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建筑工程學院 方靜
農業豐產豐收獲得新保障
我國是農業大國,“三農”工作是重中之重,保護農民種糧收益、實現糧食穩產增收的需要十分迫切。隨著我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明顯加快,農業生產日益集約化,面臨的風險也越來越集中。探索并形成一套有效管理農業生產經營風險的模式和體系,有助于更好地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值得欣喜的是,2015年,大連商品交易所在場外期權試點的基礎上首創“保險+期貨”模式,引起廣泛關注;2017年7月,在大連商品交易所的支持下,中國人民財產保險總公司同永安期貨股份有限公司、吉林云天化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共同探索了一套全面有效管理農業生產風險的模式——“訂單+保險+期貨”模式。
在這種模式中,期貨公司把錢交給保險公司,保險公司向期貨公司購買場外期權。從而吸引了期貨公司、保險公司、銀行以及大型糧食企業積極加入,大家共同探討設計一套能從根本上保障農民種糧收入的一攬子計劃,從而建立起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業風險管理體系,更好地服務于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順利推進。
2018年2月4日,改革開放以來第20個、新世紀以來第15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對外發布,并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全面部署。
時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中央財經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在解讀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時曾表示,從試點到推廣,從擴大覆蓋范圍到豐富保險產品,從提高補貼標準到創新模式路徑,可以說,保險涉及的范圍越來越廣、發揮的作用不斷擴大。完善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和多層次的農業保險體系是鄉村產業興旺的重要保障。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農業保險為2.13億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支付賠款334億元、4737萬戶次貧困戶和受災農戶受益,保險作為三農發展“壓艙石”“助推器”作用得到極大彰顯。
“實施振興鄉村戰略,必須抓住‘錢、地、人’等關鍵環節,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體制機制障礙”。韓俊認為,其中解決“錢”的問題,關鍵是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
對此,《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提高金融服務水平”,“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更好滿足鄉村振興多樣化金融需求”。而這方面,保險業其實已有探索。比如,為積極支持“三農”和小微企業融資,中國保監會于2017年4月對外宣布,批復同意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擴大支農支小融資業務試點規模,在試點初期50億元的基礎上再增加200億元。而在資金的直接注入之外,《意見》還提出要穩步擴大“保險+期貨”試點,探索“訂單農業+保險+期貨(權)”試點。
事實上,“保險+期貨”試點已在穩步擴大。比如,鄭州商品交易所的棉花和白糖“保險+期貨”試點,以及大連商品交易所的玉米和大豆“價格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等,都已為我國全面開展“保險+期貨”試點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可復制的模式。與此同時,另一種模式的探索也已在路上,即“訂單+保險+期貨”模式。
運用現代化金融手段,通過農業風險管理保障糧食安全、保護農民利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據中國人民財產保險總公司總公司普惠金融部總經理助理齊若冰介紹,在該項目中,人保財險針對吉林云天化的訂單承保價格保險,期貨公司進行風險對沖,比如假設玉米期貨價格為1500元/噸,當期貨價格下跌至1400元/噸時,保險公司需每噸賠付100元。如果是在傳統保險保障模式下,這部分賠付要由再保公司按比例攤回,但在“訂單+保險+期貨”模式下,保險公司可向期貨公司行權,全部賠款由期貨公司以套期收益的形式支付給保險公司,從而有效規避價格波動的系統性風險,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規避基差風險。
近年來,不少農業貿易、深加工企業和經營化肥等農資產品的企業都在積極探索全面管理種植風險、推進農業集約化建設的有效途徑,一體化互助服務模式已成為大家的共識,即龍頭企業通過統一種子、化肥供應和糧食收購,節約中間環節成本,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通過“訂單農業”,解決新型經營主體的糧食銷售問題,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
據了解,在土地的規模化和標準化經營上,吉林云天化的“土地集約平臺”推出了兩種模式:一是土地流轉,農民離鄉不丟地,不種地也有收益;二是土地托管,土地合作,保產分紅。通過這兩種模式,吉林云天化共運作了77.9萬畝土地,其中吉林省達34萬畝。目前,吉林省、黑龍江省的130家合作社已經加入進來。
經過多年實踐,吉林云天化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上探索出了兩條路:一是去中間環節降成本,二是讓利潤分配透明化。吉林云天化為合作社流轉土地提供資金,向合作社統一賒銷,供應化肥、種子和農藥,提供專業化農業技術指導和培訓,并在秋收后收購合作社產出的玉米、大豆等,依據市場價格結算。這種運營方式,既解決了合作社的資金短缺問題,保障了農資產品的質量,又通過專家團隊的技術服務和指導,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標準化、科學化水平。同時,公司對合作社生產的糧食進行收購,直接解決了農民秋收后銷售難的問題。
圍繞土地做產業,針對種植做服務,最終形成農業生產端的大閉環。對于吉林云天化而言,解決生產端的問題只是開始,其在產銷兩端仍然面臨巨大的市場風險。吉林云天化的實踐經驗是,要想在農業領域做大做強,除整合生產端的資源外,還要提升全產業鏈的風險管控能力,而現代農業風險管理離不開期、現貨市場的有機結合。
另據了解,2017年吉林云天化進一步優化和完善經營模式,探索出多元主體的分工協作機制,一方面優化土地合作方式,由合作社負責流轉土地和糧食種植;另一方面引入保險公司,為合作社賣糧提供價格保險,形成“訂單+保險+期貨”模式,為農戶提供“雙保險”,將“訂單”作為連接期貨和現貨的橋梁,與農戶簽訂保底收購協議,防范“賣糧難”的風險,同時用“保險+期貨”化解糧食價格下跌風險。
“三農”問題事關國家長治久安。當前,我國正在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此背景下,通過農業風險管理保障糧食安全、保護農民利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從吉林云天化的農業風險管理經驗看,我國的農業生產者和相關企業已經深刻認識到集約生產和通過期現結合管理市場風險的重要性,并逐漸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符合我國自身特點的農業風險管理之路正在鋪開。
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保險業機遇難得,但也任重道遠。有業內人士和專家紛紛表示,穩步擴大“保險+期貨”模式,還有一些現實性和基礎性問題需要解決:
一是擴大承保面和財政補貼問題。目前,試點項目主要是針對一定規模的家庭農場及合作社,難以惠及廣大小散農戶,這與當前政策性農業保險實現了承保廣覆蓋的情況還不匹配。此外,當前試點主要還是依靠商品期貨交易所的手續費補貼為主,間接減免了大部分農戶保費。如果沒有政府的強力支持,不把“保險+期貨”納入政策性農業保險范圍并從國家層面進行財政補貼,承保規模很難擴大。
二是期貨市場風險承受能力問題。盡管當前我國農產品期貨市場年成交額達到幾十萬億元,但是在短時間內大規模將農產品期貨價格保險承擔的風險集中導入期貨市場仍存在較大壓力。
三是保險費率偏高的問題。我國場內期權尚未推出,現有試點主要是通過復制場外期權對沖風險,手續費、保證金的資金成本等推高了期權價格,對沖成本高且仍有部分風險暴露。另外,場外業務交易按照現貨交易納稅,又進一步提高了“保險+期貨”模式的交易成本,進而抬高農戶保費支出。
四是保險和期貨行業的聯合監管機制尚未建立。
與此同時,也有業內人士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強化支持與監管:
首先,增加投入,完善運行模式。建議財政資金適度進入,爭取將“保險+期貨”產品納入國家農業保險項目的主要推廣品種,將現有農產品目標價格直補或收儲政策資金一部分轉化為保費補貼。同時,對相關機構給予稅收、許可等方面支持,不斷吸納更多的保險、期貨等金融機構活躍市場、提升經營效率。
其次,穩步推進,確保試點可控。一方面,建議以市場化程度較高、期貨交易活躍和期貨價格發現功能充分為甄選試點品種的首要標準,漸進式推進;另一方面,支持期貨交易所推出農產品場內期權、氣象衍生品,同步推出規避價格上漲風險需求的保險業務,實現期貨市場多空均衡的目的。
最后,完善機制,協同監管到位。保險、證券業監管部門要攜手建立“保險+期貨”集中清算平臺,由相關品種的期貨交易所承擔中央對手方責任,加強復制場外期權透明度和實時性監管,堅決打擊以風險對沖名義進行投機的行為。加強農產品期貨價格保險市場專項監管,做好承保和理賠標準、市場準入退出、防范虛假保單等違法違規行為的制度性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