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肅省永昌縣新城子中學)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推進,越來越重視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的培養,促進了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不斷提升,但是在實際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重道德教育、輕視法治教育的問題,對此還應采取合理的措施,改變目前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現狀,使得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協調發展,提升學生道德素養以及法治素養,規范學生的行為,減少青少年發生違法犯罪行為的幾率,促進學生健康的成長。
道德以及法治都具有約束人的行為作用,但是在約束手段上存在一定的差異。道德教育主要是通過灌輸正確思想,采用勸導以及建議等方式,使人自覺遵循規則,這種方式影響較為深遠持久,但是人的思想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而發生改變,進而做出一些違法犯罪的行為,此時就無法發揮道德教育的作用,需要法治手段來解決。而法治是帶有強制性的,要求人們必須遵循一定的法律法規,否則就要受到懲罰,法治主要是針對已經超越道德界限的人,所以如果僅僅違反道德,就無法發揮法治的作用,仍然需要道德進行約束。由此可見,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具有各自的優缺點,而且二者具有互補性,所以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有必要加強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有效整合,在加強道德教育的同時,還需要做好法治教育,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法治教育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法律意識,掌握相應的法律知識,使學生能夠做到遵紀守法,禁止出現違法犯罪行為。道德教育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正確道德思想觀念,強化學生的道德信念以及道德行為,提升學生的道德素質。通過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要讓學生堅守法律防線,在此基礎之上,不斷提升學生思想道德素養,未來成為一個品德高尚、遵紀守法的好公民。所以在具體學習過程中,一定要使得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充分融合,雖然不需要學生掌握許多專業性法律知識,但是必須讓學生具備較強法律意識,懂得遵紀守法的重要性,不觸碰法律底線,而法治教育的開展,必須在道德教育的基礎之上,在開展道德教育過程中,應讓學生具備最基本的道德素養,并且有更高的道德追求,進而實現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有效作用。
(1)加強體驗學習
在道德與法治教育過程中,學生親身體驗比傳統的說教更易于學生學習和接受,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規范學生行為。所以,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創設體驗式教學情境,讓學生扮演教學情境中的角色,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做出相應行為,之后教師從道德和法律兩個層面,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評價,學生再根據教師的評價,糾正自己錯誤的行為。與此同時,體驗性學習更加的生動、有趣,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初中思想政治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誠實守信》這一課時,教師模擬盲人過馬路的情境,讓學生蒙上眼睛過馬路,通過這個活動,學生有很多的感悟,讓學生了解人與人之間要相互信任,而且要相互幫助,這樣既加強了學生的道德素養,同時還強化了民法中的誠實守信的原則。
(2)加強觀察學習
觀察學習主要通過觀察和學習他人行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所以,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過程中,教師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道德環境與法治環境,學生在這種環境下生活和成長,會影響學生的道德觀念以及法治觀念的形成,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提升學生的法治素養。在道德教育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樹立榜樣人物,可以從身邊中尋找人或事,如在班級中樹立道德模仿,也可以從傳統道德模范中選擇,如雷鋒精神,還可以從電視以及文學中的藝術形象選擇,如助人為樂模范林秀貞,在樹立榜樣時,應注意在興趣以及愛好等方面,應貼近學生。與此同時,在法治教育過程中,應從學校、家庭以及社會三個方面,為學生營造法治氛圍,在學校,教師應引導學生遵守班規,在家庭中,學生父母應制定家規,在社會上,應宣傳一些遵紀守法的實例,讓學生進行觀察和學習。
(1)發揮理論教育作用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過程中,應向學生灌輸理論教育,讓學生掌握正確的理論觀點,才能促進學生態度形成和轉變,最終體現在行為上。而如何向學生灌輸思想是教師應該思考的重點問題。在實際灌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向學生灌輸理論知識的同時,還應加強情感以及信念的灌輸,否則就會使得理論灌輸失去價值。在道德與法治教育工作中,應保證師生之間交流的平等性,而不是一味地灌輸,而學生被動的接受,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得師生之間的交流是雙向的,所以教師可以改善傳統的教學方式,應采用有趣的教學方式,啟發學生以及引導學生。同時教師還可以根據的學生的身心需求,確定合理的理論教育內容,以滿足學生的認知。
(2)發揮情感教育作用
情感教育在態度形成和轉變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過程中,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對于學生能否接受教師的觀念具有很大的影響,所以首先教師應塑造情感人格,具體包括教育理念、教育風格以及教育價值觀等等,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信念以及信仰,這是指導人行為活動一種重要的精神力量,教師有了精神力量,才能好好工作、熱愛工作。同時,教師還應具備愛的能力,這種愛只求付出,不求回報,能夠走入學生內心世界,產生持久的愛。其次教師應加強情感投入,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應帶有情感色彩,能夠引導學生共鳴,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以此提高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有效性。
(1)引導學生形成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主要是指學生對自我認知與實際情況不符,這樣容易引起學生的認知失調。所以教師應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概念,正確地認識自己,避免自我概念與實際形成較大的偏差。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與此同時,還有利于學生自我概念的形成。例如,教師舉辦“法律小知識的普及”活動,這個活動讓一個組織能力較強的學生負責,但是由于這名學生不自信,認為沒有能力能夠組織這個活動,此時教師鼓勵學生“你一定能行!老師相信你可以!”通過教師鼓勵,學生很好地完成了活動組織,通過這個活動,就讓學生改變了自我概念,了解自己具有較強的組織能力。
(2)滿足學生尊重需求
實際上,初中學生具有較強的自尊心,但是一些教師認為學生年齡還小,不懂得什么是尊重,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應尊重學生的需求,滿足學生自尊心,只有充分尊重學生的需求,才能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
總之,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作為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應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加強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的有效整合,提高學生的道德意識以及法律意識,降低青少年犯罪的幾率,促進學生成為一個遵紀守法的社會主義未來建設者,為我國社會的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