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詠華 王洪杰
(長春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長春 130000)
少數民族地區貧困治理問題一直以來備受關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在發展過程中,由于受到生態環境、交通、地形地貌、歷史等因素的影響,所以經濟發展程度一直處于較低水平。為了加快我國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脫貧致富,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對湖南省湘西進行考察時,提出了精準扶貧的概念,我國社會各界開始對精準扶貧進行充分的研究。新發展理念指的是中國共產黨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對于我國新時期的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具有非常獨特的時代價值和指導意義。
為了促進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快速脫貧致富,我國政府制定了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精準扶貧政策,民族地區各級政府便對少數民族精準扶貧模式不斷進行完善,基本確立了各地的少數民族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我國政府正式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作為我國“十三五”時期的指導理念,各級政府在對少數民族地區進行扶貧時,都把新發展理念作為精準扶貧的指導理念,引導少數民族地區精準扶貧的發展方向。少數民族地區精準扶貧與傳統的扶貧模式存在著很大的差別,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導下,少數民族地區精準扶貧能夠實現貧困治理的精準化,通過對少數民族扶貧對象、扶貧資金、扶貧項目和扶貧措施的精準管理與規劃,能夠大大增強少數民族地區的扶貧成效[1]。精準扶貧還能夠實現對少數民族地區扶貧開發的科學管理,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導下,創新少數民族地區的精準扶貧管理體制,加強對貧困群眾扶貧前期的識別和扶貧后的監測,形成少數民族地區精準扶貧的動態監測管理制度。少數民族地區精準扶貧考核監督體系的合理性與扶貧工作之間存在著較大的關系,在新發展理念指導下,少數民族地區精準扶貧考核監督體系能夠得到極大的完善,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扶貧工作的進步。對少數民族地區精準扶貧還要注重少數民族的自我發展能力,只有少數民族具有較強的自我發展能力,才能夠實現少數民族地區的完全脫貧。新發展理念對少數民族地區精準扶貧的指導不僅體現在理論指導方面,更加體現在對少數民族脫貧工作的直接影響方面,新發展理念能夠幫助少數民族地區建設平衡、包容、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產業格局,為少數民族地區的精準脫貧奠定堅實的基礎。少數民族地區全面深化行政體制改革還能夠推動當地政府職能向服務型政府轉變,為創新少數民族的扶貧管理創造新的契機,促進少數民族扶貧管理的科學化、高效化與精準化發展[2]。在對少數民族地區進行精準扶貧時,還要注重扶貧工作可能給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進行充分的保護,維護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態平衡。
由于我國少數民族大多居住于自然環境比較惡劣的西部山區,他們的經濟發展受自然環境的影響非常大,導致少數民族地區的扶貧工作陷入很大的困境,少數民族地區扶貧工作不但非常困難,而且還易返貧。有研究發現[3],從2010年至今,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因自然災害、疾病等因素返貧的人口數量就達到500多萬人,生態環境的惡劣導致少數民族地區的扶貧工作很難開展。由于惡劣的自然條件會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造成很大的制約,使少數民族地區的精準扶貧工作開展較為困難。
在以往對少數民族地區進行扶貧時,少數民族地區資源的使用效率和定位問題成為制約少數民族地區扶貧的重要因素。少數民族地區扶貧資源分配的不均衡對扶貧開發的工作效率造成了很大的影響,由于少數民族地區的貧困程度遠比其他地區要高很多,所以少數民族地區的扶貧開發缺乏動力源使扶貧開發變得非常艱難,并且傳統的扶貧缺乏科學論證,很容易導致資源過剩現象的出現,導致少數民族地區的扶貧開發工作無法長效推進[4]。扶貧開發工作的需求定位不準也使少數民族地區扶貧開發工作效率大大降低,所以進行扶貧開發時,一定要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著力點進行精準定位,這樣才能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長期、健康發展[5]。
由于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的教育設施較為落后,所以當地人們的科學文化素質相對較低,在對少數民族地區進行扶貧時,還存在著較大的人口能力建設和素質提升問題,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情況不容樂觀,2017年,我國少數民族自治縣7~15歲兒童的在校率僅為95.2%,低于國家扶貧重點縣1.3個百分點,由于缺乏良好的教育,導致少數民族地區的就業結構不夠完善。其他很多因素的存在也使少數民族地區與其他地區的差距逐漸拉大,如果扶貧時忽略對當地群眾的脫貧能力建設和少數民族人民素質的提升,將會在今后的扶貧工作中耗費更多的資源和成本,自我發展能力的不足也會使少數民族地區陷入低收入——低能力——低收入的惡性循環,對少數民族地區脫貧非常不利。
由于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滯后,民情社情復雜,發展起點非常低,所以導致扶貧工作的落實非常困難。比如廣西壯族自治區在對馬山縣進行扶貧時,有三千多人由于不符合扶貧建檔立卡標準而被查出違規;在其他地區還存在著一些虛報冒領、貪污侵吞扶貧資金的現象,這些現象的存在對少數民族地區扶貧工作會造成更大的阻礙。在少數民族地區實施精準扶貧受傳統扶貧模式的影響比較大,由于受到傳統扶貧模式的影響,導致少數民族地區精準扶貧效果大打折扣。此外,由于很多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比較特殊,對扶貧工作的考核以及管理也造成了一定的干擾[6]。少數民族地區比較特殊的民情社情對少數民族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對少數民族地區進行精準扶貧時,如何在尊重少數民族風俗民情與推進扶貧工作之間做出準確的權衡需要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具有更高的政策領悟能力和思想覺悟能力,如果缺乏必要的精準扶貧技能,很可能導致少數民族地區的精準扶貧工作者與群眾之間造成一定的矛盾,甚至還可能出現違背精準扶貧精神的現象,使少數民族地區的精準扶貧工作陷入困境,不但浪費了國家的資源,還會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造成影響。
由于少數民族地區精準扶貧是一項系統工程,所以要以科學的理論作為指導,才能夠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精準扶貧的順利進行。新發展理念恰好可以作為少數民族地區精準扶貧的理論參考,根據少數民族地區的特殊區位優勢,對少數民族地區的具體情況進行充分的分析,把少數民族地區的區位優勢轉變為資源優勢,這樣可以充分利用少數民族地區的區位優勢增強少數民族地區精準扶貧的內生發展能力[7]。比如四川省在對少數民族地區進行精準扶貧時,就根據國家的相關政策對藏區少數民族開展了“9+3”教育計劃,為很多少數民族學生提供了繼續接受教育的機會,這些學生在畢業之后,初次就業率達到98%以上,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使四川省藏區少數民族貧困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獲得了極大的提升,脫貧成效十分顯著。少數民族地區精準扶貧還要對民族特色和區位優勢進行充分考慮,在少數民族地區開展特色旅游或者特色農產品種植。比如甘肅省的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就根據當地的交通、氣候、地形地貌、市場等條件,在當地實施了發展特色種植業的政策指導,利用政府對產業發展的引導,當地的產業結構得到極大的優化和延伸,基礎設施也更加完善,當地群眾人均收入也獲得了較大的提升,脫貧步伐加快。
我國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自然生態很少受到人為因素的破壞,并且少數民族很多的風俗習慣、建筑資源等獨具特色,這些資源都是少數民族地區特有的,在進行精準扶貧時,一定要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特色資源進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少數民族地區精準扶貧機構首先要根據《國家扶貧資金管理辦法》建立完善的扶貧資金管理體系,根據少數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對各項管理制度進行細化,真正做到對少數民族地區精準扶貧資金的科學管理[8]。當地政府還要對少數民族地區的具體情況進行有效的評估,根據當地的情況合理投入扶貧資源,使扶貧資源真正符合當地的實際需求。比如黑龍江省的綏化市在對少數民族貧困地區進行精準扶貧時就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為當地八十多個貧困村提供了一億多元的資金扶持,緩解了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發展過程中資金短缺的問題。在進行少數民族地區精準扶貧時還要積極吸引社會上的優勢資源,調動更多的社會主體參與到扶貧開發之中,增強少數民族地區的資源汲取能力,滿足少數民族地區的資源需求。
少數民族地區精準扶貧要根據時代的發展不斷進行創新。實踐證明,傳統的少數民族扶貧政策實施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所以少數民族地區扶貧一定要改變傳統的扶貧工作模式,尋找新型的扶貧模式,在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情況進行科學評估和系統分析的基礎上,結合當地人們的發展意愿,充分依托少數民族地區獨特的區位優勢,尋找少數民族經濟的新的增長點[9]。政府要對少數民族地區進行積極的引導,讓少數民族地區人們對當地的區位優勢進行深入的挖掘,各種政策鼓勵少數民族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少數民族經濟的發展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扶貧開發。少數民族地區產業的發展要對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充分的考慮,制定少數民族特色產業的發展策略。比如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在對少數民族地區進行精準扶貧時,由于當地的耕地非常少,并且比較分散,水土保持情況比較差、土壤貧瘠,生態系統非常脆弱,并且大部分少數民族都居住于石山地區,當地政府根據這一具體情況,在當地大力發展構樹產業,加快了當地人民脫貧致富的步伐,減少了少數民族群眾向外遷徙的情況,滿足了少數民族群眾的故鄉情結需求。構建特色產業項目不僅推動少數民族地區精準扶貧,還使少數民族地區能夠更快地融入我國產業發展的大環境之中,提升了少數民族地區人民在社會市場中的參與度,讓他們能夠共享我國經濟建設的成果,提升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潛力,加快少數民族地區人民脫貧致富的步伐。
少數民族地區的精準扶貧開發一定要根據少數民族地區的具體情況,依托少數民族地區的區位優勢和特色資源,對少數民族地區進行精準扶貧,創新少數民族地區扶貧發展模式,促進少數民族地區扶貧模式的多元化發展,讓少數民族人民樹立脫貧主體觀念,結合少數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探索符合少數民族地區的精準扶貧模式[10]。比如我國的新疆阿克蘇地區在對少數民族人民進行精準扶貧時,對少數民族地區實施了很多的金融優惠政策,對當地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在對少數民族地區進行精準扶貧時,只有根據少數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開展精準扶貧創新,才能夠使少數民族地區的精準扶貧機制顯示出更加強大的力量,實現少數民族地區的快速脫貧致富。
少數民族地區的扶貧工作是一項持久性的工作,不能急于求成,所以當地政府在開展精準扶貧工作時,一定要根據少數民族地區當地的自然條件和社會人文條件,結合少數民族的實際需求,制定科學的少數民族精準扶貧政策,要以實現少數民族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為根本前提,在此基礎上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的脫貧致富步伐,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增強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幸福感,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快速構建。
[1]祝慧,莫光輝,于澤堃.新發展理念與少數民族地區精準扶貧的契合及實踐策略——精準扶貧績效提升機制系列研究之四[J].改革與戰略,2016,(12):43-47.
[2]莫光輝,陳正文,王友俊.新發展理念與精準扶貧的契合及實踐路徑[J].廣西社會科學,2016,(6):158-162.
[3]黃順君.“一帶一路”戰略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精準扶貧——優勢、困境與路徑[J].貴州民族研究,2017,(7):179-182.
[4]王永鵬,周建鵬,李文文.五大發展理念視域下新疆精準扶貧路徑探析[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2):74-79.
[5]余海卓.新發展理念與精準扶貧的契合及實踐路徑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6,(34):119-120.
[6]陳果.淺析精準扶貧背景下貴州少數民族村寨文化提升的路徑研究[J].新一代,2017,(10):135-137.
[7]李俊杰,付壽康,李為利.精準扶貧背景下碳貧困破解路徑研究——基于貴州六盤水市的調研[J].貴州民族研究,2017,(4):156-162.
[8]顧海娥.民族地區精準扶貧的實踐困境及解決路徑——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分析[J].新視野,2017,(2):41-46.
[9]羅黎媚.少數民族地區精準扶貧實踐中的困境與出路[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11):427-428.
[10]莫光輝.價值導向與貧困治理:新發展理念視域下的少數民族地區精準脫貧路徑[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9(4):62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