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 靜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上有一條:“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初中三年學生閱讀量達250萬字左右。當下語文高考分數要增加到180分。可見,閱讀對學生是多么重要!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善做點燈的人,善激興趣、善教方法、善培習慣,讓學生“生活在書籍的世界里”,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興趣是影響學習活動的最直接、最活躍、最現實的因素。學生有了閱讀的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課外閱讀產生主動需要。
首先,教師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與學生一起設計與讀書有關的名言,下面寫好自己的名字,張貼在教室里,在教室開辟圖書角,讓教室充滿書香之氣。其次,語文老師上好閱讀課,與學生分享讀書所得。老師上課出口成章,引經據典,就能感染學生,學生潛移默化地愛上閱讀。這樣將有形有色的教室環境布置和有聲有色的閱讀分享課相結合,更能激發學生樂于讀書。另外,老師還可搜集相關內容,進行評說、欣賞,拓展名人讀書軼事等,激起學生對讀書人的崇拜,對書的渴望。
學生都知道狼的兇狠狡詐,卻鮮知它有溫柔、智慧的一面和犧牲精神,有人類情感的狼的母愛,那么今天我們就學《母狼的智慧》,這節閱讀課學生閱讀得非常認真,下課時我再推薦幾本關于狼的書,幾周后,我發現學生書包有了《狼種》和《狼王傳》。學生都愛聽故事,在他們聽得津津有味時,老師要戛然而止,不動聲色地說:“故事情節交錯復雜,后面的更加精彩。如果想知道精彩的后續,就趕緊去看看這本書吧!”學生都被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激起了濃厚的興趣,產生閱讀期待,自然就會去借閱。在教學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后,教師可問:“你還想知道更多魯迅先生的故事和文章?就去讀他的《朝花夕拾》吧。”這樣將課本上的知識進行點擊、延伸,讓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從單一的短篇課文走向內容更豐富的整本書。
中學生學習緊張,有些學生為完成閱讀量而閱讀,也就囫圇吞棗,不求甚解。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正確的閱讀方法。
中學三年閱讀總量不少于250萬字,所以,每學期一開始就要幫助學生制定本學期的具體可行的閱讀計劃。計劃中包括閱讀總量、閱讀書籍目錄、閱讀每本書所需的時間以及每天閱讀的時間等。這樣既便于學生時刻對照計劃提醒自己要持之以恒地閱讀,又便于老師和家長的隨時檢查和督促。
教師指導學生進行有效閱讀,讓學生學會略讀和精讀。略讀即引導學生學會通過看目錄、讀故事梗概和抓其片段等方法來了解圖書和文章大意,有一定的閱讀速度。如讀報紙,精讀即對自己感興趣的片段或章節要細讀,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慢慢品味,細細咀嚼。不同的書采用不同的閱讀方式,閱讀時要兩者有機結合,才能保證較大量的閱讀,保證閱讀的效果。閱讀時要讀和記相結合,指導學生在閱讀中有選擇地進行摘抄記載,重點地進行批注,讓學生做讀書卡或寫讀書筆記,對讀到的好詞佳句,精彩片斷摘抄、剪貼下來,儲存起來,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定會受到很好的效果。閱讀指導過程中還要指導學生讀和用結合,進行讀與思共,思與讀隨,將閱讀過程中的隨感、閱讀過程中心靈上的感觸隨時寫下來,讀中學寫、以寫促讀,多讓學生出主題板報、編主題小報、寫主題征文等。
學生產生了濃厚的閱讀興趣,有了豐富的閱讀內容和良好的閱讀方法還是不夠的,我們的最終目的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學生終身受益。
可利用晨會、課前十分鐘或每天給點時間進行讀書交流活動,如讓學生用凝練的話語來說說昨天讀的內容,或利用每周一節的班隊課或者閱讀興趣小組課定期開展一些讀書系列活動,如剪貼報比賽、談談“我知道的名著”等多種活動來激發讀書興趣,使之持久。還可適時設立作家周,進行對該作家的成長、作品等方面的專題性閱讀。如學了《棗核》《最后一課》后,就設立本周為“愛國情懷”周,布置誦讀《春望》。使他們讀得廣泛,讀得透徹。
閱讀的堅持和閱讀習慣的形成,需要家長的支持。教師做好家校間的聯系,構建校內外溝通、課內外結合的語文教育,努力讓家長認識到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建議家長在家里也要營造讀書的氣氛,力促家長做好示范作用,常跟孩子一起討論書中的內容,營造一個愛讀書的家庭。在家長的參與、督促和老師的引導下,在學生的努力和堅持下,讓閱讀真正成為大家喜愛和必做的事情,久而久之,自成習慣。
在閱讀的引導中,努力讓孩子接觸好書,走近名家,學習經典,培養學生語感,感受真善美,學會思考,受益終身。讓我們沉下心來,善做真誠的點燈人,為學生點亮閱讀之燈,沐浴書香,讓學生在書海中提高語文素養,在閱讀中成就完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