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肅省臨夏市建國小學)
在小學數學中,枯燥的數學知識和教師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適當的利用多媒體優勢進行輔助教學,不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更好的突破重、難點,提高了學習效率,使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最優化。
小學數學教學 多媒體 輔助作用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最好的學習動機是學生對所學知識本身的內部興趣”,要達到最優的教學效果,就得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有了興趣才能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數學來源于生活,運用于生活,可往往在教學時,如果只運用傳統的教學手段,教師難教,學生難理解,不能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這就使得教師要適時地把多媒體引入到教學中。例如,在教學《分數大小的比較》時,我利用多媒體課件把學生帶到動畫《西游記》中,當屏幕上出現豬八戒嚷嚷著要吃西瓜的1/4而不吃1/2,猴哥罵八戒是呆子時,我中止了畫面。這時教師提問:你知道猴哥罵八戒的原因嗎?學生回答不知道,此刻,教師課件出示西瓜的1/4和1/2,,從直觀的畫面中讓學生知道了吃1/4比吃1/2要少,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新知識的學習中,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掌握了分數的大小的方法,也解決了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數學,對學生來說是一門枯燥的學科,教師在教學中,只有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小學生比較好動,注意力在某一件事物上集中的時間比較短,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如果利用多媒體來進行輔助教學,利用多媒體中的圖、文、聲、像等多種信息呈現,小學生一定會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理,而這種好奇心理一旦發展成為學生的認知興趣,學生將會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因為多媒體教學直觀、形象能夠直接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起學生的知識的渴望。例如,在教學《平移和旋轉》時,通過課件展現生活中的一些場景:工作中的電風扇、賓館的旋轉門、打開或關閉推拉窗、拉開抽屜、行駛中的汽車輪胎,讓學生結合畫面提供的信息分類,在分類過程中清楚的描述了平移和旋轉。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采用“滿堂灌”,沒有發揮出學生的主動性,學生處于被動和受教育的客體地位,如果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教師更多的處于協助者和合作者的地位,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幫助學生行使主人的權利,與學生一起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比如,在教學《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時,為了使學生知道三角形的三邊之間有什么關系,學生自己動手圍三角形,同時提問:為什么能圍成或不能圍成三角形,什么情況下能圍成,什么情況下不能圍成,通過學生的參與和課件的演示,學生得出結論:當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是能圍成一個三角形,抽象的數學知識就這樣生動的展現在學生的面前,學生思維活躍,參與效果好,輕松的完成教學任務。
小學生遇到重、難點時往往不容易解決,作為一名數學教師,關鍵是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形成過程,利用多媒體教學,對于教學上的重、難點,通過課件演示,教師再進行講解,有利于突出教學上的重點,突破教學上的難點,加深理解,從而達到其它教學手段達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學《連加》時對于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連加”就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因為它是一個連續的口算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連動的多媒體課件,邊展示課件邊引導學生觀察:草地上有7只小雞,先跑來2只,有跑來1只,引導學生說一說是什么意思,并理解“7+2+1”的意義和計算順序,最后通過學生的探究得出計算方法。學生在探究時,學生可能先加前面兩個數,在同第三個數相;也可以先加后面的兩個數,再同第一個數相加,都可以,只要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理解“連加”的意義就行。可見,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學得愉快,教師教得省力,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傳統的練習課教學,依靠的是黑板、課本、卷子,長時間這樣的練習形式,學生就會表現出厭倦的情緒,這時如果用多媒體練習課件的圖、文、聲、像并茂來發揮其優勢,它能使練習環節輕松、愉快,能使學生在練習過程中始終保持興奮、上進的狀態,使他們感覺到學習數學使一件在玩中學的事情。另外,多媒體練習課件還節省了抄題時間,可以使學生在同一時間內能接觸到更多生活情趣的練習題,且能及時反饋學生的答題情況,更能將學生的想法直觀的顯示出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省去了抄題和擦黑板的時間,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向學生提供了大量的習題,增大練習容量,達到了練習目的。
參考文獻:
[1]秦繼偉.有關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學反饋的重要性[J].課程教育研究,20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