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自由與道德的目的:康德歷史哲學詮釋

2018-02-11 13:35:15
江西社會科學 2018年5期
關鍵詞:人類歷史

何兆武寫過一篇文章,題為《康德也懂歷史嗎?》。乍一看,只是覺得題目很炫酷,細考究,覺得頗有深意。的確,歷史對康德而言是一個陌生的領域,這一點康德自己也不否認。但他認為,歷史的研究有兩條路向,一條是從經驗到規律的路向,另一條是從規律到經驗的路向,它們分別體現了普通歷史學家與歷史哲學家不同的致思取向。在康德看來,闡釋、羅列歷史事實是普通歷史學家之所為,而在哲學家眼里,辨析歷史事實背后的觀點和理念、統一性和目的、意義和價值,才是自己需要做的工作。建基于后一種理念,康德尋找到的先驗規律便是歷史是自然與自由的統一,并且是目的論基礎上的統一。

一、自然與自由

歷史是人的歷史,人作為現象界的一分子,一切行動必須符合自然律,作為本體界的一分子,又需符合自由律。符合自然律,亦即不違背“天意”,符合自由律,亦即不完全限制自由。

關于歷史中自然與自由的關系,康德在1784年的 《關于一種世界公民觀點的普遍歷史的理念》一書的第一段講的非常明晰:“歷史仍然可以使人希望:當它宏觀地考察人的意志之自由的活動時,它能夠揭示這種自由的一種合規則的進程。”[1](P24)這句話有三個關鍵詞:“希望”“自由”“規則”,歷史是按照“規則”(天意、自然)行事的,并因人的意志“自由”造成其合規則(規律)。由是,歷史既不是絕對的必然性,也不是絕對的偶然性,它體現了“天意”和“自由”的張力,這種張力給人以面向未來的“希望”。面向未來的給人以勇氣和希望的歷史,必然具有“預告性”或“預言性”。如何實現其“預告性”或“預言性”,傳統的做法是從經驗總結推知規律,即在知識論的意義上預言未來之可能。但要在知識論意義上預言未來之可能,則必須在全部原因基礎上推出必然的結果,而要想窮盡事件之全部前因,在知識論意義上是困難的或者說是不可能的。康德認為,由經驗所得出的綜合不具備絕對的必然性,只有先天性的綜合判斷才能克服經驗的偶然性,從而具備絕對的必然性,才能打破天意顛撲不破的地位,留給自由以適當空間。

這個理解體現了康德獨特的歷史觀,即人類歷史是在自然與自由的張力下發展起來的,包含自然和自由這兩個重要方面。歷史具有時間屬性,所以它必定與因果性、必然性相連,即便是人類的自由意志,也是人類的原始稟賦(自然)發展的產物,且是其按一定規律發展起來的產物,在這個意義上,自然法則影響了自由法則;同時,人類的自由法則又會作用于自然法則,使歷史呈現二元性或二維性,并傾向與自然法則保持一致,在這個意義上,自由法則又關聯著自然法則。

具體而言,康德在澄明“天意”和“自由”、“自然”和“自由”概念時給自由留下余地:

從它那機械的進程之中顯然可以表明,合目的性就是通過人類的不和乃至違反人類的意志而使和諧一致得以實現;因此之故,正有如我們還不認識它那作用法則的原因的強制性而言,我們就稱之為命運;然而考慮到它在世界進程之中的合目的性,則作為一種更高級的、以人類客觀的終極目的為方向并且預見就決定了這一世界進程的原因的生成智慧而言,我們就稱之為天意。[2](P28)

“自然”常常被康德稱之為“命運”“天意”,但使用“自然”概念“凸顯合目的性”,而“命運”則強調我們因不認識“作用法則”受到的“強制”,“天意”影射決定歷史進程的深層智慧。康德在著作中講到用“大自然”更好,因為較之于好像與上帝的意志相連的“天意”(康德之所以提到“天意”,雖有他自己的想法,但總有似無實有地關聯起上帝的意味),這是一個“謙遜”而“不狂妄”的用法;用“命運”(康德沒說,但可邏輯地推出)又容易導向宿命主義和悲觀主義傾向。

雖然把“自然”(“天意”“命運”)放到研究歷史的首要出發點和歷史的主體,是康德非常明確的態度:“一種造物的所有自然稟賦都注定有朝一日完全合乎目的地展開。”[1](P25)但是,康德區分自然、命運、天意的態度表明,他想為自由留下一定空間。他深刻地覺察到,如若沒有自然之必然性,而只有蓋然性,那將是可怕的。但只有必然性的歷史更可怕,所以歷史不僅是自然,而且還要實施“隱秘計劃”,這一隱秘計劃就是自由的計劃。

人類脫離自然狀態實現自由,才能得到發展,而這種發展是以人類自身的努力為前提的。自然與自由在歷史領域中的張力根源于歷史的主體是“人”的矛盾性。歷史哲學就是要解釋,作為歷史主體的“人”如何服從自然的必然性過程中創造并推動歷史。由是,康德在提到“歷史”作為“自然”的“隱秘計劃的實施”時,還用了“在宏觀上”“可以把……視為”兩個詞,他是想通過這種非獨斷論的論述表明自己對“自然”和“自由”在歷史中的張力態度:歷史無自然則空,歷史無自由則盲。因為自然不能統觀歷史,否則人就是自然的奴隸;自由也不能統觀歷史,否則歷史就是偶然與雜亂無章的交集。但可以確定的是,沒有自由法則,歷史一定不能稱其為歷史。

二、自然史與道德史

為了進一步闡明歷史是自然的歷史還是自由的歷史,康德引入《純粹理性批判》中的兩個著名觀點,考量人類心靈的機能活動或者事件,從而得出“自然的歷史從善開始,因為它是上帝的作品;自由的歷史從惡開始,因為它是人的作品”[1](P118)。

康德主要從經驗和智性兩個方面來考察人類歷史發展。從經驗的角度看,人類歷史開始于惡,人類剛剛開始使用理性時,人的理性總是那么弱小,在它與人的動物本能發生沖突時常常伴隨罪惡,人常常是無知并且不自覺地陷入道德方面的墮落狀態。如果人只關注或只看到人類的這樣一個歷史時期或是人世間發生的一切惡的事件,就會對人的自由乃至人性產生懷疑,因為人是在運用自由時犯錯的。依據這種觀點,人的自由度越大,犯下的罪行越大,除非對人類的活動進行限制。從此種觀點,常常會得出三種歷史觀:第一種認為人類會趨向于更壞的境地,最終走向滅亡(康德稱之為恐怖主義的人類史觀),第二種認為人類的行為是不斷趨于善和向善的(康德稱之為幸福主義的人類史觀),第三種認為人類歷史像西西弗斯所推的巨石一樣,一旦達到山頂,巨石就會滾下。

之所以形成關于人類歷史的這些爭論,實際上也是因為它們從經驗現象的角度看待歷史,就容易得出類似盧梭和基督教的結論。盧梭指出,一切出乎造物主之手的,都是好的;一經人手,就變壞了。基督教也蘊含著人一旦運用自由就會犯錯的觀念,人類的祖先亞當和夏娃一旦擁有自由,就偷吃禁果,這就是原罪。按照康德的觀點,這些都是運用經驗的觀點容易得出的結論,但這恰恰對歷史、對自由的誤讀。

在康德那里,以超越的智性觀點看,人類的意志按照自由法則使得人類由壞向好、由野蠻無知進展到高度文明,并達到道德,“這樣一來就(由于普遍性)證明了人類在整體上的一種品性,并同時(由于無私性)證明了人類至少在稟賦中的一種道德品性,這種道德品性不僅使人期望向著更善的進步,而且就人類的能力目前所能及而言,其本身就是一種進步”[3](P82)。以智性的觀點考量的歷史就是道德史,歷史中的人就是兼具道德稟賦的人,即具有自由意志的人。因為“善惡”出自人的自由,并非出自自然,因此是道德問題,而不是必然問題,也不是知識問題,因為必然與道德、事實與價值它們分屬不同的領域,而且嚴格說來,道德善惡與人的感性欲望不是一回事。

依據超越的智性理論,康德指出:

人們要求有一部人的歷史,確切地說不是一部關于過去時代的歷史,而是一部關于未來時代的歷史,因而是一部預言的歷史……如果要問:人類(總的來說)是否在不斷地向著更善進步,那么,這里所討論的也不是人的自然史 (例如將來是否會產生新的人種),而是道德史。[3](P76)

為什么道德史是預言史呢?因為道德的問題不是“是”而是“應當”的問題,換言之,不是“實然的問題”而是“應然的問題”,所以,道德不是曾經做過什么,而是應當怎么做、應該有怎樣的道德擔當的問題。

預言的歷史是對未出現、未在場的事件進行闡釋,預言的歷史不能窮盡所有可能的原因,所以預言的歷史必然是先天可能的,而且其可能性不在人之外的世界、人以外的自然,而只存在于作為預言歷史的主體人身上,即從人的先驗主體性中開出整個歷史。雅斯貝爾斯認為,康德的歷史哲學要求歷史學者能夠在他們趨向理念的態度指引下去研究歷史事件。

康德運用超越智性的觀點,以“預言的歷史”的視野分析法國大革命這一時髦的歷史問題,得出了不同于旁人的結論。他沒有把法國大革命作為一個經驗的事件來分析,既沒有分析法國大革命的利弊得失,也沒有闡述法國大革命作為資產階級革命對人類進步帶來的不可比擬的成績,而是作為一個理性的旁觀者把法國大革命上升為道德事件,認為應從超越智性的角度看法國大革命的內在道德傾向。從觀眾同情的角度看,那些沒有親自投入法國革命的人普遍地表現出對革命者的同情,這種同情甚至建立在冒犯黨派性的風險之上。從革命者的熱情看,革命者對于革命更是表現出理性的熱情。從這兩個方面看,這一事件體現了人類全體稟賦上的道德性,它不僅說明人類有希望,而且也說明人類具有不斷改善的希望和可能,人類有向善的靈明。基于此,歷史是道德史,并且是可預言和預見的。

三、社會性與非社會性

正如基督教的觀點“自由造成了惡”表述的,人性中有惡的成分,而且歷史上一次又一次巨大的惡(天災人禍)把人類辛苦建設起來的成果毀滅,不能回避的理論問題就是,既然自由既可向善又可擇惡,那么,惡到底在歷史的發展中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康德的基本觀點是,歷史發展中的確存在著物欲橫流與理性向善的張力、罪惡與進步的張力,而且人類歷史恰恰是在這種張力中進展的。

康德提出了“非社會的社會性”。他認為社會的和諧統一,并不一定是像盧梭等哲學家設想的那樣,在于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一致(社會性),也有可能在于人與人之間不可避免的沖突、斗爭和競爭(非社會性)。人與人之間的斗爭與競爭是“從野蠻到文明的真正第一步”,即便是魔鬼的非社會性,也能成就天使的社會性,而且在某種意義上它還是必需的。

歷史不能僅僅分裂為對立的兩類:好與壞、善與惡。事實上,這兩類事物相互關聯,并沒有明顯的界限甚至不可或缺。這兩類關系體現為,在某種狀況下是好、善,在另一種狀況下可能是壞、惡,反之亦然,但無論好壞、善惡都有助于大自然意圖的實現,善惡之交替促動了人的發展。康德在《人類歷史起源臆測》中清晰地分析了人類理性發展的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人的飲食欲望擴大的階段。人的飲食欲望最初與其對象是直接的關系,隨著理性的發展,人借助想象力創造出超越本能的欲望。當人出于好奇為樹上的果子吸引,并不顧本能排斥,品嘗這個果子時,人就邁出了有歷史意義的一步,開始與自然決裂,但這時人類對自己運用理性的狀況還一無所知。第二階段是人與人之間的吸引關系(愛情關系)超越了感官欲望而代之以理想的吸引力,藝術與道德產生。到第三階段,人類不止滿足于生活在當下,還會思考未來,并因未來之不可預測而產生恐懼、焦慮情緒而無法自拔。第四階段,人類意識到自己是大自然的真正目的,是大自然的寵兒,人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意識到自己與動物的區別,意識到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系,進而斷絕了和純自然狀態的關聯,開始依據自己的理性而非本能行事,這是社會狀態的開端。

一方面,人具有社會化的傾向,這種傾向使人進入社會,獲得安全感,使人認為自己的自然稟賦能夠通過社會得以發展;另一方面,人又具有單獨化的傾向,因為理性的人想要運用自己的理性和意志,自由地控制、支配一切。這樣兩種撕裂的傾向使得人的活動常常受阻,但正是這種觀念阻力把人的全部潛能喚醒,使其努力“克服”自己的“惡”,并使得人不斷地由“野蠻”進化到“文明”,“人類全部才智”不斷發展,逐漸形成“趣味”,并通過“不斷的啟蒙”開啟新的思維樣式,從而把“病態地被迫組成了社會的一致性”,轉化為“道德的整體”。

在康德那里,善是一種稟賦,惡是一種傾向,正因為善是作為稟賦而存在,所以人有希望,因為惡是傾向性的,所以善惡會相斗,但善最終占上風,于是歷史是由惡向善的進展。

“非社會的社會性”使人不盲從于追求絕對安逸和睦,但此種非社會的社會性又不能過強,因為當其強烈到使人滅亡的地步時,歷史就不復存在,所以它應該以這種對抗性終將成為人類合法秩序的原因為限,亦即它使人們意識到,要建立合法的秩序、形成公民憲法,從而使人在適當的環境中使自己的自然稟賦得到充分而全面的發展。

由是,人作為自由者就意味著即便是對于作為大自然的作品的對象也需要道德的拷問,自由比自然有了更為現實的、更深入人心的意義。以自由—道德的視角觀測善惡,就會發現,自由是善與惡的根源,這意味著不僅善出自自由,而且惡也可能與自由相關。雖然惡出自自由而非自然,但規定自由的道德律卻是善,惡也只有在與善在這一層次的關聯中成立,即它只能構成對善的挑戰、反抗與否定,但絕不能抹殺善,因為一旦抹殺了善,就抹殺了道德法則,就抹殺了自由,進而就抹殺了惡自身存在的可能性。人在綿延的時間中展開的活動構成歷史,歷史是趨善的,所以是我們可以預言的。在這個意義上,人類的歷史不是自然史,只能是道德史,它不可能是惡的無限累積以至更惡,也不是善的無限累積以至無限美好,亦不是循環往復如。歷史體現為善的進步、趨善和向善,它體現為在與惡作斗爭中善的不斷開顯和展開,體現為人的理性—自由—道德這一內在秉性的不斷外化和凸顯。雖然這一過程絕不會是順利的,但依據康德的觀點,我們也應在理性上確信這一未來。

四、歷史與目的

作為道德史的歷史必然包含著人的目的,這是康德的邏輯推斷。雖然康德的歷史目的論一直飽受詬病,并常常被作為不合時宜的“神學殘余”,但目的論在康德的歷史哲學中起到橋梁和貫通的作用,它直接導向自由。

嚴格說來,歷史目的論應該稱之為歷史的合目的性,它指的是在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中尋求到一種具有調節意義的終極目的,并以此目的來把握人類歷史,從而使歷史具有意義。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已有對目的的闡釋,自然概念本身是遵循因果律的,但人基于判斷力可以發現其合目的性。正是依憑判斷力特別是反省的判斷力,人的實踐的合目的性可類比于 “自然的合目的性”。他把此理論運用到歷史中,提出了從自然目的論到道德目的論到歷史最終目的的理論,這也是一條從應當到目的再到歷史的理路。在康德看來,人類歷史就是自由的人不斷趨善的過程,就是善及目的的理念在時間中的實現歷程。

康德提出,如果只用機械的原則解釋自然,必然把人當成機器,于是人只有決定性,而不具備生成性,不可能兼容自由能力,“一種造物的所有自然稟賦都注定有朝一日完全地并且合乎目的地展開”[1](P25),所以需要提出一種目的論原則,以解釋有機物尤其是人的活動。這種目的論不僅僅是關注事物之間的目的與手段的外在目的論,而且是必須引入實踐性和方向性的內在目的性,即不管事物因何而在,其自身的各個部分都互為目的和手段。內在目的較之于外在目的,具有優越性,因為有機物是一種自組織之生物,可以自成目的。基于內在的目的論,康德把自然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亦即自然也是合目的的體系。把內在目的論引入歷史哲學中,有深刻的考慮:一個原因是,康德并不相信理性是萬能的,所以需要歷史目的論來保證歷史的進展;另一個原因是,康德的總體主義情結陰魂不散,相信歷史必然有其意義。

內在目的或是合目的性原則并非客觀存在的規律,它不能對事物的存在發展起構建作用,只能為人們理解和認識自然提供指引,所以即便把它看成規律,那也只能是主觀調節性的規律。在這個意義上,目的論不能替代自然因果性,合目的性不是自然領域的概念,也不是自由之概念,而是一個聯通自然與自由并使自然與自由的過渡得以可能的先驗概念。合目的性與目的性也是康德與赫爾德的最大差別。赫爾德認為,通過類比,我們能夠發現自然界、人類歷史包含目的。康德主張,自然目的論只是好像存在,但人類無法證實。反思判斷力在面對歷史、自然時只能看作符合某種目的,所以歷史過程是合目的的過程。

康德提出,人的理性和智慧對歷史發展帶來的可圈可點的東西的確存在,但人畢竟是有限的,所以目的論的引入非常重要,否則歷史就會無目的、無意義,充滿偶然性,而且令人絕望。人不是上帝,也不是無理性的動物。對上帝而言,一切都是可能的或現實的,所以不需要目的,而無理性的動物僅僅依靠本能,又不可能提出目的。人是地球上獨一無二地擁有理性且具有自主選擇能力的生物,只有人有資格作為“自然的主人”而存在,只有人才能作為“目的王國”的成員。在《人類歷史起源臆測》中,康德深刻地指出,當人看到羊并且說,自然賦予羊的皮,不是為了羊,而是為了人,學會把皮從羊身上剝下來當成衣服穿時,他就覺解了他就是自然的目的。

依據自然目的論,人之所有稟賦都是合目的的發展,在此過程中,科學、藝術等獲得了發展,人類文化進步、教養水平提高,人由自然狀態逐漸向社會狀態過渡,這一過程也是激發人的理性進一步發展的方式。大自然的“隱秘計劃”由于這樣一個合目的性而逐漸實現。

但是,人的自然稟賦的發展不是自然而然、和諧無礙的發展,人既要“社會化”,又想“非社會化”,既要合作,又要占有。那么,人類如何進展,才符合大自然的最終目的呢?當然是向真正道德而非虛假道德的發展,而且是實現道德自由的狀態,并且達到至善。康德和盧梭的不同就在于,盧梭既不完全相信人能完全社會化,又不相信人完全屬于自然,而康德能提出“非社會的社會化”,是因為他相信目的論。盡管歷史充滿了不幸,但歷史也能實現從壞到好的進步,因為歷史是有目的的,人在歷史發展過程也逐步邁向真正的道德。

道德是目的或者說道德自由是目的,就是說道德人自己給自己規定目的,并且它不受其他目的的規定,但對其又不能作具體的規定,否則就會導致只看目的而不看手段,因為只有手段正義才能保證目的正義。在這個意義上,歷史的進程就是有道德的理性人的目的性的展現。但是,歷史常常表現為,由于人性中的不可移易的向惡,導致社會生活中的沖突和矛盾頻發,使很多人包括有些精英學者們都認為歷史是倒退的,體現為與科技的進步相伴隨的,是道德的淪喪。康德抱著積極的樂觀主義的態度,認為人類歷史盡管充滿了罪惡,充斥了愚蠢,包含欲望,但它在朝著改善前進,人類歷史由自然狀態走向自由狀態,體現為道德史。人類歷史發展的最終方向和目的是至善,它體現了自然與道德、自然目的與道德目的的和解。它作為一個調節性理念出現,具有指導意義,但它意義重大,它展示了人的自由與尊嚴。

康德這里提出的至善已然不同于第二批判中實現德性與幸福統一的至善。第二批判中的至善是彼岸的、不可能實現的,它表征的更多只是康德的無奈和向往,但這里的至善卻可以作為人類的一種希冀,它就在此岸,盡管人類不能實現,卻可以無限接近它。約威爾清楚地闡釋了這一點:

在前兩大批判中,康德更傾向于把至善理解為分裂的且在我們之外的世界……但是,從第三批判起,康德的至善概念發生了變化。至善自身變成了創造的最終目的……盡管至善離我們異常遙遠,但卻真實可靠,它實現于道德意志和經驗實在的實踐中。至善不再把世界分裂為兩個,而是包含了理想和現實的同一個世界。一言以蔽之,它變成了歷史的目的。[4](P72)

既然至善有現實維度,那么人們就可以有促進至善的努力,一方面,發展自身的理性稟賦;另一方面,推己及人,即運用發展起來的理性創造新世界,形成“各民族的聯盟”“國家共同體”,達到“完美的公民結合狀態”,實現世界“永久和平”。這樣,在第二批判中作為德性和幸福的統一的超驗的至善就來到了“世俗”的人類世界。

之所以能順利實現這種轉換,是因為康德關注的不再是個體的人及其幸福與德性,而是處于社會中的群體的人,個體的人是有死的,有限的,它無法實現靈魂不朽,所以必然無法實現作為幸福和德性的統一的至善,而群體的人或者人類是能夠實現“靈魂”之延續,人類通過代際傳遞,能夠實現從野蠻到文明,從自然到自由的發展,而人類歷史則能夠實現從自然史到道德史的變動,從而越來越趨近于終極目的至善的。此時,作為一個前提存在的上帝已經不那么重要了。因為重要的不是上帝怎樣,亦不是上帝對我怎樣,而是我怎樣。即便考慮到上帝,那么這種考慮也只能體現為上帝賦予我們的道德以神圣性,并且使我們的生活方式更道德。

[1](德)伊曼努爾·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8卷)[M].李秋零,編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2](德)伊曼努爾·康德.永久和平論[M].鄧曉芒,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

[3](德)伊曼努爾·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7卷)[M].李秋零,編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4]Yirmiahu Yovel.Kant and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0.

猜你喜歡
人類歷史
顫抖吧,人類
哈哈畫報(2022年4期)2022-04-19 11:11:50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人類會成長起來嗎?
英語文摘(2021年2期)2021-07-22 07:56:54
人類第一殺手
好孩子畫報(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新歷史
全體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九月
人類正在消滅自然
奧秘(2015年2期)2015-09-10 07:22:44
歷史上的八個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三上悠亚精品二区在线观看| 伊人中文网| 国产尹人香蕉综合在线电影 | 国产精品永久久久久| 婷婷六月天激情| 看国产毛片| 亚洲无线观看| 一级成人a毛片免费播放| 欧美一区精品| 青青久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天堂777| 国产三级成人| 色综合热无码热国产| 国产成人av大片在线播放| 亚洲色图在线观看| 永久免费精品视频| 婷婷激情五月网| 国产AV毛片| 日本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影院 |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 午夜久久影院|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 亚洲精品福利视频| 国产成人调教在线视频| 91精品综合| 久久青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丝袜高跟美脚国产1区| 中文无码伦av中文字幕| 狠狠v日韩v欧美v| 亚洲视频免| www.91在线播放| 亚洲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欧美不卡视频一区发布| 国产精品性| 欧美激情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亚洲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 | 国产尤物视频网址导航| 国产手机在线小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 日韩毛片免费视频| 毛片网站观看| 日韩人妻无码制服丝袜视频|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TS| 国产精品女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亚洲色图欧美视频| 免费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 91视频首页| 国产精品99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 久久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欧美日本不卡| 女人天堂av免费| 国产小视频a在线观看|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在线视频| a毛片免费观看| 蜜臀AV在线播放| 午夜精品区| 91免费片| 日本一区高清| 中国国产A一级毛片| 久久人与动人物A级毛片|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区欧美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亚洲另类国产欧美一区二区| 免费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 中文字幕亚洲电影| 欧美中文字幕无线码视频| 久久人人妻人人爽人人卡片av| 免费激情网站| 亚洲综合精品第一页| 亚洲日本中文综合在线| 亚洲国产清纯| 久久久久国色AV免费观看性色| 国产精品乱偷免费视频|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另类色图|