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黎
摘要目的:探討針刺治療麻痹性斜視的臨床效果。方法:收治麻痹性斜視患者60例,行針刺治療,觀察治療效果。結果:治療成功49例。結論:針刺治療麻痹性斜視的臨床效果顯著。
關鍵詞針刺法;麻痹性斜視;效果分析
麻痹性斜視發病十分迅速,且發病毫無征兆,臨床反應主要表現為患者一只眼睛或者雙眼向眥側呆住,轉動的過程受到限制,根據中醫學的研究可稱之為風牽偏視,在臨床中較為常見,且治療效果較差。在常規治療過程中,對麻痹性斜視病癥多采取藥物治療的方式,但是其治療結果不能讓患者和家屬滿意。據此,本文將以麻痹性斜視病癥為基礎,探究針刺法對該病的治療效果。
資料與方法
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麻痹性斜視患者60例,病眼60只。所有患者在進行相應治療前均行眼科檢查確診。其中內直肌麻痹15例,外直肌麻痹14例,上斜肌麻痹10例,下斜肌麻痹11例,上直肌麻痹6例,多條肌麻痹4例。其中男46例,女14例,年齡20~70歲,病程3~30 d。
方法:內直肌麻痹和外直肌麻痹患者取睛明穴、承泣穴、陽白穴、攢竹穴以及太陽穴治療;上直肌麻痹患者取睛明穴、球后穴、承泣穴、攢竹穴以及瞳子髎穴;上斜肌、下斜肌以及多條肌麻痹患者取睛明穴、陽白穴、承泣穴、攢竹穴、太陽穴以及瞳子髎。配穴主要為:百會穴、后溪透少府。主要操作流程:選擇和麻痹眼肌相關的4個主要穴位和配穴。應用平補平瀉的手法,得氣后留針時間控制在40min,每間隔10min行針1次。在對睛明穴、球后穴以及承泣穴進行針刺的過程中,選擇1.5寸的30號毫針,直刺1~1.5寸,采用輕輕提拉,慢慢插進的方法,進行捻轉,等待眼區位置出現酸痛腫脹感時,則可以出針。因針刺睛明穴、球后穴、承泣穴的過程中容易出現內出血的現象,因此在針刺進行前需要獲取患者的同意。如果穴位出現了內出血的癥狀,則此穴位需要休息7d。在進行針刺治療的過程中,應行逍遙湯加減治療,可以應用當歸、青羊參、柴胡、全蝎以及僵蠶各10 g,茯苓12 g,炒白術12 g,白附子6 g,石菖蒲6 g。隨癥狀加減治療,頭暈目眩患者加入天麻10 g,夏枯草12 g,菊花10 g;惡心嘔吐患者加入竹茹10 g以及法半夏10 g;有上瞼下垂的患者加入葛根20 g,升麻10 g以及川芎6 g。發病7 d左右的患者加入防風10 g,炙甘草6 g。每日服用1次,連續治療12次,其中間隔5 d,而后繼續治療。
效果判定標準:①眼肌運動恢復正常,其斜視以及復視反應均消失,則判定為治療有效;②眼肌運動恢復正常,其斜視以及復視反應基本不見,判定為好轉;③眼肌運動有所恢復,其斜視以及復視情況有所減弱,判定為進步;④經過針刺治療后無明顯緩解,判定為無效。
結果
治療結果分析,見表1。
討論
在本次研究的患者中,有1例李姓患者,年齡20歲,在2016年2月前來就診,主要癥狀為左眼無法向外側運動,斜視度高于45°,其鞏膜暴露在3.5 mm外,復視,代償頭位,眼底無異樣,無外傷史,病程12 d。在針刺前在我院眼科確診為左眼外直肌麻痹,經過本次研究的治療方法,連續治療6次后,癥狀有所緩解,而后又經過12次治療后,再次復查,眼肌運動恢復正常。麻痹性斜視癥狀的發生往往會牽連至動眼神經、第四對腦神經以及外展神經,在神經科室、眼科和內分泌科室經常出現,腦出血、腦梗死等患者也易發生麻痹性斜視病癥。因此在臨床對麻痹性斜視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需要進行全身檢查,并對其他腦部病癥以及心臟病癥予以排除。
中醫學的相關研究表明,麻痹性斜視也可以稱為風牽偏視,主要發病原因是正氣過少,外感風邪,導致風邪進入人體經絡,從而產生此病癥。在臨床近些年對麻痹性斜視病癥治療過程中,多采用藥物治療方法,然而藥物治療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救治效果。對此,本文以針刺法對麻痹性斜視患者進行救治,并針對病癥的6種分型采用不同針刺法,在60例患者中,治療總有效達到49例。
另外,本次對60例患者的研究說明,患者恢復的快慢程度主要和病程發展、神經變性的程度、發病原因以及年齡等有很大關聯。且進行針刺前,患者斜視的程度并不會對針刺效果產生影響,但是在對睛明穴、承泣穴以及球后穴進行針刺時,可能會出現內出血的情況,但是其瘀血程度會逐漸消散,最終消失。所以本次研究認為,對麻痹性斜視病癥診斷是治療此病癥的基礎,且合理、準確地選擇穴位能夠提高臨床治療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