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廣路 劉慶廣
(合肥學院 旅游系,安徽·合肥 230601)
對于全域旅游的概念,政府部門和學術界有著不同界定。政府部門認為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的區域內,通過對與旅游相關的公共服務、政策法規等社會資源與自然資源的有機整合,利用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充分提高各行各業的參與程度與積極性,以實現旅游業帶動其他產業、其他行業配合協助旅游業發展的和諧模式。學術界則認為全域旅游的本質在于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體驗產品,社會各部門一起管理與全民共同參與,逐漸實現旅游模式的轉型升級。由此可以看出,雖然學術界和政府部門對于全域旅游的界定有所不同,但是根源上都強調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協調配合,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實現旅游模式的轉型升級,使旅游業由傳統的單點式向復合式模式過渡,最終實現旅游地區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
全域旅游是最近幾年在我國興起的一種旅游模式,2016年,國家旅游總局公布了262個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結合全域旅游理念的分析與實踐來看,全域旅游的主要特征有:
1.全新的資源觀
全域旅游模式區別傳統旅游的一個最主要的特征是,其不再孤立、片面、靜止地看待旅游地景觀,不再孤立地劃分景區,而是將景區置于一個相互全面動態的系統之中,打破景區被孤立的狀態,使各行各業加入旅游地的發展中。政府主導全域統籌,精細管理,充分發掘旅游地景觀的傳統觀賞價值與歷史人文價值,調動旅游地各行各業的有利資源,協調配合旅游業的發展,進而帶動整個地區的社會進步。
市場需求多元化與傳統旅游市場游客單一的旅游需求不同,隨著游客旅游更高層次和多樣化的體驗需求提升,全域旅游將旅游目的地所在的整個地區作為旅游目的地。對于游客的來源也進行更加全面的分類,包括旅游地當地居民、國內其他地區游客以及國外游客。其中旅游地當地的居民是旅游目的地的最直接近距離體驗者,對于自己當地的旅游文化及相關產品最為熟悉,對于整個旅游地的服務需求最具話語權。
2.產業融合與產品創新
全域旅游體現的是旅游業與其他行業的高度融合,依據得天獨厚的景觀與人文財富,在游客眼中彰顯旅游目的地的獨特魅力,實現整個區域經濟社會包容柔性發展。游客在旅游過程中追求的是最優化的旅游體驗,自然追求優質的周邊產品。游客對旅游地的印象不再是只停留在建筑與文物的單純感受,而是通過旅游地居民的言談舉止、生活習慣與對外態度,側面體現旅游地的民俗風氣,所以全域旅游模式下的旅游產品,自然兼顧民俗風情與游客時間空間的多方位需求。
3.全面化的管理與服務
全域旅游較傳統的旅游模式在行政管理上更加全面,旅游局大力宣傳推廣,發展委員會宏觀統籌規劃,工商管理部門監督物價與產品質量等,各部門協力統籌,為旅游地的旅游環境和諧穩定保駕護航。隨著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全域旅游利用智能終端應用,為游客提供及時、方便、全面的導游與導購資訊,極大地方便了游客的各種需求,使旅游變成真正愉快的體驗。
4.全域旅游觀念的社會價值
樹立全域旅游觀念,推動全域旅游模式的真正貫徹應用,對于實現其滿足社會的物質與精神文化需求,實現旅游資源與社會資源完善整合具有重大意義。全域旅游觀的社會價值體現在它蘊含的社會經濟價值、生態價值、政治與文化價值等多個方面。比如社會經濟價值主要指由傳統粗放的旅游管理模式向精細的“旅游+”管理模式轉變,旅游地從封閉向開放轉變,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使旅游業帶來的直接和間接經濟價值大幅提升。
目前由于全域旅游在我國處于起步階段,國內學者對于全域旅游的相關研究比較少,主要的研究集中在理論概念、作用意義上,對于政策對全域旅游的影響研究不足,經濟發展水平、交通便利與否以及旅游資源稟賦等對全域旅游的影響也是值得關注的因素。
學者趙慧莎、王金蓮在《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一文中對目前我國全域旅游示范地的空間分布及影響因素,利用科學分析法進行了細致的闡述。通過借助數據分析工具和國家旅游官方網站的準確數據來源,兩位學者得出了關于全域旅游示范地空間分布的結果。從直觀的全域旅游地分布密度圖中可以看出:全域旅游在整體空間格局上呈現東南多、西北少的形態,在湖北和海南呈現集中態勢。全域旅游在省份空間分布上也呈現不均衡狀態。最集中的省份是我國唯一一個省級旅游示范區——海南省,其他的分布在省份上呈現梯級由多至少的狀態,位列第4梯位的屬于示范區最少的省份,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青海、西藏。
造成全域旅游資源在空間上分布不均衡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旅游資源豐富與稀缺程度是影響其空間分布不均衡最主要的原因。從直觀的數據和圖表中,我們可以看出,旅游資源豐富的海南,以“兩湖”為主的長三角地區由于旅游資源天賦異稟,天然旅游資源豐富并且旅游資源的品質較高,游客的返游率高,成為全域旅游密集地;其次,經濟發展水平與全域旅游的空間分布形態是一致的。以漠河—騰沖為界,經濟發展水平東高西低,經濟發達的長三角地區也是旅游示范地集中的地區,整體上全域旅游示范地呈現向經濟發達地區靠攏的形態;最后,交通便利程度對于全域旅游發展的影響也是非常明顯的,隨著自駕旅游的興起,公路交通越來越成為人們旅游的首選方式,從統計數據上可以看出,全域旅游示范地大多擁有便利的公路交通條件。鐵路尤其是高鐵運輸業的發展,大大縮短了城市與城市、城市與鄉村的距離,是人們出行旅游的上佳選擇。從我國主要的鐵路干線及全域旅游的分布上可以看出,全域旅游地大都集中在鐵路運輸緩沖地,十分方便游客的集中與分散,交通運輸優勢顯著。
隨著全域旅游模式的興起,民族文化旅游的現狀存在的諸多問題逐漸顯現出來。
目前,我國民族地區旅游的資源種類是十分豐富多樣的,以貴州省為例,黔南多處旅游景點被列入國家級景區行列,此外,黔東南有施秉云臺山喀斯特地貌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黎平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雖然這些旅游景觀和文化遺產擁有很高的知名度,但是僅僅憑借單一的旅游產業,各行業之間的配合力度不足,整體發展意識薄弱,使得旅游業的功能只發揮單一或極少功能,民族旅游地經濟社會整體發展比較緩慢。旅游地缺乏規范的統籌規劃與行業準則,各行業之間協調配合的程度難以滿足游客高層次、多樣化的旅游需求,宏觀的旅游概念尚未形成。
交通發展程度對于旅游的資源開發以及游客的吸引力具有重要影響,一些擁有得天獨厚旅游資源的偏遠山區,因為交通條件不便和基礎配套設施建設不足,讓眾多游客望而卻步。地理位置偏遠,基礎交通運輸建設落后,公路鐵路維護標準較低,政府對其建設投入的資金有限,相關的配套服務產業,如星級的餐飲酒店較少,市場規范化管理力度不大,旅游地的接待服務質量參差不齊,這些消極負面的多重因素會極大地降低游客的旅游體驗滿意度,游客重游率低,這對全域旅游未來的發展極為不利。
全域旅游的健康穩定發展離不開經營者的正規標準化管理,游客滿意度高的旅游服務體驗離不開旅游行業從業人員的高質量服務。但是現實中大部分旅游地的經營管理者實行的是粗放的不規范的管理模式,從業人員入行的門檻較低,缺乏全面專業的旅游專業知識,上崗前的禮儀、服務態度、創新意識與經營管理水平缺乏大量的專業培訓,使得整體的從業人員專業素質偏低,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游客的旅游體驗,進而導致旅游地對外的聲望與口碑下滑,從而影響整個旅游地的經濟社會發展。
許多民族旅游地的景觀有吸引游客的獨到之處,但是由于對旅游資源的發掘程度不深,現階段主導旅游發展單純依靠參觀體驗,已經無法滿足游客多樣化的休閑需求,市場上的旅游文化衍生的周邊產品良莠不齊,蘊含的文化品質發掘不足,缺乏多樣文化活動和互動空間。在旅游文化宣傳方面則是側重宣傳某一地的旅游優勢,忽視整體的宣傳,導致外界只對全域旅游地的某處熟知,對于整個宏觀地區認識比較模糊。
鑒于上文對全域旅游視野下民族文化旅游現階段存在問題的分析,民族地區的旅游產業發展必須迎合全域旅游模式進行轉變升級,這對于整個以旅游地為核心的全區發展有極大的經濟、政治、文化及生態價值,旅游目的地更應該發揮優勢,積極進行產業改革,以順應旅游市場需求,為本地與外來游客提供高質量的旅游服務,推動旅游地社會和諧穩定發展。對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解決問題。
“旅游+”是實現旅游業與其他行業有機融合的重要形式,例如一些民族旅游地可以利用自身的山地資源,開發叢林冒險、高山攀巖等極限旅游項目;可以對傳統的手工業進行產業轉型升級,制作高品質的旅游工藝品,通過“旅游+工業”的模式,刺激旅游消費增長與文化產品品質升級;還可以通過“旅游+城鎮”、“旅游+農業”的模式,加深城鎮發展與旅游發展的關聯程度,讓城鎮成為自主獨立的旅游景觀,游客在城鎮中獲得歸屬感,在與農業的聯動中,創新農家樂體驗形式,如生態園觀光體驗,促進農村服務旅游業的功能升級。
政府部門應該加大旅游地基礎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尤其是公路和鐵路的建設,加強重要交通樞紐建設,完善區域內運輸網絡路徑,加強海陸空的有效銜接,增強與外界之間的聯系,促進景區之間,景區與城區,景區與外界之間的交通便利程度,加快景區對外開放程度,為游客來此旅游創造便利的交通條件。景區內還應該加強酒店、餐飲、購物等相關服務產業的建設,為游客提供優質的住宿與餐飲條件,滿足游客多樣與高層次的旅游需求。
對于目前旅游市場經營管理粗放的現狀,政府部門應該制定完善規范的入市標準,限制旅游經營者的入行門檻。旅游企業要對企業管理與從業人員進行專業的培訓,錄用合格的優秀的求職者,對于表現優異的人員進行表彰獎勵,對于破壞行業規則,惡意制造旅游市場混亂的人員進行懲罰警告,嚴重的取消其入行資格。經過專業的技能與服務培訓,使旅游服務人員具備基礎的旅游文化知識,為旅游地樹立良好的形象,給游客帶來良好的旅游印象與絕佳的旅游體驗。
對外宣傳民族文化旅游地應該從全局著眼,對外宣傳整個地區的特色,加強與互聯網的深度合作,利用互聯網宣傳范圍廣、快捷方便的優勢,使大眾熟知旅游地,提升全域旅游聲望品牌知名度。還可以通過官方微信或者微博,專屬APP加深大眾對旅游目的地的認知,利用現代多媒體大力創新旅游地及文化產品的宣傳形式,豐富傳播途徑,隨時關注大眾對旅游地的印象反饋,接納表揚與建議,更好地了解市場大眾需求,創新旅游體驗活動內容,適應全域旅游模式下旅游市場的需求。
推進民族文化旅游業的健康發展,需要認真貫徹落實全域旅游的理念,從全局出發,統籌規劃,推進旅游資源與其他社會資源的有機整合與優化,加強旅游全區的基礎交通設施建設,構建完善的旅游服務體系,利用“旅游+”形式實現整個區域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在充分發掘區域旅游資源優勢的基礎上,也要注重對區域生態環境的保護,實現旅游目的地經濟與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1]王換茹等.全域旅游視角下民族地區旅游業發展的策略研究[J].中國市場,2018,(2).
[2]祝愛民等.“全域旅游”視角下旅游目的地發展策略研究—以廣東省英德市黃花鎮為例[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6,(11).
[3]李美秀等.印朗川.全域旅游背景下鄉村旅游主題開發研究—以寧德市大嶺村為例[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7:85-87.
[4]趙慧莎,王金蓮.國家全域旅游示范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7,(7).
[5]王杏丹,劉俊雅.“全域旅游”對民族地區的文化涵化影響與涵化路徑引導[J].中華文化論壇,2016,(9).
[6]左文君,明慶忠,李圓圓.全域旅游特征、發展動力和實現路徑研究[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6,(11).
[7]李永文,許鴻.全域旅游思想的社會價值及理論基礎[J].南都學院,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