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濤


摘要目的:探討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的效果。方法:收治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10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對照組采用傳統藥物及運動治療,試驗組采用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所有患者治療后VAS評分低于治療前,且試驗組治療后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所有患者治療后AKS評分高于治療前,且試驗組治療后的AKS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的效果顯著。
關鍵詞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膝關節骨關節炎;臨床價值
資料與方法
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100例(120膝1,按照隨機數表法將患者分為兩組,其中試驗組男23例(27膝),女27例(33膝),年齡66~84歲,平均(72.7±5.21歲,病程4~78個月,平均(39.3±13.5)月,均實施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對照組男25例(29膝),女25(31膝)例,年齡65~79歲,平均(73.3±4.8)歲,病程5~88個月,平均(38.4±15.3)月,均實施傳統藥物及運動治療。所有患者均行走不利伴有膝蓋酸痛,經x線診斷為膝關節骨關節炎;排除骨折、骨腫瘤及手術禁忌證患者。兩組患者性別、膝蓋數等資料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方法:術前對患者進行相關膝關節骨關節炎疾病的健康教育,然后對照組患者進行雙醋瑞因膠囊(40 mg/d)口服治療,并同時實施針對性的肌肉、關節康復訓練。試驗組患者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術前進行硬膜外麻醉,取仰臥位,然后于膝關節前正中切一個大小約15cm的口子,依次切開組織、關節囊,暴露關節腔,接下來依次除去交叉韌帶、髕下脂肪墊以及骨贅。然后根據患者病情進行校正關節、髕骨修正等操作。之后沖洗關節腔,安裝人工將假體,骨水泥固定,清洗溢出骨水泥、加壓固化、沖洗關節腔,然后縫合關節囊、放置引流管于傷口下方,逐層縫合切口,術后2d內連續服用抗生素,防止感染,術后1周進行適當的康復訓練,促進膝功能恢復。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根據數字模擬評分法(VAS)對患者膝蓋疼痛進行評分。其中無痛為0分;出現輕微疼痛,但可以忍受為1~3分;患者疼痛、睡眠不好,但可以忍受為4~6分;患者出現強烈疼痛、難以忍受、食欲不振、影響睡眠為7~10分。采用美國膝關節協會評分(AKS)對患者膝評分以及功能評分。其中膝評分:不痛為50分;偶爾感覺輕微疼痛為45分,僅上樓出現輕微疼痛為40分,上樓和走路均出現疼痛為30分,偶爾疼痛厲害為20分,經常疼痛厲害為10分,疼得須服藥才能緩解為0分;功能評分:行走不受限為50分,行走超過1 km為40分,行走距離低于500 m為30分,行走5~10 m為20分,無法室外活動為10分,無法行走為0分。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率(%)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VAS評分比較: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VAS評分,我們發現所有患者治療后VAS評分低于治療前,且試驗組治療后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KS評分比較: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KS評分,我們發現所有患者治療后AKS評分高于治療前,且試驗組治療后的AKS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討論
過去對于早期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的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運動治療以及關節鏡下行局部骨質清理治療,效果尚可,但是對于某些中晚期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治療的效果并不理想。人工關節置換術通過人造陶瓷、高分子聚乙烯材料,根據患者關節結構、形態制備成的人工關節假體,然后將這種假體植入患肢取代原有壞死關節,從而在不影響其關節功能的情況下有效地改善關節疼痛。目前研究發現人工關節置換術在穩定膝關節、緩解關節疼痛以及治療軟骨壞死等方面效果顯著。
此次研究提示我們人工關節置換術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術后疼痛情況,其原因可能是人工關節置換術直接清除了患者膝蓋中的損傷髕骨,通過安裝假體來代替原有損傷膝蓋,減少其與正常組織的摩擦,降低患者疼痛。提示我們人工關節置換術可以明顯提高膝關節活動功能,其原因可能是口服藥物以及運動治療對膝蓋損傷恢復效果緩慢,無法快速提高患者骨關節活動功能。
綜上所述,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的效果顯著,在降低其術后VAS評分的同時,提高術后AKS評分,有利于患者早日恢復出院,值得推廣使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