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差小明 朱崇先
(中央民族大學 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系,北京 100081)
“哎哺”是古彝文的譯音,彝語讀音因方言而異,如貴州大方一帶的彝語讀若[?33bu33],故譯作“哎哺”;云南武定一帶彝語讀若[?i2bo2]因而譯成“益博”。“哎哺”(益博)作為一個很古老的語詞,在彝族口傳文學和詩歌辭賦里,出現頻率極高。在卷帙浩繁的彝文典籍中,更是隨處可見。由于該詞起源較早,可謂“源遠流長”。于是被歷史賦予多重含義,其間融入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一定意義上說,這一古老語詞已成為彝族史前文化和遠古文明的“活化石”,是我們考察和探索人類童年和彝族古代文明歷史的重要線索。于是正確訓釋“哎哺”一詞的語義并考察其歷史演變,進而充分揭示其文化內涵與外延,有助于更好地認識了解彝族古代社會和探討研究彝族史前文化。因此,準確訓釋“哎哺”(益博)的詞義并對其各項詞義所蘊含的深層內涵及相關信息進行系統全面的文化解讀,對于彝文古籍的科學整理和準確翻譯并切實提高譯注質量和研究水平,都具有重要意義和決定性作用,應當予以高度重視。
從詞源學的角度進行考察“哎哺”的原始本義:“哎”為“影”、“哺”為“光”;“益博”合為一詞,具有“影象與光明”之義。對“哎哺”(益博)的詞義,以往有關專家在翻譯彝文典籍的過程中,曾經進行過考證,并在譯文里作了詳細的注釋。如著名彝文歷史典籍《西南彝志》譯注本中注釋道:“哎哺:多義詞。在彝族先民的哲學概念中,認為‘哎哺’是由清濁氣形成的物質元素,有影形之意;又表示天地、乾坤、陰陽及卦爻名稱,后發展為氏族名稱。”[1](P14)又彝文史書《彝族源流》譯注本中注釋道:“哎哺:意為影形,是宇宙及萬物的根本,最初出現的人類氏族也叫哎哺,哎哺又是彝族八卦的卦名。卦位為南北。”[2](P27)隨著彝族先民思維能力的增強和認識水平的提高,“益博(哎哺)”一詞作為彝族思想發展史中的特殊標志和文化載體,不斷富有新意。由于彝族先民在對物質世界表象進行長期的觀察和了解,逐步積累了豐富的自然知識,進而敢于對物質運動變化規律作大膽的探索,加之善于想象和推理,于是對物質世界的實質與本原產生了自己的認知系統。那么,彝族先民中的圣賢哲人是如何把“哎哺”視為物質世界的本原,又怎樣用“哎哺”的存在形式和運動變化規律解釋物質世界的起源及其發展演變呢?對此,眾多彝文典籍作了詳細記載和充分的論述。將其概言之,彝族先民認為“哎哺”(影與光)是構成物質世界最基本的元素。正因為有了“哎”(益) 和“哺”(博) 這兩種物質元素的存在及其運動變化和發展,才產生天地和萬物,人類亦然。也就是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哎哺”(益博)發展變化的產物。彝族先民還認為“哎哺”(益博)是人類的根源,彝族就是“哎哺”(益博)的傳人。于是,在彝族歷史上最原始的氏族,就叫“哎(益) 氏族”與“哺(博) 氏族”,并認為“哎(益) 氏族”和“哺(博)氏族”是最早的兩個大姻親集團,互為聯姻對象,共同繁衍后代,也將最早的歷史時代稱之為“哎哺”(益博)時代。
對“哎哺”與清濁二氣的產生和運動變化及其發展,在許多彝文典籍中,作了系統全面的闡述。若概括其基本要點而言之,即在遙遠的上古之世,在“哎”與“哺”還未出現的時候,首先產生了清濁二氣。清濁二氣互相結合而發生變化,其變化的結果就是,清氣上升產生“益”,濁氣下降產生“博”。當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哎”和各種各樣的“哺”之后,逐漸由復雜多樣的“哎”與“哺”構成了運動變化的體系。在這個體系的運行機制中,“益”和“博”作為清濁二氣演變產生的物質元素,其形態為形形色色、多姿多彩、變化無窮、時隱時現、時有時無,沒有統一定式。為了認識和了解,并描述和闡釋如此變異多端的物質形態,彝族先民采用擬人和比喻的手法,使之淋漓盡致、栩栩如生。如彝文典籍中將“哎哺”(益博)的形態描述為:“陽哎綰青髻,陰哺戴紅勒。”“哎哺似鮮花,哎哺似錦帛。”“哎哺像閃爍的星,像細細的線,像熊熊的火,像長長的絲。”在彝族先民的心目中,“哎哺”(益博)是一個龐大的物質世界,這個物質世界既產生于運動變化之中,也在運動變化之中生存與發展。總的說來,彝族先民把清濁二氣當作“哎哺(益博)”產生的基礎,并且認為“哎哺”能夠成為不斷變化發展的物質元素,以至成為萬物產生的基因庫。這基因庫是以清濁二氣的運動變化作為堅實的基礎和必備條件。
彝族先民認為在“哎哺(益博)”產生之前,已經有清濁二氣存在,其存在形式就是運動變化,通過運動變化使清濁二氣處于變異多端的發展狀態。由于清濁二氣運動變化,不斷分離出新的元素,不同的元素之間又不斷地發生聚合,使之發展成為更加富有變異功能的“哎哺”(益博)。對清濁二氣的產生,彝文典籍《彝族源流》卷一《清濁氣產生》中敘論甚明:“遠古天未形成,地未產生時,哎未產生,哺未出現時,先有清濁氣。出現徐徐清氣,沉沉濁氣。清氣青幽幽,濁氣紅彤彤。青幽幽清氣,紅彤彤濁氣。青的翻來變成哎,紅的覆去變成哺……清陽出現,濁陰產生時,清陽像細針,濁陰像發絲。細針和發絲,是清濁陰陽。上產生徐徐清氣,下產生沉沉濁氣。徐徐的清氣,沉沉的濁氣,它倆相配合,散愜愜一代,愜恒恒二代,恒隱隱三代,隱雅啟四代,啟雅略五代,略恩恩六代,恩恩竇七代,竇克克八代,克武武九代,武斯索十代。清氣出十代,到了武斯索。斯索為乾父……皚可可一代,可可投二代,投莫莫三代,莫莫覺四代,覺雅奮五代,奮雅納六代,納雅鄂七代,鄂列雅八代,列雅投九代,投阿武十代。濁氣出十代,到了投阿武。阿武為坤母,哎生哎斯索,哺生哺立婁,它倆結合后,產生哎的根,產生哺的源。”[2](P1-8)
彝族先民認為“益博”(哎哺)是在清濁二氣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并將這一重大演變,視為物質世界產生和發展過程中的突破性飛躍。因為“益博”的產生,標志著一個嶄新的宇宙即將形成,為物質世界的進一步演化和發展奠定了基礎,也為天地的形成、萬物的產生,創造了雄厚的物質條件。可見,“哎哺”(益博)為天地萬物的根本和源頭。如《西南彝志》卷一中論述道:“哎是暗的哎,哺是明的哺,它倆結合后,三對變成六,四對變成八,向四方發展。紫黃同發展,現黃天紫地。華麗的二面,出華日麗月。尼能同發展,蒼天赤地生。黑白兩方面,現銀日金月。黑白同發展,高天大地生。……出太陽月亮。暗的哎,明的哺一對,不斷地結合,天上九千哎,高天哎為首,地上八萬哺,大地如彩裙。陽上升為電,成了天空電;陰下降為電,成了地上電。又相結合后,云電交加,哎如女往,哺如男候,它倆相結合,禽類叫嚷嚷,草叢翻白浪,呼喚日運行,配美月運行,打銅如雪融,織帛如鳥飛。陰與陽相合,天產生亮光,逐漸發展了,它是這樣的。清氣熏熏,濁氣沉沉,清濁氣一對,它倆相結合,清氣變為哎,濁氣變為哺。哎哺形成后,像星樣閃爍,細線樣出現,針眼樣產生。又在變化著,那細線樣的,智慧男取來,放在大地上,上下換成金,還不會動,還沒有生命,如綰高髻,如戴美勒。會動了,有生命了,如綰美髻,如戴美勒。在華麗宇宙間,一是臥作左,二是作左塔,三是木奪奪,四是睹忍忍,五是伊哲哲,六是哲渠渠,七是渠渠哪,八是哪梯勒,九是梯勒勒,十是勒篤基。清濁產十代,在華麗宇宙間,如高高華日,照耀宇宙間。如皎皎麗月,照在宇宙間。華日照,麗月明,滄海沸騰,寶樹開花……變化又發展,綰髻的陽氣、戴勒的陰氣產生了。綰美髻,戴華勒的呢,銀晃晃,金燦燦結合,它倆形成后,青天日影高,赤地月色明,日色如銀,月色如金。”[1](P127-137)又如《彝族源流》中論述道:“高天十二層,大地十二道,哎哺十二源,日月十二輪,哎未出現時,樣子青茵茵;大地十二道,哺未產生時,樣子紅彤彤。先敘哎的根。再述哺的根……高天十二層,哎與哎配合,哎滋生眾子;大地十二道,哺同哺結合,哺滋生眾子。高天十二層,哎子喜盈盈;大地十二道,哺子樂陶陶,哺子議竊竊。哎出天蒼蒼,哺生地茫茫。……不清理哎根,哎出無高威;不清理哺根,哺生勢不大。是這樣的呀!哎反復結合,哺反復相配,它倆又配合,噴噴的哎影,同蒙蒙哺形融合,產生高天頂,產生大地面。……哎哺移動了,天空出現風,那是哎哺在結合。……先是高天影,次是大地影,末才是人影。哎哺源九十,生于宇宙頂。哎哺兩陰陽,兩者一母生。……哎的威高大,哺的勢雄厚,不清理哎根,采出無高威;不清理哺根,舍現勢不大,就是如此的。采舍根本是哎哺,生在大海中。大海的上面,金雞喔喔啼,坐在金樹頂。采舍根本是哎哺,分出金燦燦的枝,哎哺自配合,懸掛金樹上。金索回蕩著,金帛飄揚著,哎哺是采舍根本。采舍心相印,采舍兩陰陽,兩者一母生,就是這樣的。……遠古世界細蒙蒙,多彩的形象聚集。三界四極鷹,鷹管造金瑣,輪流著執事。細微微交金黃色,多姿形象復聚集。它既不是風,(而)一股股出現,既不是霪雨,(卻)一滴滴出現;也不是霧靄,(卻)一行行(團團)出現。形象兩陰陽,兩者一母生,居于高天頂,居于大地上,產生天的影,產生地的形,這一層天地,這樣產生的。具備太陽的形狀,產生月亮的面貌,形象兩陰陽,兩者一母生,就是這樣的。……太初風未出,風還未成時,風無處可行,風亦慢慢成。會動的未出,有命未現時,在宇宙背面,有翅不飛的銀鳥,翅膀扇起風,風隨即騰飛,到天空中去。天氣合地氣,兩氣齊.出現。若不是飄風,霪雨難興起。……什怕什域杳冥冥,勺怕勺域空落落。風和雨形成,它形成之后,徐徐的清氣,開始像銀片。氣影顯色彩,如耀日出現,氣團居高處,像生彩髻、編秀發一般。清公生彩髻,濁母編麗辮,一閃閃、一爍爍相合,一閃閃,一爍爍兩者,像華美的畫圖、艷麗的畫圖出現。最初一幅圖,清濁氣來繪,繽紛的宇宙,靠的清濁氣。宇宙自然出,清氣隱隱現、濁氣紅彤彤,織帛帛現影。哎哺本營內,九十匹青帛,將哎哺蓋圓。哎父生銀髻,在絢麗的宇宙里;哺母編金辮,在華美的宇宙里。哎哺兩陰陽,在宇宙里配,如黑錦出現,哎圍著宇宙,出現千計哎,產生無數哺。哎哺形成后,如星光閃閃,細線樣出現,如火焰熊熊……”[2](P9-26)類似對“哎哺”(益博) 的論述很多,不勝枚舉。僅根據彝文典籍中對“益博”的形成和發展問題的一些論述,可以將“益博”的產生和存在形式以及發展演變規律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闡述清濁二氣的變化和“益博”的形成。彝族先民認為“益博”是在清濁二氣的基礎上產生的。原初,還沒有天地,也沒有“益博”的時候,先產生清濁二氣。由于清氣上升,濁氣下降,并發生劇烈變化后,清氣變為益,濁氣變為博。繼而清氣上升,濁氣下降,上則產生益,下則產生博。從此,有了各種各樣的益,也有了各種各樣的博。
其次,描繪了“益博”(哎哺)的各種形態。彝族先民認為“益博”作為清濁二氣演變而來的物質元素,其形態各式各樣,形形色色,千姿百態。它像閃爍的星星、細細的線、熊熊的火、長長的絲等。
再者,高度概括“益博”物質元素的種類和數量。彝族先民認為“益博”(哎哺)物質元素是多種多樣的,就其形象而言,有仙氣哎、蝌蚪哺、角哎、啼哺等;以色澤而論,有青哎、赤哎、黃哎、白哎、黃哺、赤哺等;按性質來說,有稠密哎、稠密哺、蒼天哎、大地哺等;依狀態辨別,有動蕩哎、升騰哺、暗哎、明哺等;究其功能,有成天哎、鋪地哺、君基哎、王業哺、貴哎、富哎等。還認為“哎哺”的物質元素生機勃勃,其數無窮。如“天哎有九千,蒼天哎為首,天上哎如星;地上八萬哺,大地哺為首,地哺似鶴衍。哎旋于宇宙,哺旋于空間。”“哎哺陰與陽,又互相結合,青生千萬種,赤產億兆類。”最后,深入探討“哎哺”的運動變化和發展規律。彝族先民認為“哎哺”元素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其質和量的變化也在不斷地進行著。先產生的哎哺大量地分化,后產生的哎哺又大量地聚合,促進了哎哺自身的量變和質變。致使“哎哺”三對變成六,四對變成八,向四方發展。而這種變化發展又是有規律的,一方面,哎哺元素在大量分化;另一方面,新分化出來的哎哺元素又不斷地聚合;再產生新的元素。其聚合有三種基本形式:哎與哎結合;哺與哺結合;哎與哺結合。哎與哺雙方構成了矛盾的對立統一體,其運動變化與發展符合于對立統一規律。即它們一方面相互否定、相互排斥、相互斗爭;另一方面又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哎哺”(益博)元素在運動變化過程中充滿矛盾和斗爭,通過矛盾與斗爭又促進了益博元素的發展和升華,使之成為天地與萬物的本原。
[1]畢節地區彝文翻譯組.西南彝志(一至二卷)[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88.
[2]畢節地區彝文翻譯組.彝族源流(一至四卷)[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