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壽蘭+劉超+劉方銘
摘要目的:探討針刺配合早期康復訓練治療格林巴利綜合征的效果。方法:收治格林巴利綜合征患者16例,采用針刺配合早期康復訓練治療,觀察治療效果。結果: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明顯好轉。結論:針刺配合早期康復訓練治療格林巴利綜合征的效果顯著。
關鍵詞針刺;早期康復訓練;格林巴利綜合征
格林一巴利綜合征,又稱急性炎癥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病,是可能與感染和免疫機制有關的急性或亞急性特發性多發性神經根炎,發病前2周可出現胃腸道或呼吸道感染癥狀,也有患者有疫苗接種史。癥狀表現為四肢肌肉癱瘓,伴有四肢手套、襪套樣感覺異常或障礙,少數以顱神經受累為首發癥狀,嚴重者累及呼吸肌。確診需要行腰穿腦脊液化驗,蛋白細胞分離是本病特征性現象,神經電生理檢查示神經傳導速度(NCV)減慢,遠端潛伏期延長,F波和H反射異常在格林一巴利綜合征病程中出現較早且很常見,異常率97%,是其診斷的高度特異且敏感度較高指標。
資料與方法
收治格林一巴利綜合征患者16例,年齡56~68歲,男6例,女10例,均起病急驟,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病史,無疫苗預防接種史,以突發一側肢體運動無力,發展到四肢、軀干肌的對稱性運動障礙,末梢感覺障礙。呼吸肌麻痹導致呼吸困難,急行氣管切開,重癥監護室對癥支持治療。腦脊液檢查見蛋白細胞分離現象,電生理檢查示神經傳導速度減慢,肌電圖檢查提示周圍神經損害,符合1993年中華神經雜志編委提出的格林一巴利綜合征診斷標準,經神經內科綜合救治,病情穩定后來我院康復醫學科綜合治療。
16例患者治療前臨床評價均為四肢麻木、無力;四肢肌張力低下;雙上肢肌力近端O級,遠端0級,雙下肢肌力0~1級;雙肘、膝遠端痛覺減退;雙側腱反射(+),雙側指鼻試驗及跟膝脛試驗無法完成,雙側巴彬斯基征陰性,雙霍夫曼征陰性,腦膜刺激征陰性;坐位平衡O級,站位平衡O級;Holden步行能力0級;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改良的Barthel指數量表評分20~30分。日常生活能力極嚴重功能缺陷。極嚴重社會功能缺陷。中醫診斷:痿證,氣血虧虛型。
治療:①針刺:a.點刺:頸胸腰夾脊穴,督脈、百會、大椎、神道、至陽、身柱、脊中、命門;點刺極泉、委中,要求針感傳導,使上肢、下肢分別抽動3次,達“氣至病所”,通絡之目的。b.針刺:手足陽明經穴為主,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足三里、陽陵泉、太沖(雙側取穴);1次/d,留針40 min,每10min行提插捻轉手法1次。15 d為1個療程。1個療程結束后休息3 d,共4個療程。②康復訓練:康復訓練包括運動療法、作業療法和物理療法。a.運動療法:加強肌肉等長收縮訓練及關節活動度訓練,肌力、耐力訓練,平衡訓練。從減重位到抗重力位,再到漸進抗阻力運動,從簡單到復雜。康復訓練中,粗大動作的訓練順序:翻身一坐起一床上移動一長坐位一床邊坐起一端坐位一站起一站立位保持一站立位動態平衡一邁步一行走一上下臺階。b.作業療法:撿木釘、磨砂板、滾筒等改善肩、肘、腕關節的屈伸活動度,強度逐漸增加,提高上肢肌力及手指精細功能。c.物理治療:肌肉反饋低頻脈沖電刺激,誘發肌肉主動收縮。1次/d,每次40min。15次為1個療程。1個療程結束后休息3 d,4個療程結束后評估。③康復護理:基礎護理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繼發感染是關鍵。吞咽肌及呼吸肌受累時咳嗽無力,排痰不暢,進行腹式呼吸訓練、咳嗽訓練;加強癱瘓肢體護理,功能位擺放,手位置高于肩部,防止重力性腫脹。
療效評定標準:①肌力評定:采用徒手肌力測定,Lovett6級分級進行評價,即0級、1級、2級、3級、4級、5級,檢查肌力情況。②坐位平衡、站位平衡、Holden步行能力分級。③日常生活能力評定:采用改良Barthel指數評分。結果
16例患者治療4個療程結束時,肌力、平衡、日常生活能力評定,見表1。
患者肩、肘、腕、髖、膝關節活動正常,手指伸展力稍差,上肢扶助行架可站立,緩慢挪步行走,日常生活能力顯著提高。
療程結束后3個月電話隨訪,患者均可自行緩慢上下樓梯,日常生活基本自理,能處理簡單家務。
討論
格林巴利綜合征屬中醫“痿證”范疇,由于肝腎氣陰不足或邪熱傷津耗氣,致筋脈失養。氣血不榮,陰精不充,筋脈、肌骨失養、肢體不能隨意為用。格林一巴利綜合征病變主要在神經根、脊神經根節和周圍神經,以假性脫髓鞘病變為主,但受損的周圍神經髓鞘具備再生能力。在急性期盡早康復治療是非常關鍵的。
針灸治療可振發陽氣,濡養筋脈。華佗夾脊穴,內夾督脈,外鄰足太陽膀胱經,調五臟之精氣,通百脈。①督脈是人體奇經八脈之一,總督一身之陽,可調節陽經氣血,是“陽脈之海”。其脈入髓,上達清陽之竅,下及元氣之根,統攝周身之陽氣。②夾脊穴:《素問·繆刺論》:“從項數脊椎夾背,疾按之應手而痛,刺之旁,三疳立已。”刺法:采用28號毫針(1.5~2)寸,對所選穴位局部行常規消毒。針尖向椎體方向稍偏。與皮膚呈45°快速進針。手法以提插為主。得氣后施行補瀉,出針。“針灸之道在于調整陰陽,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針刺夾脊穴可激發肌體的抗病能力。現代解剖觀察到夾脊穴每穴附近均有脊神經后支通行,在穴位點刺可引起針感傳導反應,通過神經體液調節作用,促進神經功能恢復。③百會穴又稱三陽五會,為百脈聚會處,穴性屬陽,又于陽中寓陰,通達陰陽脈絡,連貫周身經穴,“氣在頭者,止之于腦”,對調節機體的陰陽平衡起重要作用。現代研究表明,針刺百會、前頂、四神聰等穴,對大腦皮層中樞生物電活動有良好的調節作用,能改善腦組織氧合血紅蛋白飽和度及血流量。④大椎穴:手足三陽及督脈之會,針刺大椎穴,可振奮督脈之氣,使陽氣上達清竅以養神,布達四肢以養筋。⑤神道:神,天之氣也。道,通道也。本穴為靈臺穴傳來的陽氣,在上行至本穴的過程中,由天之上部冷降至天之下部并循督脈的固有通道而行,有壯陽益氣之功。⑥《素問·痿論》云“治痿獨取陽明……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為“五臟六腑之海”“氣血生化之源”“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選陽明經之腧穴以疏調陽明之經氣,有健脾和胃、濡養筋脈之功。
早期介入系統科學康復訓練,強調腹式呼吸訓練、咳嗽訓練的重要性;強化核心肌群肌力訓練,盡快建立平衡,有效避免長期制動造成的肌肉萎縮、關節強直僵硬。早期康復介入能更好地促進運動功能恢復,使患者回歸家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