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艷艷
(江蘇省灌南縣新安鎮中心小學)
實驗教學法在小學數學課堂上的應用,能夠有效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給學生動作手動實踐的機會,實現“教學做合一”,讓學生邊做、邊學,邊思考、變應用,從而實現對數學知識的正確理解和高效記憶,在數學實驗中實現數學思維能力的有效發展。具體來說,借助實驗教學在小學數學課堂上的有效應用,數學教師可以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知識應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集體互動能力,能夠幫助學生實現高效學習。
在傳統的數學課堂上,數學教師多是要求學生在課堂上“正襟危坐”,不能開小差,不能由小動作,所以很難實現動手與動腦的有機結合,這實際上會限制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有效培養。實驗教學的一大優勢教師實現了學生學習角色的有效翻轉,學生不再只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開始嘗試在親身實踐中反思知識與加強應用,所以可以促進學生實現動手與動腦的有機結合,有效提升了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主動性,增強了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例如,在“認識三角形”的教學中,數學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提前準備若干跟牙簽、火柴棒或小木棍,然后在課堂上利用不同長度或相同長度的木棒分別搭配出不同的三角形,并且通過對每個木棒長度的測量,親自驗證“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等知識點。如此一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會更加主動,并積極融入個人的思考和直觀體驗,有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實現了動手能力與動腦能力的同步培養,可以幫助學生加快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
在數學課堂上,有部分學生的學習成績不理想,學習效率比較低,及其原因,與學生的學習興趣缺失有很大的關系。尤其是對于小學生而言,個人的學習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個人興趣與情感的影響,有的學生對自己不敢興趣的知識缺乏主動學習的意識,課堂聽講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最終影響了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借助數學實驗的開展,則可以有效活躍數學課堂的教學氛圍,將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有效集中到教學項目上,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這對于小學生學會數學也是意義重大。例如,在“圓的周長”的教學中,數學教師可以讓學生做“圓的周長”的測量的趣味實驗,如在測量一個瓶蓋的周長時,如果有軟尺,可以用軟尺直接策略,如果沒有軟尺,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用線纏繞一圈,然后剪斷,最后測量線的長度,最后還可以讓學生反思,該策略方法是否可以用在不規則圖形的周長測量上,如學校操場、橢圓形玩具的周長等……在這樣的實驗教學情境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會得到充分的激發,讓學生帶著興趣學好數學。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必須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但是由于小學生的數學基礎相對薄弱,自主學習意識不強,所以在學習過程中離不開教師的有效引導和幫助。通過實驗教學活動的開展,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在數學學習上的主體意識,促進學生實現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的積極轉變。例如,在“長方體的特征”的教學中,如果教師一味開展理論知識的灌輸,或者讓學生對相關知識點進行機械記憶,很難實現理想的教學效果,這時數學教師可以導入“自制長方體”的實驗項目,讓學生利用自己提前準備好的素材制作長方體,并在制作過程中反思為什么成功、為什么失敗,必要時教師可以進行適當的點撥和引導,然后學生就很容易理解長方體的主要特征了,也便于對相關知識點進行記憶。“自制長方體”的實驗項目,教師真正做大了有效放權,學生成了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所以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夠得到很好的培養和發展。
總之,實驗教學在小學數學課堂上的有效應用,對提高數學教學質量、提高學生數學素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數學教師應當結合教材內容,加強對于現實生活中實驗教學素材的搜集、整理、開發與建設,積極策劃和實施實驗教學,使實驗教學成為小學數學課堂上的教學常態,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讓學生在實驗操作中收獲知識與情感,實現數學思維能力的有效培養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秋妍.數學實驗:促進小學生數學學習思維的有效方法[J].科學大眾,2016,(12).
[2]郭淑香.五年制小學數學實驗教材的試教報告[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1991,(04).
[3]梁培斌.數學實驗賦予兒童“量感”以生長的力量[J].江蘇教育研究,2017,(Z4).
[4]儲冬生.數學實驗:內涵詮釋與實踐探索[J].教育研究與評論,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