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機關幼兒園)
幼兒園教育環境創設是否科學適宜直接影響到幼兒智力和個性開發、情緒情感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等,是幼兒園教育活動過程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幼兒園教育環境創設是否具有有效性和教育性,取決于教育環境創設的途徑。因此,從民俗文化、主題活動、家長資源等三個方面,簡述幼兒園教育環境創設的途徑問題,以便更好地發揮幼兒園環境的隱形教育作用。
幼兒園 教育環境 途徑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3-6歲兒童學習和發展指南》中都強調給幼兒創設一個豐富多彩的、多層次的、具有選擇性的、自由的、開放的環境,使孩子通過用自己的方式在與環境主動積極的相互作用中獲得發展,將環境的教育價值擺在了顯要位置。
這里所說的幼兒園教育環境創設的途徑是指為了實現幼兒園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給幼兒提供豐富多彩的、更具有教育價值的教育環境所接觸的平臺、條件和具體渠道。
民俗文化是溝通廣大民眾物質和精神生活的載體,世代相習和傳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現象,包括民俗節日文化、工藝文化、飲食文化、戲曲文化、裝飾文化、繪畫文化、音樂文化、歌舞文化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民俗傳統文化。幼兒園作為基礎教育的基礎,有作為孩子的啟蒙教育階段,承載著傳承和發展民族文化的重要任務和使命。因此,利用民俗文化因素創設幼兒園教育環境是進行幼兒教學活動的重要途徑和形式。讓幼兒在充滿民俗風情的園所環境和班級環境中,盡情主動參與、探索與創造,加深對各個民俗文化的理解和喜愛,達到增強幼兒的民族情懷,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和傳承和發展民俗文化的教學目的。因此,在幼兒園教育環境創設中,我園非常重視民俗文化因素在環境創設中的有效利用和與時俱進的時代特征,在環境創設不斷引入和滲透當代文化新理念和因素之外還充分尊重民族傳統文化、民俗文化因素和少數民族文化特色因素等,環境創設中突出各種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和相互滲透,豐富了幼兒園教育環境創設的內容,充分發揮了幼兒教育環境的教育性和全面性。例如,在班級墻面環境創設、主題活動墻面設計、區域活動設置、家園共育欄布置等各方面的環境創設中都滲透和突出了民俗文化因素,從班級的從外到內充分體現了民族特色和班級環境創設的個性化,起到了傳承和發展少數民族文化的作用。
幼兒園班級主題墻創設,是幼兒進行交流的載體,是引發幼兒與他人討論和交往的平臺。創設班級主題墻取決于活動主題的確定,活動主題是班級整個主題墻創設的關鍵,主題活動是根據教師全面觀察和審視幼兒的近期發展目標及其與教學活動、幼兒生活和幼兒園所文化而確定的,反應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理念和教育智慧。《21世紀議程》中強調:“環境教育要重新定向,以適應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我們一定要把幼兒園教育環境創設與幼兒園主題教育活動相結合,就是說圍繞主題,教師和幼兒可以用自己的語言、作品、收集的資料、布置的過程、合作的體驗等多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想法,讓幼兒在師生一起創設主題教育環境的過程中、在對環境創設的討論中、與環境的相互互動中、與成人以及同伴的真實溝通與交往中,逐漸了解人際交往的規范和技巧,進而逐步適應社會生活,這樣才能更有效的發揮幼兒園環境創設的重要教育價值。例如我園在主題活動主題的時候確定要根據季節、節日、幼兒日常生活、突發事件等內容,分別設置了主題合作畫墻、主題知識墻、主題節日墻、幼兒作品展示墻、家園共育欄等五大主題墻,教師科學合理的布置每一個班級主題墻,主題墻創設中突出幼兒主體地位、參與性和互動性,并且顯示出主題活動的整合性、系統性和教育性,真正發揮班級主題墻的教育作用。
環境創設本質上說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是一個師幼互動、同伴互動和家園互動的過程。幼兒園開展的每一項活動都離不開家長的理解和支持,也離不開家長充滿熱情的參與其中。例如,請家長配合保留廢舊材料,因為我們提倡低成本、高效率的環境創設;然后教師利用班級內的校信通、微信群、QQ群等,可以上傳很多有關廢舊材料用途的圖片及制作過程,家長可以利用家中已有的材料和幼兒一起動手制作,這本身對培養幼兒與家長之間的親子關系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并且家長提供的材料支持,將會對班級環境創設有效開展提供很好的條件。并且還請家長進入班級,參觀環境創設,看一看,和自己的孩子聊一聊,哪個是自己孩子做的,等等,讓幼兒更自信。同時,家長看到自己提供的材料被派上用場,也激發了他們更積極主動的行為,也讓家長看到了幼兒的發展與進步。有了家長朋友的積極參與,環境創設內容才更為豐富多彩,才能更好發揮教育環境創設的有效性和教育性價值,才共同促進幼兒的全面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鐘志蘭.淺談幼兒園環境創設的有效性[J].創新教育,2014,(04):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