要求做,但有一個平時上課比較調皮的學生突然提出了一個問題:“老師,草履蟲沒有眼睛,它是怎樣看見東西的呢?”我楞了一下,但馬上做了講解并對這名學生說:“這位同學觀察的很仔細,積極思考,提出的問題很好!”從此以后,這名同學上課很認真,不再調皮搗蛋了。這就說明學生所經歷的每一次評價或測試都是建立其自信心的好時機,教師在課堂上要改變以往非對即錯的程式化評價,打破標準答案的禁錮,取而代之的應是充滿熱情的鼓勵性評價。
總之,課堂教學語言是實施新課標、新理念的重要手段,它既體現了教師的教學能力,又和教學效果的好壞緊密相連。作為一名生物教師,應該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語言,才能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得以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