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沂源縣南魯山鎮中心小學)
新課改指出,包括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基礎教育的主要任務不能只停留在給學生教授知識的層面上,而更應著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主性和參與性,并且使學生能夠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從而使其能夠學會學習且具有終身學習的愿望以及能力。特別是對于語文這門基礎學科來說,若能從小學低年級階段就能夠將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培養提上一個新高度,將會對學生將來的學習大有裨益。
一般而言,部分學生在進入小學高年級或中學階段的學習后,普遍會存在語文學習成績落后、寫作水平下降、閱讀和理解能力變弱等諸多問題。就其表現來說,是學生在各方面所表現的語文素養較低,究其原因,是學生尚未形成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但若在這個時候才意識到這個問題,要改善的話就比較困難了。由此可見,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基礎對于學生往后的學習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學低年級階段就要重視對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教師要從各個方面入手來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這對于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以及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語文素養都有積極的作用。
著名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語文的學習,就理解方面說,是得到一種知識,就適用方面說,是養成一種習慣。”但就目前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來說,其中還存在有諸多的問題,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問題:
1.學生沒有養成預習、聽課以及復習的好習慣。在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可以發現,小學低年級的部分學生只是帶著與語文有關的課本來上課,一旦脫離了課堂,就將課本置之不理,因此對于語文學科的課前預習與課后復習并不在意,沒有形成一定的主動性。沒有做好新課的準備活動以及課余的鞏固活動,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性自然也不會高,聽課時精神不集中,課堂學習的效率就顯而易見了。
2.學生沒有養成傾聽的好習慣。通過深入的調查研究,實際的數據統計結果顯示,小學低年級學生尚未形成良好的傾聽習慣。其中,有近30%的學生上課聽講不專心,有近50%的學生能夠認真傾聽對方的話語,卻不能都就所聽來的內容做以分析并提出相關建議或意見,還有不到10%的學生有專心收聽與學習有關的音頻等習慣。
3.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表達習慣。語文是一門語言學科,注重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通過在日常教學以及生活中的觀察發現,小學低年級學生整體的口語表達能力有待提高。大部分學生在回答問題或與人交談的時候會存在意思不明確、邏輯不清晰、語句不完整和用詞有誤差等問題,還有部分學生怯于表達。另外,由少數學生在課余有不文明表達的現象,學生在口語表達方面的不良表現需要引起相關的重視。
由上述情況看出,小學低年級學生在語文學習習慣方面存在很多問題,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學生自身的因素、學校方面的影響因素以及家庭方面的影響因素。
1.學生自身的因素。小學低年級學生是一批剛剛步入小學教育階段的學生群體,學生的身心尚處在初步的發展階段,還沒有較好的紀律意識,對周圍的一切事物都有較大的好奇心,專注力集中時間較短、自制力比較差且自我監控能力較為薄弱,要使其形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一件較為困難的事情,也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2.學校方面的影響因素。首先,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學校依然受制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單純追求學生的考試成績,從而忽略了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其次,大部分教師只關注教學的實施和進度,沒有將學生的養成教育作為教學的重點,忽視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學生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的學習習慣培養落空;最后,部分教師自身缺乏良好的傾聽習慣、口語表達水平 、書寫水平以及閱讀習慣,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師對學生語文學習習慣培養效果,也沒有為學生樹立好的榜樣,從而造成教師對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培養任務一直無法落實。
3.家庭方面的影響因素。一方面,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學生在學校教育以外缺乏有力的引導。部分家長將自己置身于學生教育體系以外的范圍,對于孩子的教育缺乏正確的認識,因而沒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意識。另一方面,家庭缺少足夠的學習氛圍。多數家長受新媒體的影響,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投入在網絡中,因而也使孩子受到了網絡的不良影響。
有上述的分析可知,小學低年級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不僅是學校的責任,也是家庭的責任。如果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雙方能達成良好的合作關系,將會大大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習慣培養的效果。探索學生語文學習習慣培養的有效途徑,充分發揮學校和家庭雙方的作用,將會有效促進學生語文學習良好習慣的養成。
要引導學生通過課前預習來初步感知和了解將要學習的新內容,并且告知學生利用工具書提前將在自己能力范圍內能夠解決的問題消滅掉,再把有疑問的地方做以標記,便可帶著明確的目標參與課堂學習。另外,要提醒學生及時復習和鞏固所學的內容,使學生知道僅靠課堂有限的時間是不夠的,要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反復的練習和記憶,這樣才能增強學習的效果。
要擁有良好的表達能力,先要具備良好的傾聽習慣。其一,家長要讓孩子明白善于傾聽是一個人良好的素質表現的道理,就是當對方在說話的時候要專心聆聽,這樣便能收獲一定的啟發或對別人的疑問產生一定的想法;其二,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精心設計問題并明確提出要求,使學生在聽完一段文字后,能夠從故事或文章中提取出相應的答案,這樣可以使學生逐漸養成善于傾聽的好習慣。
一方面,教師在語文課堂上要專門留有時間來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可以通過講述故事的方法讓學生概括主要內容,也可以利用問題讓學生用準確的詞語和完整的句子進行回答。另一方面,家長也要注重在課后培養學生正確的書寫習慣,要注意糾正孩子不良的坐姿和握筆姿勢,并耐心引導孩子規范地進行書寫。
首先,在教學過程中的閱讀要求學生能夠放聲朗讀,并要求將字音讀準確、句子讀完整、課文讀流暢;其次,教師需要通過課外的拓展閱讀來使閱讀成為學生的常規,可以利用開展讀書會等方式來豐富學生的閱讀活動;最后,家長要充分利用課外時間帶孩子去圖書館或在家里給孩子打造圖書角,以此來為孩子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
總之,小學低年級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需要從教學、傾聽習慣、表達習慣以及閱讀習慣等方面入手,并且需要學校和家庭雙方的合作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