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娜
(山東萬杰朝陽學校)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有這樣一句名言:“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所以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想象力、創造力的培養比傳授知識更重要,而音樂教育是藝術素質教育中的一部分,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渠道。因此,如何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是我們音樂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它最能穿透感性、理性的重重壁壘直接震撼人們的心靈,因此,它更應是情感的藝術。法國雕塑家羅丹說:“藝術就是情感。”托爾斯泰也認為,藝術的本質是表達情感并感染大眾,而優美的音樂主要是通過優美的旋律來感人的。優美的旋律通過歌詞的直接引導,能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增強學生對學習音樂的濃厚興趣,從而進一步達到提高審美素質的目的。由于音樂旋律在個體鑒賞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而且每首歌都有自己獨特的情感基調,如親切、自豪、神往、風趣、熱情奔放或天真活潑。對于這些獨特的情感基調,一定要抓住它們的特點,然后形成聯想構成畫面,再在審美之中產生相應的聯想記憶。這種記憶體現在心理結構之中,并形成音樂的心理圖式,運用這種心理圖式可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例如,我們聆聽《十五的月亮》那種溫柔、令人陶醉的旋律,會喚起崇敬戰士的情感;又如,云南民歌《小河淌水》,那質樸自然、富于想象的歌詞,從容舒展、節奏自由、回環起伏、清新優美。具有云南特色的旋律,使學生陶醉在充滿詩情畫意的意境中。因此,通過培養學生不斷地聆聽、欣賞、傳唱和熏陶,優美動聽的旋律一旦化為想象力,同樣會形成對低級趣味的音樂旋律進行排斥和否定的力量,形成正確的心理情感和濃厚的音樂興趣。
要提高中學生的核心素養,就必須正視音樂教學在學生成長中的作用,將音樂教學融入人文底蘊,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必須要付諸實際,做出一定的行為。學校通過自主舉辦音樂競賽,鼓勵學生多參加音樂活動,在音樂競賽的過程中不斷與他人和自身進行比較,在競爭中提升自己。
創新意識潛于每個人的頭腦之中,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在于激發他們的熱情,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創新思維不斷地在腦海中閃現。而學生創新意識的強化則是創新音樂鑒賞課的重要手段。
高中音樂鑒賞教學是為了普及音樂教育培養學生音樂興趣,從而不斷擴展學生視野,幫助學生提高理解能力和鑒賞能力,陶冶學生藝術情操的綜合性學科。音樂鑒賞的主要特點是聽的廣泛且鑒賞深入,音樂本身就是很多不同學科不同知識和藝術以及文化之間的綜合,音樂鑒賞和文學以及繪畫之間的聯系是很密切的且其主要表現在相互借鑒及融合入華潤吸收上,如柴可夫斯基的《悲愴》,其具有嚴謹的對位且結構均衡,聲部之間的銜接完好,在視覺上呈現出強烈的美感,我國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曾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表現出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的詩人對于音樂的追求及欣賞,因此音樂與文學以及繪畫之間的聯系是密切不可分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懂得創造,因為藝術就是創造,藝術美的主要特征是獨創新穎,不可重復。通過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學生可隨機應變,思維開闊,不局限于某種形式,不受消極定勢的桎梏,以新的角度看問題,這樣才能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思考、分析、比較、判斷的過程中,促進了發散性思維的發展,通過學生的勤于思考發展到善于思考,達到強化學生創新意識的目的。
所謂創新心理,是一種勇于探索、勇于開拓、勇于攀登科學高峰的心理;是一種敢于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敢于挖掘前人沒挖掘的真理、敢于創造前所未有的新事物的進取心理。在音樂學習中,學生會經常遇到一些困難,如樂理知識記不住,好的方法掌握不了,視唱練耳題聽不出來,不會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等。有的學生一遇到困難就縮手縮腳,甚至產生退卻心理。作為教師, 既要啟發他們去解決問題,又要幫助他們樹立信心,讓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難,特別是在創造性地進行藝術表現中,不要用“標準答案”去束縛學生。同一個習題練習,可能有多種答案;同一首歌曲,可能有多種處理方法;同一首樂曲,可能有多種理解。教師應采用以“激勵為主”的方法,在關鍵時刻,教師哪怕是說一句“我相信你能解決”的話,都能給學生力量,給他們增添信心。這樣他們就會從書本上、同學那里、從一切可能達到的途徑中找出克服困難的辦法,學生的創新心理也自然得以穩定。
音樂鑒賞教育是藝術素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培養學生藝術素養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渠道。所謂創新能力,就是為社會提供新的精神和物質產品的能力,這種能力集思維與現實,集理論與實踐為一體,是一種高層次的綜合能力。這種能力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展現,也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培養與提高。因此,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應著重體現在動手與音樂活動上。
音樂實踐包括創作、表演、欣賞三大環節。在音樂創作中,創作者主動尋求和創作符合自己審美意愿的音樂,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從樂譜變為生動的音響,必須通過演唱者、演奏者的表演活動。在音樂表演活動中融匯了表演者的心血和對音樂的再創造,即音樂的“二度創造”。因此,教師應為學生提供第二課堂活動,采用“多實踐、快反饋”的方法,開展班級演唱會、學校歌唱擂臺賽,社會文藝演出等,學生有了從小舞臺到大舞臺的鍛煉機會,通過開展教師點評、學生互評、學生自評等快速反應方式,讓學生的進步變成有形的事實,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歡樂。只有通過創作、演唱、演奏、表演這些充滿創造性的藝術活動,學生才會發現自己知識的貧乏,才會體會到知識運用是否靈活,他們從中真正領悟到:只有發奮學習,才能充實自己;只有善于動手參與,才能改進和完善實際能力;只有不斷改進,才能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
總之,音樂課堂教學不僅僅是一種教育形式更多的是一種藝術,是一項結構嚴謹的科學。高中音樂鑒賞課堂中通過音樂感知和藝術表現等途徑,學習我國優秀民族音樂作品,接觸了解外國優秀音樂作品,理解不同文化語境中音樂藝術的人文內涵,進一步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表現和鑒賞力,以及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豪感。通過不同的策略將這種藝術化且綜合性的音樂鑒賞轉化成具體的簡單的教學活動,才能真正使其發揮價值,幫助學生提高鑒賞水平和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