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州市第十七中學)
初中物理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學習理念。科學探究過程貫穿著初中物理課程的始終。如何在短暫的45分鐘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是每一個物理教師必須思考慮的問題。我認為教學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門藝術,45分鐘內是否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完全取決于教師是否抓住了教學的根本——學生、課堂。
備課如備戰,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備課對提高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水平有決定性的作用。我認為物理備課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知己知彼,方可百戰不殆。了解學生是上好一節課的關鍵。首先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確定一節課的難度起點。在初二學習密度知識時,在比較兩種物質密度大小時會利用體積一定時,密度與質量成正比,質量一定是密度與體積是成反比來解決問題。正比例函數在七年級下學期就已經學習,學生對此理解并不難,但反比例函數學生要到九年級才學習,在此利用這個知識點解決物理問題時大部分學生就出現了困難,我在不了解學生數學知識進度的情況下,我直接引入知識解決物理問題,學習效果非常不好。學生做題和解決問題時,這方面總是出錯。在找學生出差錯原因的過程中發現學生在小學六年級數學接觸過正比例和反比例,但只是較簡單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我降低難度,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重新構建知識體系達到了最初的目的。由此可見,在以后的教學中刻意的了解一下學生的數學知識基礎,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更容易接受知識。
學生學習完一節新的知識點后,重要的是能夠應用和解決問題。他們最早面對的問題就是課后練習題,以及當晚的家庭做業。如果能夠順利解決問題,題目大部分都會做的話,他會對這門學科產生很大的興趣和自信,有些知識點會主動的去接受和理解。反之,興趣和自信受到打擊,會產生排斥心理。尤其是物理學科一旦有了排斥和畏懼,老感覺自己不會不懂,就會進入一個惡性的循環,最后真正地進入課也聽不懂、題也不會做的學困生行列。如何讓學生邁過這個坎,我認為對課后的習題,以及課后的練習要認真扎實的備。對于典型題,常考題,中等難度題等應給予解題思路和方法上的引導。課后的習題講解時要注意適當地擴展,同種類型題多備幾種變式,讓學生了解題型變化規律,以不變應萬變。你所有的課程實施的目的都是要學生掌握和吸收,丟掉這個主體,一切都是空談。
初中物理概念、規律較多,而且有些比較抽象,學生一時難于理解,就容易產生厭學心理。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用多種教學方法,生動有趣地組織教學。豐富、有趣、新穎、別致的教學內容能使學生產生新鮮感,引出好奇心,激起同學們的濃厚興趣,他們就會愿意學,喜歡鉆,自主地探索知識奧妙,愉快地尋求知識歸宿,從而喚起更高的求知欲,這對于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規律的掌握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學生在某一門功課上產生厭學情緒,在一定程度上與該門功課執教者的教學風格、教學藝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那么,我們為人師者如何在自己的課堂上把握并應用一些獨特的教學藝術,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呢?
書本畢竟是在有限的紙張上寫無限的知識,更不可能在有限的紙張上舉無限的事例。所以在講解上,注意抓住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和有限的理解能力,利用簡單易取的器材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知識。這樣做,便可使原本比較枯燥抽象的授課內容變得生動有趣、形象逼真,產生很強的感召力,使課堂氣氛活躍,知識信息傳遞輕松愉快。
初中的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盛,實驗對他們有很強的吸引力,在實驗過程中,同學們既得動手,又得動腦,不僅要想是什么?還要想為什么,特別是實驗設計,更能激發同學們的興趣。對于物理教師來講,除學生實驗必須全部做以外,還應想方設法自制教具,改造實驗,把演示實驗盡可能多地變成學生實驗,讓學生動手的機會多一些,使其手之所演,目之所視,耳之所聽,鼻之所嗅,心之所想融為一體。所以,在教具和學具上,可以不必滿足于實驗室的設備,由教師和學生動手制作一些簡單的教具和學具。如在學習“弦樂器的音調與弦的長短有何關系”時,為了使學生得到切身體會,我在課堂上讓學生拿出刻度尺自己做實驗,把刻度尺用手壓在桌面上,讓刻度尺的一端露出桌面并用手彈撥,注意聽發出的聲音,從而分析弦樂器的音調與弦的長短的關系。這個小實驗使同學們的積極性大大提高,既動手又動腦,還讓學生體會到發現知識、駕馭知識的快樂,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這是比任何東西都更強有力的一種激發求知欲的刺激物。
教師的語言要準確規范。語法混亂、言不及意,將嚴重影響知識的傳遞以至影響教學。教師的語言要飽含激情。在語言中飽含對學生真誠的期望、對物理教學的熱愛和對知識精辟的見解,才能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教學語言語速快慢、聲音高低應恰到好處。語速太快,學生反應不過來;語速太慢,學生又提不起精神。聲音太高,神經容易疲勞;聲音太低,學生注意力難以保持。因此,課堂教學中語言應快慢適中,高低適宜。
語言形象準確,物理研究對象就會更加形象逼真;語言幽默、有趣,能使同學們歡暢樂學;語言生動、簡練,會讓人生智開竅。所以教學語言盡量做到生動、形象、幽默、準確、親切、清晰、簡練、有趣。這不但引起了同學們興趣,還加深了學生的記憶。教學語言的藝術性,應當從教學實際出發,取得最佳效果。對于物理來說:教學語言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
一節課興高采烈地結束了,效果如何?相信是每一位教師課后都會思考的問題。對于每一位學生理解能力的差異、學科基礎的差異、課堂投入狀態的差異等等因素都會造成不一樣的結果。如何反饋課堂效果我認為有選擇性的提問至關重要。要選擇那個學生要下功夫對于不同難度的問題要選擇不同類型的學生,對于學困生要出基礎的問題,并循序漸進地引導。比如,在學習歐姆定律時所涉及到的兩個實驗,由歐姆定律的內容到電路圖,由各元件的作用到滑動變阻器在兩個實驗中的作用,分層次的提出問題。掌握不同層次的學生對知識點掌握程度,有針對性的發現問題并及時解決問題。
總之,一節成功的課,一個合格的教師,衡量的唯一標準就是是否抓住了教學的根本——學生、課堂。教學藝術、教學風格的形成依賴于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對學生高度的責任心,依賴于教師雄厚的知識基礎、豐富的實踐經驗以及個人性格情操的陶冶,等等。這是一個還有待于深入探索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