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諸城市特殊教育學校)
隨著醫學的進步和特殊教育的快速發展,縣域特殊教育學校正由聾啞學校向培智學校轉型,所招收對象也由起初的輕、中度智障兒童逐漸向重度、極重度智障兒童轉化。重度智障兒童屬于“可訓練”群體,在接受教育方面存在記憶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差,學習知識和掌握技能困難等特點。如何提高這些殘障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他們的生活適應能力及其生活質量是特教學校亟待解決的教育難題,是必須面對的新挑戰。
為應對這一挑戰,特教學校除做好教師專業的轉型外,還必須針對重度,甚至極重度的智障兒童做好教育策略的研究和實施。近年來,諸城市特殊教育學校開展了《結構化教學提高低年級重度智障學生生活適應能力的實踐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效。
在我國智力殘疾分為四級(輕度、中度、重度、極重度),重度智力殘疾(IQ25-40)為“生活能力即使經過訓練也很難達到自理,仍需他人照顧,運動語言發育差,與人交往能力也差”。在美國將智力落后分為五類(臨界、可教育、可訓練、需監護),其中可訓練的智力落后(IQ30-50)“幼兒期即顯現出嚴重的適應行為障礙,難于學習最基本的讀、寫、算技能,需接受以生活自理和社會技能為主的特殊教育和訓練。”可見,對重度智障兒童的教育應以訓練為主要途徑,重點對其開展生活自理和社會技能方面的教育,而非讀、寫、算技能的教育。
以學生生活中的需要和問題為出發點,圍繞學生個人生活、家庭生活、學校生活與社會生活,遵循學生生活的邏輯及其身心發展特點,基本的生活自理(吃、喝、拉、撒、睡)、個人衛生、需求表達、簡單交流、簡單的勞動技術等教學內容逐步被確立下來。
有研究表明,對重度智障學生實施結構化教學,應該是一種恰當且有效的教學方法。為增強學生對生活情境的情感體驗,激發兒童主動掌握和運用技能的內生動力,學校通過在教室、功能室、宿舍、餐廳、衛生間、校園等與實際生活更為一致的環境中實施個人生活、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區生活的結構化教學,對其進行生活自理和社會技能的訓練。設計和布置以任務分解的方式構成的視覺化圖片,旨在創設時時提醒適時教育的無障礙育人環境,幫助兒童適應環境、認識和接受事物,幫助兒童在不同的環境中以恰當的方式處理好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提高兒童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下面,以學生的一日生活為例簡述教育方法的實施過程。
早晨入校,迎接學生的是一幅師生問好的畫面——提醒學生見了老師要問好。校園內布置的“有序行走,文明出行”“校園整潔,從我做起”“下課了我們去……上課了我們要……”“你有困難我來幫”“說說我的故事你聽聽”“我讀書我快樂”等圖片,隨時提醒著學生養成好的習慣。
來到教室,老師會引導學生到“準備區”——根據“放書包”“交作業”“值日”“準備上課”等圖片提示完成準備工作;值日生表上貼有每個學生的具體任務的圖片,工作任務一目了然;在“衛生角”處貼有打掃衛生的步驟圖片;黑板的正上方有提醒大家保持“安靜”的圖片。在學生不能順利完成任務時,老師會結合圖片及時給予指導。
上課前,老師引導學生看放大版“課程表”,讓學生預知要上什么課。
課上,教師運用教室的結構化環境,以及結構化教學具開展教學,以使學生學習和掌握環節較多、操作難度較大的生活技能。并設計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結構化評價工具——領獎臺,使學生在可預見的強化物的激勵下努力完成每項學習任務。學生預知了努力的結果是什么,學習興趣明顯提高,課堂秩序、日常行為規范都有了明顯改觀。
餐廳里,布置了文明就餐、就餐步驟等程序化圖片板面,時時提醒學生飯前洗手,飯后漱口、收拾餐具等事項。
宿舍里,分早、中、晚布置了工作任務表,時時提醒學生在什么時段應該完成哪些任務;在學生床前布置了疊被子步驟圖,用于生活課教學和平日學生模仿操作。
學校本著“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實施學校、家庭、社區聯動策略,讓學生在實踐中鞏固所學技能。將家庭和社區作為課堂的延伸,構建與學校教育相一致的“結構化”教育環境與輔助策略,使學生鞏固和運用所習得的生活適應能力。
要將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融會貫通起來,掃除教育過程中的障礙,必須注意做好家長培訓,讓家長成為特殊教育的內行人;做好家校溝通,讓家長成為學校教育的堅定支持者;營造家庭教育環境,讓重度智障兒童的生活適應能力得到有效遷移。
無處不在的結構化視覺提示,為教育教學提供了最大限度的環境支持,給殘障學生提供了最小受限制的教育環境,育人效果顯著,學生的生活適應能力有了明顯提高。教師和家長也逐漸走出無限循環的教育困境。
1.無障礙育人環境為學生提供視覺性提示,使學習有了“扶手”。重度智障學生也有很強的模仿欲望,當模仿對象被遺忘時,回憶再現困難。相關知識的視覺提示給他們提供了隨時可得的模仿對象。如洗手,當學生忘記洗手方法時,他會參照洗手間墻壁上的洗手程序圖片完成洗手任務,很少出現步驟遺漏和步驟顛倒的現象。
2.無障礙育人環境為教師提供即時教具,使教學有了“抓手”。一般性教具只在課堂上才能使用,在教室以外,當學生對相關知識或行為遺忘時,教師只能口頭進行再教育,教育效果微乎其微。而結構化教學設置的相關教學輔具就張貼或安放在相應區域內,直觀、明了的結構化環境設計使人人能成為老師,處處可做課堂。當需要對一名亂扔紙屑的學生進行教育時,老師把他帶到“提示牌”前,他就會立刻領會;對不會疊被的學生,教養員老師或同學可根據床前圖片上的操作程序對其進行訓練或提示。
3.無障礙育人環境為家長提供一體化教材,使家庭教育有了“幫手”。將在學校的教學區、生活區、活動區的相關設計根據需要有所創造的移植到家庭的相應區域,視覺提示圖片、材料成為家庭教育的教材和方法,內容系統而清晰、方法簡單而專業,家長易于掌握和實施,家庭教育效率大幅提高。自從無障礙育人環境項目實施以來,迎得家長的高度認可:“節假日孩子在家有事干了”“再也不愁不會教育孩子了”“孩子在家比以前聽話多了”“孩子都會做家務了”“街坊鄰居都夸我家孩子長進可大了”……
教育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一個好的教育策略、教育措施、教學方法,受益的一定是與教育相關的那個群體,包括學生、教師、家長,甚至社會人。創設結構化的無障礙育人環境教育策略,希望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