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清軒 米 戰
(長安大學,陜西·西安 710061)
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文化的發展和繁榮起著不可或缺的促進作用。傳統體育文化是我國少數民族文化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我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為了加強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我國把很多優秀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納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范圍之中,經過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的論證,我國很多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被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范圍,比如珞巴族的馬術、蒙古族的高腳馬、苗族的賽龍舟等,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對于開發和利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加強對少數民族體育項目的傳承與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積極意義,有利于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然而,從目前來看,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還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需要我們從各個方面來加強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保護和傳承。
隨著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世界各地的聯系越來越密切,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面對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我國社會的變遷,費孝通先生提出了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要保持文化自覺的思想,指出一個人在一定的文化氛圍中一定要對自身所處的文化環境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對自身所處的文化環境具有“自知之明”,在此基礎上了解其他文化與自身文化之間存在的關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指的是我國人民在五千多年生存與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所積累的燦爛的民族文化,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涉及到民生、文化藝術、風俗習慣、自然風情等多種形態,包含著我國傳統民族文化藝術的發展脈絡,反映了我國人民質樸豁達的精神內涵[1]。
近年來,我國非常注重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全國各地積極開展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活動,很多優秀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被納入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范疇,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進行保護的方法也有很多,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分類、資金分配、重點項目申報、促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產業化發展等,這些措施的實施對于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除此之外,我們還必須重視民間自覺性對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作用。由于我國少數民族大部分居住在比較偏遠的山區,所以傳統體育項目的主要據點也是在鄉村地區,我國民族地區廣大群眾在長期的生存與發展過程中養成了以追求安居樂業為目標的生活習慣,他們以樸實無華、多姿多彩的淳樸民風體現出其樂融融的鄉情,不斷滋養、孕育著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也主要依靠民間藝人來實現。在一些西方發達國家,他們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視為民族的瑰寶,供奉為大師,看作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以及民族智慧的化身,對民族文化傳承的民間自覺性非常重視。由此可見,民族地區廣大群眾和民間藝人是對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進行保護和傳承的基礎性力量,對于這種產生于民間、發展于民間的文化自覺,我們可以稱之為民間文化自覺性[2]。自從我國提出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傳承以來,我國很多知識分子和相關部門工作者都提高了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進行保護和傳承的意識,但是單靠政府的力量遠遠不夠,需要把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發展為全民族的民間文化保護活動。此外,民間文化自覺的薄弱以及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開發性破壞問題對于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我國民族地區廣大群眾對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并未真正被喚醒,所以我國必須重視提升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民間自覺性,促進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健康發展。
在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傳承時,不是對某一對象進行保護,而是要對某個文化遺產以及與之相關聯的生態環境一起統籌保護。我們在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進行保護和傳承時,必須重視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價值觀念以及勞動方式等對于傳統體育文化所產生的作用,把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表達形式、意境、地域文化以及精神要義緊密結合在一起,這樣才能促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各個領域都被賦予了較強的商品經濟內涵。在此背景下,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也要與市場經濟緊密結合,這樣才能夠加強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在我國很多地區,都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進行了產業化開發,但是從本質上來說,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少數民族民眾的一種生活方式,如果把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作為一種商品來謀取經濟利益,那么就會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失去原有的性質,對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生存和發展都非常不利。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實際情況來看,并不是所有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都適合進行產業化發展,也不是所有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都具有較高的商業開發價值,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過度開發不僅會挫傷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保護主體的積極性,也可能會破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可持續性[3]。有一些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本身并不具有較大的商業價值,但是一些開發商為了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行盲目開發,這樣的開發方式不符合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發展規律,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非常不利。
從目前來看,我國少數民族民眾對于傳統體育文化保護的意識比較薄弱,保護行為也存在著很多的不足,很多少數民族缺乏對傳統體育文化保護的民間自覺性的正確認識,也沒有成立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進行保護的專業機構,不重視對社會力量的運用導致很多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愈加艱難。所以一定要注意加強對民間力量的調動,可以在當地成立一些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通過協會加強與各大院校和相關科研機構的合作,促進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與交流,并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頒發相應的榮譽證書,提升他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傳承的積極性。少數民族地區還要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加強對社會各個階層力量的動員,調動全社會的力量,提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保護和傳承的民間自覺性[4]。少數民族地區可以通過組織傳統體育文化培訓班、建立傳統體育文化官方宣傳網站、利用各種媒體形式等加強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宣傳和培訓,使我國廣大人民群眾充分認識到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進行保護和傳承的重要性,增強人們對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意識。
為了加強民族地區人們對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民間自覺性,我國教育部門要求民族地區要把一些優秀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編入當地學生的教材之中,把傳統體育文化遺產的保護納入教學計劃,把保護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保護少數民族文化生態環境結合起來,加強新生代對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同感[5]。在一些條件比較好的中小學,開設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教育課程,比如摔跤、踢毽子、甩花包、跳竹竿等,加強中小學生對于傳統體育文化的認知和實踐。在少數民族學生接受高等教育時,要積極創造條件,加強對少數民族學生的傳統體育文化教學和研究基地建設,為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創造必要的條件[6]。在對少數民族群眾進行社會教育時,要在全社會廣泛開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民間文化普及活動,把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意義充分體現出來,利用當地的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比較重要的文化場所積極開展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進行保護和傳承的活動,向全社會普及對少數民族優秀傳統體育文化進行保護的意識。
除了加強對少數民族群眾進行傳統體育文化的教育之外,少數民族地區還應該把培養優秀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人重視起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人是傳統體育文化保護和傳承的關鍵所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過程中,最主要的形式就是民間藝人口頭傳授的形式,很少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大多都是即興創作的,所以少數民族地區必須加強對傳統體育文化的發掘、搜集和整理,積極培養年輕傳承人。此外,少數民族還要為年輕人學習和創作傳統體育項目創造良好的條件,為他們營造一個有利于優秀傳統體育項目傳承人發展的體制環境和社會環境,培養出一批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具有獨特愛好的新一代傳承人,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受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非常大,我國很多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都具有非常鮮明的文化特征,這是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每一種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都是與其周圍的環境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進行保護時,不僅僅是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本身進行保護,更重要的是要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及其周圍環境的保護,比如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的地形、地貌、花木以及水體等的保護,這樣才能夠充分展現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風貌[7]。每一種傳統的民間文化形式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人文環境之中,很多少數民族傳統的體育文化形式只有在特定的地域和人群之中才能夠充分顯示其獨特的魅力,所以在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進行保護時,還要注意對與之相關的人文環境進行保護。
在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進行保護時,不僅要對少數民族地區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進行保護,更要加強對身懷絕技的傳承人進行保護,這樣才能夠通過民間傳承人的傳承,加強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依托優秀的民間藝人傳承,才能夠得到繼承和發展,只有這樣,我國優秀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才不會消失,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需要民間傳承藝人的招徒授業,保證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后繼有人、延綿不絕[8]。此外,少數民族地區在對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時,要加強對優秀民間傳承人的保護,在生活、表演等方面對優秀傳承人進行關心和支持,并在當地進行大力宣傳,增強全社會對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認知度和認同感。
少數民族同胞在對傳統體育文化進行保護和傳承時,由于受到個體因素或者傳承動機的影響,很多人在傳承傳統體育文化時會有不同的立場和訴求,少數民族優秀的傳統體育文化資源蘊藏于民間,蘊藏于少數民族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如果離開了少數民族人的日常生活,那么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將會逐漸消失。所以在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進行保護和傳承時,一定要對民眾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意識進行正確的引導,這是加強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進行保護的關鍵所在。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但是如果只依靠政府的力量來進行保護,在資金以及管理等方面都會面臨較大的壓力,所以在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進行保護和傳承時,還要調動民間資本參與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和保護的積極性[9]。社會上有很多有識之士能夠認識到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所蘊含的商業價值,并且他們也有實力來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進行商業化運作,所以要調動他們對少數民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積極性,促進他們思想觀念的更新,并完善相關的扶持政策,為他們構建一個良好的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運行機制和創新空間,讓他們積極探索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發展的新途徑、新方法,利用股份制、集資以及招標等方式吸引民間資本參與到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發展之中,通過產業化發展的方式促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1]陳家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野下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研究——以第十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為例[J].浙江體育科學,2016,(4).
[2]盧永雪.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的開發模式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6,(10).
[3]韓永紅.少數民族生活方式變遷與傳統體育發展思考[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7,(4).
[4]張治遠,陳婷.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保護與發展[J].參花,2016,(10).
[5]任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內涵與價值功能探析[J].貴州民族研究,2017,(2):136-139.
[6]閆藝.“非遺”視域下新疆世居少數民族體育文化保護與傳承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7,33(1):98-103.
[7]李欣等.岷江流域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旅游業開發[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32-37.
[8]梁勇建.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策略研究[J].速讀旬刊,2016,(1):186-187.
[9]覃英.湖南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研究[A].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演及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