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舞蹈學院)
黨的十八大以來,強調全社會要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生作為寶貴的人才資源,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同時也擔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作為公民的個體,大學生的禮儀行為是其思想覺悟、道德修養、精神面貌和文化教養的綜合反映,知書達理,待人以禮,是新時代大學生的基本素養。然而,當前大學生的整體素質和禮儀修養存在著與其接受的高等知識水平不相符的狀況,這對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對大學生禮儀現狀進行分析研究,進而找出大學生禮儀存在問題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教育策略,無疑有著重要的現實和理論意義。
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與發展,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大學生的禮儀修養現狀出現了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和諧的因素,很多大學生雖然接受著高等教育,卻連基礎的禮儀修養都不具備,不文明行為隨處可見,心理健康狀況堪憂、人際交往困難也成為很多大學生成長中的困擾,具體表現為:個人儀容儀表不美觀、行為舉止粗俗;對老師視而不見甚至當眾出言頂撞、課堂上遲到早退、交頭接耳、玩手機、吃東西、睡覺;宿舍衛生狀況糟糕,水電任意浪費,熄燈后不顧及他人仍高聲喧嘩、對后勤工作人員出言不遜等諸多禮儀缺失的現象,這既不符合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也有悖于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初衷。
1.社會環境的負面影響
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網絡化的發展共同推動了一個多元化時代的到來。社會的多樣化決定了社會價值觀念的多樣化態勢,以個人主義、功利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各種消極價值觀念開始蔓延,其中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對大學生的影響尤為明顯,反映在大學生身上主要表現為:誠信缺失、待人冷漠、過分追求自由、個性以及人與人之間缺乏基本的尊重和信任等,這些觀念對大學生產生的不良影響,如果不能及時地引導和規范,很容易造成其價值觀念的扭曲、禮儀行為選擇的混亂。
2.家庭禮儀教育缺位,錯失了養成教育的最佳時機
家庭是人才成長的源頭,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但近年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家長們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愿望支配下,普遍對子女的學習成績關注過多,認為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以后掙大錢才是子女成長成才的重要標準,其他方面尤其是禮儀教育意識不強。農村家庭由于經濟發展滯后,家長普遍受教育程度較低等條件限制,家庭禮儀環境基本缺失,導致很多農村的青少年進入大學后,因為缺乏必要的人際交往禮儀常識而產生自卑、不愿與人交際等問題。一些單親家庭、留守家庭、隔代家庭等特殊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兒童與正常家庭相比,在個性方面則更具有較多消極特征,如性格封閉、情緒不穩定、對人冷漠、不善交際等……在缺乏禮儀教育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大學生,更容易出現禮儀失范現象。
3.高校禮儀教育發展滯后
目前,開設禮儀課程的高校只是極少數,從課程設置來看,當前的禮儀課程還難以滿足大學生需求,內容和教學方式也有待規范。一方面,禮儀教學內容專業性不強、質量不高。大部分高校沒有統一的禮儀課程教材,甚至沒有教材,多數是按照教師自身的偏好來挑選教學內容,或借鑒、拼湊網絡上的禮儀知識進行教學設計,內容經不起推敲,缺乏嚴謹的理論和學術依據。另一方面,教學方式偏重理論知識的灌輸、缺乏實踐性,導致本身實操性很強的禮儀教學淪為純粹的知識型教學,難以達到提升大學生禮儀修養的作用。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中共中央先后頒布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等文件,這些指導性文件強調:開展必要的禮儀、禮節、禮貌活動,對規范人們的言行舉止,有著重要的作用;要引領大學生自覺遵守“明禮誠信、團結友善”的道德規范,并把明禮教育作為對大學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要認真研究和繼承那些在我國歷史發展中長期形成的優良道德思想和行為準則,賦予新的時代內容。因而,研究禮儀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禮儀教育促進大學生和諧人格的形成
禮儀規范作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大學生和諧人格的構建和發展起著重要作用。遵循相關的禮儀規范,有利于規范日常行為,塑造積極向上的自我形象,從容面對困難和挫折,保持樂觀向上的積極心態。
2.禮儀教育有助于大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孟德斯鳩曾說:“禮貌使有禮貌的人喜悅,也使那些受人禮貌招待的人喜悅。”禮儀是人際關系的樞紐,大學生只有通過得體的禮儀才能表現出對他人的尊重并進一步贏得別人的尊重、溝通彼此之間的感情,進而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這對其自身的成長和發展都格外重要。
3.禮儀教育幫助大學生在就業競爭中取得優勢。
大學生在面試現場和職場中的禮儀表現,越來越被用人單位所重視,并成為考量大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標準之一。事實證明,在日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那些儀表端莊、談吐得體、舉止大方的畢業生更容易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禮儀修養越來越成為大學生將來立足于社會的必備軟實力。
要培養符合時代要求、具有綜合修養的高素質人才,大學生禮儀教育應更貼近時代,更具有現實性、前沿性和針對性,可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索。
1.完善高校學生禮儀教育體系
首先,建立科學的禮儀課程體系。合理的課程安排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基礎性保證。針對大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對低年級的學生可安排禮儀基本行為規范教育;較高年級的學生安排禮儀相關文化背景、理論淵源、價值觀念的學習;對畢業生則進行針對性的求職禮儀教育。同時,還可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實際需求,分別開展專業必修課程及選修課程。以北京舞蹈學院為例,學校于2014年9月先是開設了《大學生禮儀》選修課,后又增加了《職業規劃之大學生求職面試禮儀》必修課。四年來一半以上的在校大學生都接受了較為系統的禮儀教育。日常學習和工作中,學校也將禮儀教育貫穿其中。比如,赴國外學習交流的大學生臨行前必須要經過嚴格的禮儀教育、校內大小型活動的學生志愿者須經過禮儀培訓才可上崗、大型慶典儀式前進行全校性的禮儀教育等。禮儀課程的開設和禮儀活動的開展深受大學生特別是有求職需求的畢業生的歡迎,通過禮儀教育,北京舞蹈學院的大學生從外在形象到內在思想都有顯著變化,人文素養有了質的提升。
其次,規范大學生禮儀教材,各高校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編創禮儀教材,規范禮儀教學內容,提升禮儀教學質量。
再次,教學內容注意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傳統禮儀與現代禮儀相結合,既讓大學生學習到必備的現代禮儀規范,又能在教學中起到繼承、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作用。中華傳統禮儀中的“敬人”“禮尚往來”等原則在現代人際交往中仍然普遍適用,高校禮儀教育不應全盤西化,不顧及中西方文化背景和人文土壤的差異,只教授大學生西方禮儀,而漠視或丟棄我國傳統禮儀精髓。
最后,遵循禮儀學科教學規律,注重實踐教學。“行勝于言”,禮儀學科的特征之一就是實踐性、實操性。實際教學中,禮儀文化的學習應與禮儀行為訓練相結合,遵循貼近生活實際的原則,選取學生感興趣的儀表儀態禮儀、社交禮儀、求職禮儀等相關內容進行實景模擬,讓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在掌握禮儀標準的基礎上熟練運用,在身臨其境中提升認識、加深感受,從而規范自身行為。
2.完善高校學生禮儀行為管理制度
首先,制定明確的大學生禮儀規范。沒有具體規定,大學生就缺乏明確的行為指導,規章制度的約束作用就會大打折扣。明確大學生禮儀規范制度,才能使大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有章可循,保障禮儀教育取得實效。
其次,將大學生日常禮儀行為表現納入操守評比中。根據大學生的實際禮儀表現進行打分,并將其作為個人評獎評優的參考依據。這樣既能對大學生的日常行為進行約束、監督,也能對其提升自身禮儀修養起到激勵作用。
最后,采取相關監督管理措施,如成立校園文明督察隊等形式,加強對大學生校園不文明行為的監督和勸導,使管理制度能夠真正起到約束和激勵作用,促使大學生不斷規范自身行為,逐漸養成良好的禮儀習慣。
3.開展大學生廣泛參與的禮儀實踐活動
禮儀活動歸根到底是一項實踐性活動,禮儀的成效也要在實踐中才能得到檢驗。廣泛參加各種情景化、體驗式的實踐活動,是推動大學生的禮儀認知和規范大學生禮儀行為的有效手段,比如,開展“文明禮儀進社區”主題活動,支持鼓勵禮儀志愿者走進校園周邊社區進行禮儀宣傳、勸導活動;充分利用校園媒體、網絡,對禮儀模范人物進行宣傳和表彰,激發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禮儀的熱情;加大對高校禮儀實踐活動的資金支持等,開展豐富多彩的禮儀活動,在為大學生提供實踐平臺的同時可充分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有效提高大學生的禮儀素質和修養。
4.大學生禮儀教育應與教師禮儀道德建設同步并行
教育者自我要求應該更高,受教育者受教師道德的示范影響和教育。因此,教師在禮儀修養方面應是先行者、示范者。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是學生在校期間最直接的教育者,是學生學習模仿的對象,學生的模仿性、“向師性”很強,老師的儀表、言行成了學生模仿的直接素材,其言行舉止時時刻刻都在影響著學生,給學生以生動的禮儀示范教育,這也是隱形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
5.營造良好的校園禮儀氛圍
校園文化是涵養大學生氣質和修養的潛在、長久的教化方式,對大學生禮儀習慣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多年來,北京舞蹈學院各院系堅持在新生教育中推行“拜師禮”,在每門專業課結業時舉行“謝師禮”,一拜一謝兩個首尾呼應的莊嚴儀式,把師生之情誼進一步升華、凝練。此外,還可以通過開學典禮、畢業典禮等獨具校園特色的禮儀儀式的熏陶,有效提升大學生的情感認同、激發大學生的情感共鳴。此外,借助廣播、報紙、宣傳欄、網絡等信息資源有效發揮校園傳播平臺的禮儀傳播功能,比如利用校內廣播、電視播放一些禮儀專家的禮儀專題講座、在校園報紙開辟專欄刊載名人修身處世的軼事或典型禮儀案例等。
大學生禮儀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一個完整、高效的教育平臺,而最終實現高校禮儀教育與道德教育相結合、禮儀教學與技能訓練相結合、禮儀養成與知識傳授相結合、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目標,則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和學生個人共同長期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