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華燕
要改變課堂教學目標可有可無被忽視的狀態,實現課堂教學目標對課堂內容落實的有效引領與助推,需依據語文學科特點,以“學的活動”為基點,合理設計課堂教目標,并進行準確撰寫。
教學目標 學的活動 設計 撰寫
加涅認為:“設計教學的最佳途徑,是根據所期望的教學目標來安排教學工作,其原因是教學是為了特定的教學目標?!?/p>
教學目標指由教師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學生、教學條件的實際情況制訂的教與學的目標,是學生通過教學活動后要達到的預期的學習結果與標準。它是學科課程目標與具體教學內容的結合與具體化,是指導和評價教學的基本依據。
先來看兩篇課文的目標撰寫:
例1:《想北平》教學目標
【教學目的】
①理解感受老舍對北平的愛。②賞析文中選材的特殊性和對比等手法。③學習和體味文本有特色的語言。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賞析文中選材的特殊性和對比等手法。
難點:老舍對北平的愛的深挖。
【教學方法】
反復閱讀,深入文本語言挖掘內涵。
例2:《我與地壇》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熟讀課文,積累詞語,背誦六個“譬如”句。
能力目標:①了解情景交融的特點,學習運用比喻、擬人等描寫景物的方法。②體會品味文章真摯的語言。③培養學生欣賞解讀能力,學習文本語言技巧。
德育目標:體會文中情感,培養學生熱愛生命、積極向上的精神。
乍看是兩份比較完整的教學目標,細究之下漏洞百出。
1.概念混淆:例1中把“教學目標”寫成“教學目的”帶有較大的主觀隨意性。例2中學生能擁有熱愛生命、積極向上的精神,豈是一篇文章能解決的?這應該是教育目的。這兩例“目的”“目標”均辨析不明。目標具有階梯性、可操作性,它序列分明,對教學活動的深度和廣度有明確而具體的指導作用。而目的往往呈孤立性、終極性,較為宏觀。
2.主體錯用:教學目標是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描述,是對學生學習行為結果的一種規定,教學目標必然要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例2中混淆了教學的主體,既有從學生角度出發的要求如“學習”“熟讀”等,又有從教師角度出發的要求如“培養”,還有主體模糊表述的“分析”。
3.模糊表達:目標具有可操作性,表述不清會讓師生不知如何把握。例1“教學目的”第1條中的“理解感受”,第3條中的“學習和體味”;例2中能力目標中的“了解”、“體會品味”均大而無當。怎樣“理解感受”對北平的愛?教師如何知道學生已經“理解”、“體會”?這些都很難操作、衡量。
4.多而無序:一節課中目標過多,極易淺嘗輒止。例2目標多而雜,例1中各目標之間內在聯系、邏輯也值得思考?!袄斫飧惺茏髡邔Ρ逼降木鞈偕钋椤?,應該需通過對文章言語細節等分析,才可達成。從順序來講,放在第3點更具梯度。
除上述外,脫離學生實際、照抄參考資料和撰寫刻板等情況也十分常見。教學目標作為教育教學中的一個老問題,在課改不斷深入推進的前提下,又產生了許多新的棘手問題,需要我們有新的思考和研究,對其改進完善。
教學目標作為教學活動的重要前提和貫穿始終的靈魂,如何設計撰寫,讓目標規范并引領教學,是一個值得長期探索并努力實踐的問題。
1.教學目標設計
(1)貼合語文學科特點設計教學目標
語文學科最顯著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要能夠有意識地關注這兩個特點,深入開展對教材的解讀,并貼合語文單元學習、課時學習內容的特點,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為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奠定堅實的導向基礎。
例3:《項鏈》其中兩點教學目標:①用歇后語式的表達來概括小說的情節。②展開合理的想象,填補文章的“空白”的幾年。
“歇后語”來源于生活,能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和說、寫能力?!疤钛a空白”能調動學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寫作水平。這些基礎的培養,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其他科目。
“人文性”的滲透在很多教學目標的制定中都可以體現。比如《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學生可以通過寫片斷,反省自己對時間、對生活的安排是否合理等;《一個人的遭遇》可以通過讀文中語段,反思戰爭殘酷性。
(2)以“學的活動”為基點設計教學目標
①注意區域實際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地區,人們的語言、風俗、文化等都有很大的差異。北方與南方不同,沿海與內地不同。地方、區域構成了一個大環境,學生身處這一環境,必定受到本地文化熏染,這些都直接影響著人文性很強的語文科教學,在制定目標時應有所關注。
②注意生生差異
教學目標的制定應從班級整體角度出發,尊重群體,再加以層次區分,打造目標的階梯性。使大部分學生能夠有所得,小部分學生可以有進一步提升。學生與學生間存在很強的個體差異,課前可布置合理的預習任務,了解學生學習中的困惑、知識層次構架,以學生“學的活動”為基點來設計教學目標。
在預習《辛德勒名單》時,大部分學生考慮到了辛德勒和高斯的人物形象問題,有個別學生還涉及了關于戰爭中人性復雜性的思考。綜合這篇長文,筆者又針對小部分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了更深一步的目標設計。課后效果證明,這一目標的設定是豐富、深層而合理的。
例4:《辛德勒名單》教學目標:
①能說出電影劇本特點,掌握欣賞電影劇本的基本方法。
②通過人物的言行舉止,概括辛德勒和高斯的形象特點。
③理出劇中辛、高兩人在戰爭背景下的人性發展軌跡,探討人性的復雜。
(3)根據層次有效關聯教學目標
一個課時的教學目標之間應該是有梯度、有關聯的,一篇課文的教學目標之間也是應該有梯度、有關聯的。目標與目標形成一個整體,彼此滲透,相互融合,統一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之中的。
例5:《念奴嬌·赤壁懷古》《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目標(第1課時)
知識與能力:①讀準字音,準確斷句。②會翻譯兩首詞。
過程與方法:運用誦讀涵詠法和小組討論法,說出主要內容和情感。
情感、態度、價值觀:能點明兩首詞的豪放特點。
例6:第二課時
知識與能力:能說出兩首詞豪放的風格特點的具體表現。
過程與方法:掌握通過比較閱讀來賞析詩詞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根據詞人的某一種情感,聯系生活實際,進行詩化寫作。
第一,第一課時中的目標層層遞進。從基礎的字音、斷句來讀準文章,到大體的翻譯來理解文章、讀順文章,再到更進一步運用涵詠法誦讀和小組討論法來厘清主要內容和主要情感,至感受到整首詞的豪放色彩,步步推進,形成有機整體。第二,第一課時與第二課時有效銜接并有所跨越。從整體感知豪放色彩到豪放的風格特點的具體表現,從外到內,因淺入深,體現階梯性,實現關聯,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
2.教學目標撰寫
(1)外部撰寫模式
從形式上來說,例1和例2是兩種原先較為常見的教學目標格式。例1在列出教學目標后,用教學重難點和教學方法加以補充完善。例2比較細化,分別從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德育目標三個維度列出。
現在,新課程標準又列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教學目標維度,撰寫如例5、例6。
(2)內部準確撰寫
準確地描述教學目標,內在要求多種多樣,比較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①四要素撰寫
美國學者Robert MaJie在《教學目標準備》一書中指出,為了使表達更清晰、更有效,我們可以使用具體的行為動詞使教學目標更有可操作性。我以為,撰寫時應關注以下要素:
首先,“主體”是學生。其次,“行為”要外顯。選用的動詞應是可觀察的、可測量、可反映外部行為變化的。如在知識性目標中的“理解”,我們可用“解釋、說明、歸納、概述、推斷、整理”等詞來具化;體驗性目標中的“感受”,可用“參與、尋找、交流、分享、訪問、考察”等詞來表述。再次,“條件”需明確。需用哪些手段、時限和期待達成怎樣的結果等,都必須明了。最后,“標準”要合理。需符合學生認知、發展水平,符合文本內涵。按此四要素的陳述法,如要解讀《我與地壇》作者的情感,可擬為:學生(主體)在有感情地朗讀《我與地壇》的基礎上(條件),能依據文章分條提煉出(行為動詞)作者抒發的主要感情,表述時應出現“苦痛”“糾結”等關鍵詞(標準)。
②動名詞撰寫
與羅伯特·馬杰的相比,動名詞撰寫中的動詞,范圍更廣,可選擇的余地更大。可操作性的動詞適用,不太明確性的動詞像“體會”“賞析”等也可。如:學生能發現(動詞)《想北平》中有鮮明對比的句子(名詞),賞析(動詞)這一寫作手法(名詞)。
③總分結合撰寫
使用先總后分的模式。先從內部概括教學目標,再用可觀察的行為作例子使這個目標具體化。如:品味《想北平》的語言(概括性目標),找出有鮮明對比的句子(行為例子),賞析這一寫作手法(行為例子)。
本例與上例相差一句話:“品味《想北平》的語言。”“品味語言”總括,需要可以證明“品味”水平的行為實例“找出……,賞析……”兩個例子進行補充,如此,才清晰明確。
從學科特點、學生實際出發,設計并準確撰寫目標,能引領、助推課堂,使我們的教學更有章法。但目標的可行性與達成還需通過合理的課堂設計來使目標變為師生共同意識,從而成為吸引學生興趣、帶來實際知識與效用的有效載體;同時,達成度也依賴于教師在課堂上的觀察、測量和課后的思考、整理。事實上,這些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我們可借鑒的為數不多,還遠未成熟。
①R.I.阿蘭茲著.《學會教學(第六版)》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
③R.J.馬扎諾等著.楊永華等譯.《有效的課堂教學手冊》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年。
④安德森等編著.《學習、教學和評估的分類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⑤E.W.艾斯納著.《教育想象:學校課程設計與評價》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