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霞
(廣西體育高等專科學校,南寧 530012)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出行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各種代步工具層出不窮,取代了步行。人們的運動量普遍減少,身體健康受到影響,并且這一現象開始蔓延到學生中去。由于平時鍛煉過少,導致學生在活動時會突發一些受傷的情況,與體育專業相關的運動康復課程的開展就可以大大的避免和改善這一現象的發生[1]。雖然運動康復是一門新興的學科,但它對于人類的健康與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于人類在學習中預防受傷、對抗頑疾以及康復治療都有較好的作用。
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日趨加深,老年人口數量急劇增多,老年人慢慢成為國家和社會關注的重點對象。調查資料顯示,預計到2025年,我國60歲以上老人將達到3億,我國社會接近深度老齡化。老齡化人口還會伴隨一些疾病的發生,生活能力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礙,需要專門的康復人員照顧;與此同時,還有一些殘疾人士需要受到特殊的照顧,這些對康復專業而言無疑是巨大的壓力與挑戰。對此,國家也逐漸重視起來,針對康復專業出臺了相關的政策法規,進行改革,這對于我國運動康復學科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1990年,上海體育學院和首都體育學院曾針對運動康復專業進行了招生,當時也叫體育保健康復專業。在此期間,由于學校的整改,對于一些小眾相似專業進行合并,改稱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基于社會的需求和國家的重視, 2004年我國在一些高校開設運動康復專業并進行招生。到目前為止,我國開設運動康復專業的學校已達40多所,為該專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
由于國家對于大學生健康標準的修改,使得許多受傷、身體存在缺陷的學生可以步入大學校園,接受專業體育知識教育,可以進行一定的保健練習和身心健康教育。這樣的規定使得身體存在缺陷的學生可以獲得更多更全面的專業知識和身心鍛煉。這部分學生也更需要社會和教師的關注。當前,我國高校開展的以保健養生為主的運動康復課程就是專門服務于這一類需要特殊關注的群體進行運動康復,是結合生理學、解剖學和醫學相關知識的一門課程。
我國高校運動康復專業的發展歷史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首先提出創立運動康復與健康專業的是首都體育學院。2004年,由我國教育部批準,運動康復與健康專業才作為目錄外專業在少數高校試點開課,直至2014年,我國已有約40所高校開設了運動康復專業。
運動康復專業需要一批水平和能力兼備,且熟知一定醫學專業知識和體育鍛煉實踐經驗的教師,而符合這一要求的人才屈指可數。師資的短缺,院校專業實驗和實習場地的匱乏,教學體系課程不夠完善,影響了學生在此專業的發展。因此,我國高校應該在運動康復專業建立獨特的、有效的理論體系,研制相應的教材,同時也要注重課程設置,不要只注重學生在運動康復專業的基礎理論知識,還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增加實踐課程,豐富學生實踐經驗,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使學生在運動康復專業有良好的發展。
我國高校可以通過外聘醫學院臨床康復副高以上職稱人員擔任教學任務,以此來彌補師資力量的不足。首先,要制定完善的師資選拔、考核和晉升制度,設立績效考核機制。其次,制定合理的師資培訓培養計劃,對教練員進行定期的培訓輔導,與國內外一些專業的教員溝通交流,不斷完善教員的專業水平和文化素養。
高校在對運動康復專業學生進行培養時存在很多紕漏,對學生的培養呈發散式,就業方向、渠道看似很多,但指向不明確,學生畢業后不能學以致用,對于自己所在專業的就業方向感到迷茫。而與此專業相關的職業,例如健身教練、社會體育指導員等類似職業又存在工作不穩定、待遇偏低等問題,而且這些職業不能夠滿足該專業畢業生的崗位需求。如果學生想要從事與醫學有關的職業,又缺乏強大的醫學理論基礎知識的支撐,最終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敗給醫學院校的畢業生;如果從事按摩師、營養師等職業,該專業的畢業生又覺得大材小用,心理落差巨大。[3]
各個學校之間運動康復專業定位不明確,不同學校之間頒發的畢業證書不同,一部分授予的是理學學士證書,另一部分授予的是教育學士證書,為運動康復專業畢業生就業帶來困擾。雖然社會對運動康復專業的人才需求量劇增,國家也出臺了政策給予支持、鼓勵,但該專業畢業生還是面臨很多就業難題。例如學位問題,很多學生在該專業畢業后被授予的是理學學士學位,而在應聘工作時,很多醫療、康復機構更加偏愛于有臨床操作實踐經歷、有醫學基礎理論知識的醫學學位的畢業生,使運動康復專業畢業生就業面臨窘境。
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教師在授課中應實行“區別對待,因材施教”的方法,增加實踐課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動手能力,豐富理論知識,完善綜合素質。
開設運動康復專業的學校可以主動與醫學院校合作,通過資源共享來彌補師資力量的匱乏。通過學校層面的合作,運動康復專業的學生可以與醫學專業的學生共用教學資源,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醫學生可以將好的臨床實踐經驗和體育學院的學生分享,創造一些分享臨床或相關醫學實驗的機會,豐富運動康復專業學生的實踐經驗;在此過程中遇到問題,運動康復專業學生也可以咨詢醫學生,分享相關專業的技術常識、理論知識。教師之間也是如此,每隔一段時間,兩個學院的教師可以進行交流,取長補短。開設運動康復專業的學校應該每年安排相關教師外出學習,向專業的康復教師學習,吸取經驗,回學校后將經驗和新知更好地傳授給學生,提高教學質量。
運動康復專業教師應深入鉆研該專業在體育學院教學體系中的特點,明確符合現實情況的人才培養方向,不隨波逐流。在運動康復專業人才的培養中講求簡而精,避免過于繁多和雜亂的課程使本身就在此領域就業時缺乏優勢的體院學生更加缺乏競爭力。[4]因此,學校在該專業課程設置時應該進行專門的研究,取精華,去糟粕,做出合理有效的安排,使學生通過學習最終成為一個既具有一定醫學基礎和康復醫學知識,又具有體育健康與康復知識的綜合型人才。學校可以和當地的醫院合作,為學生爭取實習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自己,為贏得就業崗位增加砝碼。
當前,社會對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用人單位普遍對綜合素質高的復合型技能人才大量需求。所以,學校要對學生負責,從各個方面加強學生實訓鍛煉,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首先,應做好本專業的實驗室建設工作,加大對各項儀器基礎設備的資金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從而提升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帶動相關學科產業的發展。其次,學校應加強學生實習基地的建設,妥善安排學生的實習地點,不要僅局限于學校、健身房等,應與專業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院康復科、康復中心等相關單位聯系,讓學生可以在這些單位進行實習。在此基礎上學校也可以發展自己的康復中心、學校衛生服務機構,供學生選擇鍛煉,增強學生對本專業的職業理解,增強學生在社會就業的競爭力,促進本專業學生更好地發展。
伴隨社會的發展,身體健康和運動康復對人們越來越重要。運動康復專業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高校開設此專業適應社會需求。高校在開設運動康復專業過程中還要不斷探索,不斷完善,尋找發展中的不足,解決出現的問題,讓運動康復專業的發展更有生命力,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更多的復合型運動康復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