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紅
眾所周知,預習是學好語文的關鍵步驟。它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己閱讀、思考、練習有關學習內容的準備活動。在教學中教師只有很好地教授學生課前預習的方式、方法,積極引導,教學效果才能事半功倍。那么,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做好預習呢?我通過探索與實踐,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引導學生開展課前預習活動。
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就必須讓學生對教學內容有充分的了解。因此,課前預習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的一個重要環節。以教學《將相和》一課為例。在講課前幾天,我就布置預習作業,要求學生自由結組,搜集各種有關的歷史資料、人物傳說、故事等等。這種預習作業開放性強,而且有目的,學生之間有合作也有分工,參與熱情很高,搜集到的資料,也讓我大開眼界,有書籍、雜志、報紙、網上下載的資料,甚至還有個學生拿來了一盤《將相和》的京劇錄像帶。由于準備充分,資料豐富,所以上課時,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變過去老師講學生聽為大家共同參與,相互交流,相互補充,課堂氣氛十分熱烈,學生思維活躍,發言積極主動。在理解課文內容,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又鍛煉了學生多種語文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創設一種教學情境一種氛圍,讓學生自己主動積極地投入到相應的學習內容上來,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如:“摩擦起電”的知識,教師掀起學生不用任何東西把火箭模型掛在黑板上。當學生感到無從下手時,教師只要在火箭上擦幾下,火箭就掛在黑板上了。又如“磁鐵”知識中做一個“無鉤釣魚”的演示等,這些現象使學生迷惑不解,引發出一連串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恰恰都是指向相應的教學中心,這不但激發了學生潛在的學習情感,而且促使學生把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相應的學習內容上來,這樣的投入是主動積極的。
現在的課堂是每一個學生的課堂,學困生不再游離于課堂之外,參與到了課堂之中,這便是課前分層設計預習內容帶來的改變。在設置《將相和》一課的課前預習時,我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分設了三個層次預習任務:A.自學課文字詞,找出不認識的字,不清楚的詞,了解它們的意思;查閱資料,了解作者寫這篇文章的背景,與一些相關的簡單介紹;B.在識記生字詞的基礎上,正確、流利地讀熟課文,使用符號等標注在書上,寫下自己的心得與感想;C.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讀熟課文,給文章分段,梳理脈絡,概括出每一大段的段意,并總結出全文的主要內容,具體寫法,思想感情。要把對全文的想法寫出來,并由此聯想,想一些與本篇課文相關的內容,作為補充,記在書上。這樣的分層設置預習目標,使優良中等不同層次的學生跳一跳能夠得著桃子吃。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人。而長期以來傳統的教學模式,使人們產生一種錯覺,認為提問是老師的 “專利”,要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教師就要把提問這個“專利”讓給學生,根據學習語文的特點,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學會 “質疑”。仍以《將相和》一課的教學為例。在指導學生預習時,我讓學生從觀察課本插圖入手引導學生看圖質疑,初步切入了解文本內容。提出了三個問題:課文總共安排了幾幅插圖?每幅插圖畫面上表現的是這一段中哪一小節的內容?結合課文內容說說藺相如和秦王性格特征是什么?在課堂上,我沒有像過去那樣從開頭講到最后,以學生預習的問題為切入點,從課文插圖入手,有趣的插圖,引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學生們根據自己學習的需求,提出問題。老師則對學生的質疑積極性給予肯定和獎賞,以保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并把學生提出的問題經過梳理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看到自己提出的問題引起老師的重視,成為全班研究的對象,其質疑及探索的積極性就更高了,也就很自然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嘗試讓學生參與板書設計,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濃,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我在講授《詹天佑》一課時,在課前預習時,我引導學生理解詹天佑在開鑿居庸關和八達嶺隧道的方法時,讓學生在認真閱讀課文地基礎上,根據課文中的描述和自己的理解,用畫圖的方式把兩種開鑿的方法表示出來,并負責寫出設計方法的講解稿。學生的積極性一下子調動起來了。課前,學生畫出的圖紙不僅認真,畫的清楚。課上講解時還特別注意了在圖上把居庸關和八達嶺通過畫一畫、講一講。學生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加敬佩詹天佑在筑路過程中表現出勇于創新的精神。讓學生參與板書設計與板演,發揮了學生的主題作用,培養了學生認真讀書的習慣,學到了學習方法,提高了閱讀能力。
葉圣陶先生所說:“學生通過預習,自己閱讀課文,得到理解,當討論的時候,見到自己的理解與討論的結果相吻合,就有了成功的快感;或者看到自己的理解與討論結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長的思索;并且預習的時候絕不會沒有困惑,困惑而無法解決,到討論的時候就集中了追求理解的注意力。”總之,預習是課前教學的前奏,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預習的要求要緊扣課文的重點,無論采用那些方法指導學生預習,最終的目標都是為了更有效地進行語文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