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云

摘要目的:探討PDCA模式在胃腸鏡檢查中控制護理風險的應用效果。方法:觀察PDCA模式施行前后護理工作質量狀況,評估護理滿意度。結果:PDCA模式施行后,護理工作質量評分和護理滿意度顯著更高(P<0.05)。結論:PDCA模式在胃腸鏡檢查中控制護理風險的應用效果顯著。
關鍵詞護理風險控制;胃腸鏡檢查;PDCA模式
隨著消化內鏡技術的逐漸發展與進步,其引發的不確定的護理風險問題亦在逐漸增多。本院自2015年1月開始于胃腸鏡檢查工作中施行PDCA模式,獲得了較好的效果,現總結干預措施及效果如下。
資料與方法
本院消化內鏡室于2015年1月時開始施行PDCA模式,共包括胃腸檢查室3個,胃腸鏡檢查數量約19~27次/d,平均檢查數量(23.14±3.48)次/d。胃腸檢查室中共有3名護理人員,包括護師1名,主管護師2名,均為女性;洗消人員1名。護理人員年齡范圍27~35歲,平均年齡(31.47±2.98)歲;護理人員學歷:大專學歷者1名,本科學歷者2名。PDCA模式施行前后本院消化內鏡室的工作人員無結構變化。研究方法如下。
計劃(P):①評估風險:構建專門的護理質量控制小組,組長由科室主任擔任,參考《護士條例》等相關文獻規定,分別從包括人員培訓、護理安全、急救藥品、崗位管理、儀器器械及消毒隔離等各方面評估胃腸鏡檢查護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風險因素。②明確問題:根據風險評估結果,參考相關資料明確風險問題:a.檢查前患者準備不足;b.預約、等候及復蘇等區域較為狹窄;c.檢查前患者的三方核查內容較簡;d.患者具有較高的跌倒與墜床風險;e.檢查室內對物品的存放和準備不夠規范;f.部分護理人員的無菌理念較差,操作不夠規范;g.洗消工人缺乏良好的個人防護意識;h.儀器器械的管理不夠規范。③制定計劃:按照明確的問題制定針對性的干預計劃:a.加強相關知識的考核工作,制定專門的培訓計劃;b.根據實際與相關規范制定覆蓋整個護理工作的質控與考核措施;c.參考相關內鏡清洗規范中的相關要求對本科室中的布局進行合理的規范,構建和諧的診治環境。
執行(D):①培訓:按照制定的計劃定期組織科室護理人員進行理論知識學習與操作訓練,評估問題且及時進行干預,以提高護理人員的責任感。②管理環境:針對本科室環境進行合理的改善,進行嚴格的分區管理,以有效分流各類物品及人員,降低交叉感染率;規范各類藥品、物品及儀器設備的擺放,以提高整體布局的合理性,降低患者的墜床與跌倒風險。③構建專門的風險防范制度一,并對相關技術操作進行規范,規范各個環節的分工工作,明確責任。④加強胃腸鏡檢查的感染控制工作。⑤合理管理科室的一次性耗材和無菌物品。
檢查(c):經護理質量控制小組定期進行評估檢查,監管重點環節與人群,不定期進行全程或專項考核,互相補充;組織護理人員學習后及時進行考核,半年后綜合評估,監督各級人員對制度的遵守程度,檢查各科室的護理質量評估標準,詳細考評且記錄。
處理(A):定期對檢查結果進行總結分析,對護理工作時的風險進行認真分析,明確風險問題并進行針對性的整改,對計劃進行逐一修改,然后進入下個循環。
觀察指標:綜合評估PDCA模式施行前后本科室的護理工作質量,主要包括理論知識、操作技術、急救藥物、儀器器械、崗位管理、護理安全及消毒隔離等方面內容。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f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護理工作質量情況:PDCA模式施行后本科室的各方面護理工作質量評分均較施行前提高(P<0.05),見表1。
護理滿意度:取本科室接收進行胃腸鏡檢查的1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調查,可見PDCA模式施行后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較施行前提高(P<0.05),見表2。
討論
胃腸鏡技術是臨床診治胃、食管、十二指腸等胃腸疾病的常用措施,其優點在于操作簡便、診治后能夠迅速恢復。隨著近年來該類疾病患者發病例數的逐漸增加,胃腸鏡技術的使用范圍不斷增大,檢查時的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亦在逐漸提高,嚴重時甚至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采用科學合理的護理管理措施有效防止及減少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對于提高胃腸疾病患者的臨床診治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
PDCA模式是近年來新興的質控管理流程,經過制定與施行質控計劃,明確問題且及時處理,以有效提高護理管理質量。施行該模式可促進護理工作的規范,經過培訓、考核及討論等方法有效加強護理工作人員的理論知識與護理技術,從而有效提高他們的責任心與護理質量,同時開展該模式還有助于及時解決護理工作時存在的問題,且針對問題及時采取合理的解決措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